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复习
国情常识: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
国体(国家的性质):人民民主专政。——在社会主义制度中具有根本性意义。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第一单元 党的领导
1、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解决近代中国一切社会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
(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2、党的概述:
①地位:我国的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政治优势。
②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先锋队。
③宗旨:为人民服务服务;执政理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奋斗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④指导思想: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⑤领导方式: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基本方式)
3、党为什么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①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
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法宝)。
③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4、新时代要坚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
5、补充:
①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
②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④加强党的建没,必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
⑤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⑥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邓小平理论围绕的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围绕的主题是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围绕的主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是新时代什么是中国怕特色社会主义、怎样中建设国特色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1、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优点:最广泛(主体广泛、权利广泛)、最真实、最管用(制度体系)。
2、我国的国家职能:①对内: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
②对外: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3、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人民代表大会:①性质: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②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人大代表:①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组成人员。 由直接(县乡)或间接选举产生。
②履职:权利:提案权、审议权、表决权、质询权。
义务:应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意见要求,回答询问,帮助所在地政府开展工作;模范遵守宪法法律,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性质: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
②地位:根本政治制度。
③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④为什么:由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以主人翁姿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5、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内容: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
首要前提与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指政治领导);
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②意义: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
③政协:性质: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它不是国家机关,不行使国家权力)人民政协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区分民主党派的性质。各民主党派是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主题:民主与团结。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不是国家职能)
6、民族问题:
①民族格局最重要特点:多元一体。
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方针: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前提和基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区、州、县3级,人大与政府2个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
(3)(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
①根据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一个重要制度保障。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团结统一,又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当家做主。
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在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在加强民族平等团结,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怎么做:一方面充分保证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另一方面维护国家尊严,处理各种矛盾问题,打击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反对外来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加强交流交融,增进共同体意识。
7、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宗教的原则,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8、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①含义:人民群众在城乡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在居住地范围内,依托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民主制度和治理模式。②村委会、居委会的性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不是国家机关,不是基层政权机关)
③意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应将其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程推进。
9、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生动实践
(1)民主选举(2)民主协商(3)民主决策(4)民主管理(5)民主监督
10、在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的民主决策通过召开居民会议进行。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1、法治的地位意义:法治是治国理政的最大规矩,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以理性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2、法所反映的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3、法的特征(内涵)
①法是维持社会秩序、调整社会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
②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③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④法的职能:法在国家治理中既执行政治职能,又执行社会职能。
我国当代法的性质:我国社会主义法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
4、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
①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②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权的法治保障有巨大成就。
④在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正蓬勃发展。
5、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
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③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⑤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7、全国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法治国家:
①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标准)要坚持宪法法律至上,坚持良法之治,尊重保障公民权利,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②怎么样:推进宪法实施,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法治政府:
①是什么:职能科学、 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智能高效、廉洁诚信、人民满意的政府。
②怎么样:把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让政府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职责,确保行政权在法治框架内运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
③建设法治政府意义(1)能够督促政府更好地行使权力,积极履行职责,提高行政服务水平,实现善政。(2)能够更好地促进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的沟通,形成互信互助的新型关系。
法治社会:
①是什么:法律得到普遍公认和遵从、社会治理依法开展、公共生活和谐有有序的社会。
②怎么样:必须要开展法治宣传,推进树立法治意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
③意义:(1)能够更好地形成全社会学法、信法、用法的氛围,增进社会共识,维护社会秩序。(2)能够更好地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
8、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
①内涵:遵循社会规律,提高法律质量。
②措施:要做到依法立法(宪法和立法法是立法的基本法律依据);要发扬民主,民主立法;合理设定权利义务,权力与责任。
严格执法:政府是最重要的执法主体。
意义:严格执法有利于捍卫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建设法治政府。
要求:全面履行政府职能、规范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公正司法:司法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要坚持和体现公正正义,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要求:必须确保审判权和检察权依法独立行使。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坚持司法为人民靠人民,加强人权司法保障。
全民守法:要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长期基础性工作;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制观念,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
(2)推进全民守法,要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推进全民守法,要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弘扬公序良俗,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