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高一政治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单选题
1.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奴隶制国家建立 C.私有制的确立 D.贫富分化的出现
2.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可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这表明( )
①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有其发展过程
②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
③私有制的确立是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
④阶级是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不同角色的集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人人平等的原始社会被称为愚昧社会,奴隶社会等级分明、充满血腥与压迫,却带来了文明的曙光。根本原因在于( )
A.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城市,进行了文字的发明
B.奴隶制社会土地变成私有财产,迈入文明门槛
C.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D.奴隶制社会出现了国家、法律,进行了有效管理
4.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是人类社会最早形成的两大对立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 )
A.主要矛盾 B.基本矛盾 C.根本矛盾 D.全部矛盾
5.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国家是建立在阶级矛盾基础上的政治机器,是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工具。下列关于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私有制的产生是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
B.国家的建立意味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D.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国家的产生
6.相比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产生了阶级、产生了阶级压迫和剥削,即便如此,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下列属于这一进步表现的是( )
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
②文字的发明和应用
③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④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某中学高一学生以“人类社会演进”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搜集到某一时期的相关图片。下列对这一时期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
②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③出现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
④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在封建社会中,农民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服劳役、战乱时充兵,有自己的财产,不可以被买卖。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共同点是( )
A.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
B.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
C.农民拥有自己的劳动工具,部分农民还有少量土地
D.农民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劳动成果自己支配
9.唐代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永怀五百字》中写道:“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农民在封建社会被剥削劳动成果的根本原因是( )
A.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 B.封建社会特有的礼制
C.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D.地主阶级是统治阶级
10.2023年暑期档热门电影《封神第一部》讲述了商王殷寿与狐妖妲己勾结,暴虐无道,引发天谴。昆仑仙人姜子牙携“封神榜”下山,寻找天下共主,以救苍生的故事。下列符合该影片所反映历史背景的是( )
①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
②金属工具广泛使用,已迈入了文明时代
③奴隶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少量的土地
④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但不完全占有奴隶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国家决不是从外部强加于社会的一种力量。国家也不像黑格尔所断言的是‘伦理观念的现实’‘理性的形象和现实’。确切地说,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这个阶段是指( )
A.阶级产生 B.私有制确立 C.城市出现 D.个体劳动盛行
12.“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唐代诗人聂夷中在《田家》里深刻揭露统治者对百姓的残酷剥削。以下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关系状况的是( )
A.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 B.地主占有全部土地
C.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 D.农民能支配部分劳动成果
13.在《红楼梦》里,甄士隐是一位地主,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他能过上神仙似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一笔丰厚的、源源不断的田庄上的地租收入。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①地租是农民受剥削的一种方式
②地主榨取了农民创造的所有财富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其产生的基础
④抗租抗税运动成为农民反抗的最高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西汉后期,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有的农民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有的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是( )
A.地主阶级完全占有农民 B.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C.地主阶级榨取剩余价值 D.地主阶级收取地租剥削农民
二、主观题
15.地主制经济以中国封建社会最为典型。中国的封建地主对自有土地采取多种经营形式:有的是由自己经营,采取剥削童奴或剥削雇工的形式;最主要的是将土地租给他人经营,采取以地租依附农或佃农的形式。依附农在历代有私属徒、部曲、佃仆等类型;佃农在历代有佃客、庄户、田客、佃户等别称。唐宋以后,分租给佃农的形式逐渐排斥和代替依附农形式,成为地主制经营中的典型形式。比之于奴隶社会,地租依附农或佃农不完全依附于地主、自己可以有一部分的劳动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为什么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是一种社会进步。
高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AACAC CAACA ADBB
15①封建社会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评判进步与否的标准?)
②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可以保留一部分生产成果归自己支配,阶级剥削有所减轻。
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替了残酷的奴隶剥削制度。
高一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AACAC CAACA ADBB
15①封建社会的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评判进步与否的标准?)
