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徐孟军灵动教学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徐孟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洪钧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俊妃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董明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蒋敏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吕萍萍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伟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汤健云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慧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梅兰

    阳羡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姚燕飞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虞曙明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周青萍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朱伶俐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科研动态

ppt非结构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

作者:徐慧明  日期: 2025-03-25  点击:

PPT非结构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意义

江苏省宜兴第一中学 徐慧明

 

摘要:思政课借助PPT辅助教学已是常态,教师们看中了PPT课件强大的多媒体融合能力,可以很大程度提高课堂容量和趣味性,但也忽视了其线性化的缺陷,从而出现过度滥用PPT课件的情况,课堂时间被PPT占据,喧宾夺主。笔者结合实践提出在思政课教学中实施PPT非结构化的策略,以期重新锚定PPT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定位,更好的使其服务于思政课教学。

关键词:PPT   思政课   非结构化

 

思政课使用PPT辅助教学已成常态,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工具,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已习惯用PPT常态授课,学生也习惯了这种图文并茂的教学形式,PPT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方面有着传统教学工具不可企及的优势。然而,由于多媒体的强大功能,导致不少教师依赖甚至迷信课件。多媒体本应辅助教学,但反过来却主宰了课堂。事无巨细,一切都用PPT展示,一节课几十张PPT,甚至把教师该讲的、书本上有的、黑板上展示的信息都搬了进去,一节课学生就盯着屏幕就行了,教学过程被PPT所绑架,挤占了师生的交流时间和学生的独立思考时间,增加了课堂容量却降低了课堂效率。因此,笔者一直在探索PPT的合理使用之道,怎样让PPT在思政课教学中不喧宾夺主、打好辅助,提升课堂效率?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和感悟,笔者认为不妨尝试一下PPT的非结构化处理,所谓非结构化是指结构的不规则或不完整,没有预定义的模型。教师在制作PPT课件时不用考虑PPT结构的完整性,也不用把其他媒体形态可以展示的都用PPT展示,你会发现你的政治课上起来更轻松,更“丝滑”,下面笔者就谈一谈PPT非结构化对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意义。

第一,通常情况下,不管是常态课、公开课还是赛教课,教师备好课后在制作PPT时首先考虑的是结构完整、流程清晰、过渡自然、能最大化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其次考虑课件展示的效果,如背景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动画效果设计等,以新授课为例,结构化的PPT一般是由情境导入、新课教学(素材、问题或探究活动、知识展示和解析等内容)、体系小结、练习巩固等几个部分组成,有些还会在课件中展示素养目标或学习任务要求等,按照这样的流程下来至少30张幻灯片以上了,以笔者曾制作的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认识调解与仲裁》课件为例,幻灯片是这样分布的:标题1张,素养目标1张,导入环节视频加文字描述2张,活动探究视频和问题、主干知识点展示、知识拓展、易混易错等一共20张,知识体系1张,习题7张(选择题+主观题),结束字幕1张,一共33张幻灯片,这页数在高中政治PPT课件里属平均水平,但使用下来感觉40分钟还是很局促,有些探究活动开展的不够充分,准备的练习讲了一半就下课了,课后调查发现学生这堂课留下的记忆最深刻的仅仅是视频案例,书本知识的掌握也偏向碎片化,总体感觉是老师在赶时间,学生在看影片,知识都是碎片。后来我尝试PPT非结构化策略,导入材料2张,活动探究、知识解析及拓展、易混易错共10张,课堂练习5张,一共17张幻灯片,这里省去了标题(黑板展示)、过渡环节、书本知识(由学生看书)、知识体系(由黑板板书代替),练习穿插在课件中而不是置于课件尾部,在另一个班用这个PPT上下来效果明显好于前者,时间上不用那么捉襟见肘,每张幻灯片停留的时间足够,可以充分展开探究活动,课后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熟悉程度以及知识体系掌握程度明显好于前一种情况,经过笔者长期实践,认为40-45分钟一节的政治课,PPT幻灯片数量应控制在16页左右为宜,否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容易沦为PPT播放员、讲解员,每张幻灯片的停留时间过短,学生目不暇接,课堂活动来不及充分开展,这堂课的流程结构看似是教师驾驭而其实是被PPT控制着,学生看着后面的幻灯片却忘记了前面的内容,课堂效率很低,而非结构化的PPT完全考虑教师的设计需求,只有必须使用幻灯片展示的时候才配置相应的幻灯片,比如播放视频、图片或较长的文字材料时,省略了不必要的过渡画面,省略了书本文字的搬运,这样可以大大精简PPT,可以提高幻灯片的停留时间,给老师更多的操作空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教师的教学语言和书本文字语言,让课堂的主宰还给师生,也可大幅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从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分配或精力分配角度来看,我觉得主要从“看、听、想、记”四个方面来划分,结构化的PPT因其较长的篇幅,“包罗万象”的效果,过多的占用课堂媒体资源,它占用了几乎所有的视觉注意和部分的听觉注意,现在很多学校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少讲,很多老师就想到了用PPT的文字展示代替语言输出,PPT一定意义上又代替了教师的嘴,听老师讲课变成了看老师放PPT,这样的政治课吸引力无疑会不断下降,另外,学生放在“看”和“听”上的注意力过多,用于“想”和“记”的空间就很逼仄,而非结构化的PPT展示的是教师或黑板无法展示或不便展示的内容,减少了无谓的媒体搬运,较少的占用课堂媒体资源,让学生更多的关注老师、黑板、书本,更多的精力去讨论、思考问题、去掌握重点难点、去增强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一节政治课更能在学生脑海里“留痕”。

