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高二政治必修学测考试考前提醒
必修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社会主义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
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农民有一定人身自由。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占有一切 生产资料,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2、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越;二战后在世界范围获得大发展实现了从一国到多国实践的历史性飞跃。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不是改革开放)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
6、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7、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8、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主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9、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
10、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
11、“两个一百年”和“两步走”战略要搞清楚。
1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党的建设)、推进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1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十个明确”是新思想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是“四梁八柱”;“十四个坚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和“方法论”。“十三个方面成就”全景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理念、成就和经验。
必修二《经济与社会》
1、劳动是物质财富的源泉,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2、在我国,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国有经济发挥主导作用。非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
4、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通过价格、供求、竞争三大机制调节资源配置。
5、宏观调控常用的经济手段(职能):财政政策(税收、财政支出、国债等),货币政策(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信贷、货币发行量等)
6、市场调节的局限性:不是万能的;自发性(不择手段)、盲目性(一哄而上)、滞后性(跟不上趟)
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
8、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9、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收入属按劳分配,土地流转获得的租金收入属按生产要素分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归国家、集体。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变。按劳分配在公有制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公有制和非公有制中。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要区分。
10、初次分配——工资;再分配——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第三次分配——慈善捐赠。
1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统筹城乡(乡村振兴)、区域发展体现的是协调发展理念。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都是绿色发展理念。国内大循环、国际国内双循环是开放发展理念,完善收入分配,推进共同富裕体现共享发展理念。
12、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要背熟。(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对外开放、教育科技人才)
必修三 《政治与法治》
1、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正确的选择。
2、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民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村委会居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它们都不是国家机关,不履行国家职能。国家机关有人大、国家主席、“一府两院一委”等。
3、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是依法执政。
4、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5、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6、人民可以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
人民不能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通过选举人大代表组成人大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
7、人大常委会是是人大的常设机关,是人大的组成部分,人大的执行机关是政府。全国人大是我国的立法机关,政府是行政机关,检察院是法律监督机关、法院是审判机关、监察委员会是监察机关。人大常委会也有人大的职权。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
8、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代表的职权: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9、建国后,我国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大和政府,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州、县(旗)。
10、我国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宗教的中国化方向。
11、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领导立法;人大科学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2、法院审判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做到程序公正、结果公正。
13、不能说扩大或削弱公民的权利、政府的权力。
14、《政治与法治》的总线索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有两个方面(见提纲)。(不要把哲学基本问题和它的两个方面混淆、等同)
3、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
4、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人特有的,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物质器官,但人脑不是意识的源泉,意识源于物质。
5、事物之间的联系需要条件。自在事物联系和人为事物联系都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而不是根据需要)
6、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者部分,要立足整体。
7、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是前进的,道路或途径是曲折的。
8、量变到达一定程度引起质变。发展是一种质变,质变不一定是发展。
9、矛盾观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实质与核心。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矛盾双方转化是要有条件的。
10、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1、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不要颠倒)
1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
13、“搞试点”、“抓典型”体现的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次矛盾是做事情,解决问题,矛盾主次方面是认识分析问题。主次矛盾关系和矛盾主次方面关系的方法论都可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15、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有主观能动性但不能克服摆脱客观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获得认识途径是多样的。
16、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正确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但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清晰的,不容混淆。
17、真理在实践中不断超越或发展自身(不是否定和推翻)。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18、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不一定同步、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19、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20、人民群众是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21、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前提。人的价值有两个方面,但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无法比较。
22、高中政治中的“反作用”都具有两重性,可以是巩固或促进,也可以是阻碍、误导或破坏。
例如:认识推动实践发展(×),认识能够推动实践发展(√)。
23、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文化有先进与落后、健康与不健康之分,但无优劣之别(文化不能说优越性),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24、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优秀传统文化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待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优秀传统文化用现代科技演绎是形式的创新,不代表内涵的发展。
25、对待本民族文化是认同,对他民族文化是尊重。
26、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都有利于推动文化发展。但不能说文化统一或趋同。
27、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不能等同于民族精神。
2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9、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是文化事业(非盈利)不是文化产业。
3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要区分。
31、中特、经济、政治、文化都强调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
主观题答题策略
一、不许空!
二、先审设问
1、结合材料:(用原理就要结合材料分析,不会用原理时,引用材料有时也可拿分)
2、知识范围:四册书,五个模块看清楚,尤其哲学,不要搞错范围。
3、看清主体:题目要求的是“谁”?
4、问题指向:是什么(概念);为什么(原因、意义或必要性、重要性);怎么样(措施)
措施类有主体要求按设问要求来,没主体要求自己分主体答。
意义类注意行文一般用“有利于”打头。
辩析类先分析后判断,避免武断,但不能没有判断。
三、后审材料
看懂材料大意,根据设问找重要语句和关键词。材料中和设问直接相关的语句要写进答案!
四、书写工整、字迹清晰、每个答案要点前要加序号。
✮重点背诵哲学原理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
辩证唯物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历史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改革、人民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人生价值观(人的价值、价值观导向作用、
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如何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