②农民获得了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可以保留一部分生产成果归自己支配,阶级剥削有所减轻。
③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代替了残酷的奴隶剥削制度。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A |
A |
C |
A |
C |
C |
A |
A |
C |
A |
题号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
|
|
答案 |
A |
D |
B |
B |
D |
A |
D |
|
|
|
1.A
【详解】A: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故A正确。
BCD:奴隶制国家建立、私有制的确立、贫富分化的出现,归根结底还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故B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2.A
【详解】①②:材料表明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阶级的产生与生产的发展密切相关,有其发展的历史过程,①②正确。
③:生产力发展是阶级产生的根本原因,③错误。
④:所谓阶级,就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集团,而不是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不同角色的集团,④错误。
故本题选A。
3.C
【详解】ABCD:一种社会形态代替另一种社会形态,究竟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判断的主要标准,是看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奴隶制生产关系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社会的进步,ABD不是根本原因,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4.A
【详解】ABCD: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之间的矛盾,A符合题意,BCD排除。
故本题选A。
5.C
【详解】C: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从而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奴隶制国家,C正确。
A:国家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A错误。
B: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B错误。
D:土地变为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的出现标志着国家的产生,D错误。
故本题选C。
6.C
【详解】①: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和推广出现在封建社会,①不符合题意。
②③: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②③符合题意。
④:水利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出现在封建社会,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7.A
【详解】①③: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出土于湖南炭河里遗址的四羊青铜方尊等说明该时期是奴隶社会,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出现了体力和脑力劳动的分工,①③符合题意。
②:原始社会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②不符合题意。
④:手工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是指封建社会,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8.A
【详解】A:在奴隶社会中,奴隶和牲畜、工具一样,是可以任意转让、出租、赠送、买卖、甚至杀死的,说明了奴隶主对奴隶的残酷剥削与压迫;在封建社会中,农民为地主耕种土地、缴纳地租、服劳役、战乱时充兵,有自己的财产,不可以被买卖,说明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与压迫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共同点,A符合题意
B:该选项是奴隶社会的特点,不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共同点,B不符合题意。
CD:这两项是封建社会的特点,不是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共同点,C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9.C
【详解】AD:“封建社会的阶级状况”“地主阶级是剥削阶级”均属于对材料的解释说明,而不是“根本原因”,AD不符合题意。
B:“封建社会特有的礼制”属于封建剥削的手段,而不是封建剥削的“根本原因”,B不符合题意。
C:封建社会的地主不从事劳动,却能享受农民的劳动成果。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是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C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10.A
【详解】①②:《封神第一部》所反映历史背景的是奴隶社会时期,此时已经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①②符合题意。
③④: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③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1.A
【详解】A: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奴隶主阶级和努力阶级产生,奴隶主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建立了军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这样,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产生了,A符合题意。
B:私有制的确立,漫长的原始社会逐渐解体,B不符合题意。
C:城市是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
D:原始社会末期,以氏族为单位的共同劳动被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劳动代替,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2.D
【详解】A:铁制农具得到广泛使用是生产力发展的表现,不属于生产关系,A不符合题意。
B: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并非全部占有,B说法错误。
C:题干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奴隶主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不是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C不符合题意。
D:从诗句“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和唐代诗人可知描述的是封建社会,其生产关系的特点是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农民的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D正确。
故本题选D。
13.B
【详解】①③:甄士隐是一位地主,能过上神仙似的生活,是因为他有着一笔丰厚的、源源不断的田庄上的地租收入,这反映出地租是农民受剥削的一种方式,封建土地所有制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基础,①③符合题意;
②:地主榨取了农民创造的大部分财富,而不是所有财富,②表述错误;
④:农民起义或农民战争是农民反抗的最高形式,④表述错误;
故本题选B。
14.B
【详解】B:有的农民成为地主豪强的佃农,有的成为辗转沟壑的流民,甚至沦为奴婢,这说明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这是产生上述现象的根源,B应选。
A:说法错误,奴隶主阶级完全占有奴隶,A不选。
C:说法错误,资产阶级榨取剩余价值,C不选。
D:不是根源,根源在于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D不选。
故本题选B。
19.①是否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一个社会进步或倒退的标准。
②原始社会虽然平等互助,但那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极端低下的基础之上的;
③奴隶制社会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摆脱蒙昧的状态,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是历史的巨大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