第三,PPT的非结构化会不会导致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非结构化或碎片化呢?其实不然。PPT的非结构化不代表教师教授时没有体系结构,什么时候用什么素材讲什么知识解决什么问题依然是由教师驾驭的,而且不要忘了黑板的存在,笔者认为黑板板书在知识体系构建方面有着PPT无法取代的优势。PPT播放是线性的,学生在看PPT时一张接一张到最后小结给出知识体系,很难反映知识结构的生成过程,但黑板板书体系是整堂课一直在学生视野中存在并随着课堂的推进逐步生成的,这能很好的展现书本知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性,而且在此过程中也便于学生做笔记,而不是全程盯着屏幕,只带眼和耳。所以可以这么说,PPT的逐片播放(线性特征)留给学生的是短时注意,而结合黑板板书会给学生留下长时注意,或者也可以说PPT的结构化和学生知识体系的结构化一定意义上是反相关的。而PPT的非结构化弱化了其线性缺陷,突出了黑板板书的整体性、结构性优势。

第四、PPT非结构化有利于教师智力成果的保护,避免抄袭和搬用。现下教师在备课中为了减少工作量大都会在网上挑选个人满意的现成课件下载后稍作修改而使用,那么教师会挑选什么样的课件下载呢?一般来说,会选择结构完整,制作精美,流程清晰,素材流行的课件下载,这样可以大大节省备课工作量,但是这种“偷懒”往往抹杀了教师的个性化思考,不利于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时间一长没有PPT都无法上课、上不好课,同时这也不利于教师智力成果的保护,抄袭盗用司空见惯。而非结构化的PPT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种课件一般只有制作者或内行才知道最恰当的用法,且基本为原创,其他教师也一般不会下载该类型的课件,可以有效避免抄袭盗用。当然,如果出于分享传播的需要,或者在特定的场合,比如讲座、报告中也可以补全结构流程,“一放到底”。

 

     结语:思政课教学离不开PPT的助力,它可以大大提高政治课的课堂容量,也让我们的政治课更生动更有吸引力,但PPT的线性展示特点决定了其固有的局限性,现下已有很多人认识到滥用PPT的危害,甚至有些学校还出台了一定范围内禁用PPT的措施,笔者认为PPT教学是一把“双刃剑”,应该一分为二辩证的看待其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能滥用更不能全盘否定,说到底它只是一个工具,它有它自身的优势和问题,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看使用这个工具的人,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其合理优化使用之道,扬长补短,这比起理论研究更具有实践意义。PPT非结构化的思路是笔者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的一种可以尝试的方案,或许这个想法有些新奇,但通过个人的实践证明其确实能让PPT重新锚定其教学辅助的功能定位,更好的服务于思政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