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
(认识论)
一、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认识和实践
⑴认识
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a.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⑵实践
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特别提醒】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②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
②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
③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
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原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原因: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正确区分实践的三个特点
特点 |
区别所在 |
解读 |
点睛之词 |
客观物质性 |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观点上就坚持了唯物主义。 |
强调实践的基本构成要素(主体、对象和手段)、实践的过程及其结果的客观性,强调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
“主体”“对象”“手段”“结果” |
主观能动性 |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坚持这点,在实践问题上 坚持了辩证法。 |
强调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制定“计划”“方案”“规划”等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
“计划”“方案”“规划” |
社会历史性 |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
强调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有所差异; |
强调“合作”等,受横向因素的影响—社会性; |
强调历史过程,受纵向因素的影响—历史性 |
【特别提示】
①实践的第一、二个特点并不矛盾,主体的客观性渗透着能动性,意识能动性以客观性为基础。
②夸大客观物质性否定主观能动性,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主观能动性否定客观物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①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特别提醒】①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实践;
②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是书本、网络….等间接经验;也可以是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
[特别提醒]区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根本目的
来源 |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 |
动力 |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强调的是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关键点“实践有新的需要”“新的认识工具出现”“人的认识能力和水平提高”。 |
检验标准 |
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没有谈到指导的结果如何。 |
目的 |
认识指导实践成果了或者失败了,谈到了指导实践的结果。 |
▲标志性关键词法
理论 |
关键词 |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
针对、立足、基于、按照、根据…… (问题、现状、特点、情况、形势、影响),提出、制定、出台、调整、颁布……(理论、方针、政策、规划、措施、方案) |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
在…… (主题、路线、方针、措施、制度)下,促进……(事业、活动、实践、活动)取得(成就、胜利、发展、前进、成功)等 |
【误区】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②实践是适应环境的本能活动。 ③实践是一种客观活动,又是一种主观活动。 ④实践是社会性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⑥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⑦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 ⑧真理永远是正确的
【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⑴原理内容:
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推动作用。
⑵方法论要求:
①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我们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追求和发现真理(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不能等同于客观实在)
⑴真理的含义: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⑵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⑶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在同一条件下人们对同一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
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具有相对性)
⑴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⑵真理都是具体的。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⑶方法论:
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
【特别提醒】全面理解真理
含义 |
特点 |
解读 |
方法论 |
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
客观性 |
①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 ②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内容客观,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③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的真理性认识只能有一个 |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应当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
条件性 |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
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这要求要正确对待谬误(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
具体性 |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真理需要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 |
【特别提醒】意识、认识、真理、科学理论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①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属于唯物论。
②认识是人脑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属于认识论。
③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真理的系统化、理论化,就是科学理论。
意识、认知、理论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真理和科学理论都是正确的
联系: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⑴认识具有反复性: 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从认识的主体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总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心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客体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
③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⑵认识具有无限性:
①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
②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
③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⑶认识的发展具有上升性:
①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认识不是直线前进,也不是循环运动)
②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
⑷方法论:真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特别提醒】
①真理作为正确认识,对人们的实践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是有用的。但不能说有用的认识就是真理,因为它否定了真理的判断标准。
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③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实践与理论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观点是错误的。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不能认为被超越的真理中包含错误的内容。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已经确定的真理,在它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下,永远是真理。
⑤图示法解读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反复性 |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过程 实践 认识………实践 认识 (对一个事物的认识结束) |
无限性 |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 实践 认识………实践 认识……… (对整个世界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
人类认识无限发展 |
上升性 |
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真或对整个世界的认识 从深度上看:认识不断深化;从广度上看:认识不断扩展;从进程上看:认识不断向前推移 实践 认识………实践 认识………
认识的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