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唐玉婷高中英语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唐玉婷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单丽娟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翟林一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春萍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馨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高英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胡思霞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刘佳佳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陆赟

    周铁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钱佳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史俊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珏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禄

    丁蜀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徐婷燕

    官林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怡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正良

    宜兴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热点交流

2023年省优质课观摩心得

作者:翟林一  日期: 2024-04-02  点击:

2023江苏省高中英语优质课观摩心得

宜兴市官林中学  翟林一

此次能到如皋中学现场观摩2023年省优质课大赛,我感到非常荣幸、激动。授课老师各种各样新颖的教学设计和灵活的课堂应变能力总是让我们眼前一亮,深感不虚此行。以下是我的一部分学习心得。

Part one:  B5U4 Reading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riendly or Frightening?

四节课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都是通过梳理、获取AI的基本信息以及分析讨论AI 的优缺点鼓励学生对AI形成正确的观点态度。

第一节课是由淮安市楚州中学的张正佳老师展示。本节课主要由两条主线:主线一由标题提炼出“friendly or frightening”,即大家对于机器人的态度展开;主线二围绕机器人Rebecca展开。两条线贯穿整节课。首先,张老师首先通过自己参加世界机器人大会时和机器人Rebecca的合影快速导入本节课,然后鼓励学生通过标题和图片预测文章内容和结构,然后引导学生用一个单词概括每段主要内容。接着张老师引导学生对每一段进行深入阅读,分别探究了AI 的定义、发展历史、应用领域,以及作者从第一段对人工智能积极的态度到最后态度的转变,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就我看来,环节设计中最出彩的部分是Rebecca的求职真人秀,由一位同学扮演机器人Rebecca,其余同学扮演同的应聘公司,通过倾听Rebecca的自我介绍和问答互动,决定是否聘用Rebecca。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表现非常出彩,尤其是扮演Rebecca的同学,口语厉害、反应快。张老师的教学环节设计很新颖。

   第二节课由沭阳高级中学的李彤彤老师执教。李老师通过跟Siri的对话引入本课主题:AI。然后通过标题与图片获取信息,预测文章内容,为阅读做好铺垫。在阅读环节,李老师呈现一系列问题,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获取关于AI的定义、发展、应用以及可能带来的威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本中出现的一些小词、阅读霍金的引言等感悟说明文的语言特征,同时判断作者的情感态度。在阅读后,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于AI的观点,并利用冰山结构作为导图鼓励学生进行描述来总结本堂课所学,进一步深化本节课的思想。最后,李老师通过一封邮件呈现Simon目前遇到的困境(沉迷于与小度的互动不可自拔),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模拟评论回复,在具体情景中应用本科所学的知识技能,进一步内化理解对AI的批判性内化与正确使用。

   第三节课是由苏州中学的周绮霞老师执教,这也是Reading板块四节课中我最崇拜的一节课。周老师的课堂展示了其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令人印象深刻。整节课亮点颇多,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周老师通过 “who are my two best friends?” robotic vacuums & Computer generated singers 这个小问题马上调动了课堂氛围,激活学生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在阅读环节,周老师通过简单明了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每段的基本信息;除此之外,周老师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比如阅读并匹配AI的具体应用;阅读五篇小短文并分析归纳TinaHarryRubyEllaAlex对于AI给人类带来的具体威胁,此部分拓展深化了学生对于AI潜在威胁的理解。接着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AI的态度(Friendly or Frightening)进行站队, 并阐述理由,课堂氛围马上又活跃起来。再度提升本节课的是最后一个环节,教师鼓励生对于本课所学进行总结:We human beings should live with AI technology with_________. 学生的表现相当出彩,答案输出精彩纷呈且很有深度,令在场的听课老师大为赞叹。这节课是师生相互成就的一个成果,收获了大量的掌声。

   第四节课是由徐州第一中学张恬老师执教。张老师的课件制作极其精良。此节课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张老师通过分享自己做的一个梦(机器人帮助自己上班工作)导入本节课主题,并询问学生对于AI的期待,激发学生对这门技术的好奇;在Read for details环节,张老师设计任务单,引导学生分组收集信息,进行组内信息互换,共同完成任务单(包括定义、目标、方法、发展和现代应用等),在梳理学生的任务单时,教师及时提出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并时刻思考文章标题中的问题:人工智能是敌是友;在探讨作者对AI的态度时,教师显示让学生观看了一个关于unmanned factory 的视频,让学生讨论它优缺点,然后让学生选择一个AI的用途(如ChatGPT, fingerprint lock, face-scanning payment, driverless car…),讨论它的优缺点,最后通过欣赏电视剧片段《生活大爆炸》中霍金对AI的评论以及阅读课文中霍金的引言,得出霍金对于人工智能全面发展的担忧和消极的态度。个人认为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教师对于课堂掌控过多,学生自主思考、自由表达的机会较少。

Part Two: Grammar and Usage —Future continuous tense

语法教学应该是大部分教师在上公开课时都会回避的课题,因为难度太大,三节课听下来,感觉亦是如此。三位老师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是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感知语法知识的形式和结构,在交际场合中完成多项任务从而探究主题意义、应用语法知识,从而获得在语用环境中的语法能力。以下我以如皋中学的谢益欣老师执教的课为例,浅谈一下我的收获。

首先,谢老师通过展示与主题相关的视频、与学生交谈等方式激发他们参与课堂的热情,并在此过程中渗入目标语法。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语篇,通过问题、思维导图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无人机发展的现状与前景,并找出含有目标语法的句子,观察动词形式,对将来进行时形成初步的认识。接着教师提供一小段视频,学生通过听对话、填空缺单词的形式加深对目标语法形式构成的印象,在此基础上观察、领悟、归纳目标语法的使用规则(即教材中Working out the rules部分)。与此同时,教师提供几组例句引导学生对比 “will do” “will be doing”,进一步探索将来进行时的语用意义。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单句、语篇两个层面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内化新知,同时通过梳理B部分文体,了解无人机发展的潜在问题及应对措施,积累与主题相关的观点和语言表达。整节课最出彩的部分是最后的迁移创新环节,学生先观看一段对于未来科技预测的视频,并做好记录;然后学生根据教师呈现的思维导图选择一个方面的预测进行讨论,运用所学语法知识完成写作任务,从而实现形式意义使用的统一。此外,教师提供评价量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估、同伴互评时监控语法运用能力的发展,达到以评促学的目的。

Part Three: Integrated Skills — Making a time capsule

    Integrated skills 板块以“制作时间胶囊”创设情境,展开一系列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训练,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现代科技生活,并提升对科技的兴趣,培养责任感和主人公意识。以下是我对其中三堂课的学习心得。

第二节课由扬州大学附属中学的花虔玲执教。花老师利用课前时间与学生交流:Do you know how I came here? 在拉近与学生距离的同时,引出高铁、高德地图、滴滴打车等科技,接着教师向学生展示了自己手机上关于时间胶囊的软件hope,从而引出本课话题。第二环节为听的环节, 花老师把书本上的表格稍加改动,完成表格后教师提出问题:What technology can represent our time? 然后教师布置了四人一组讨论活动:选择一种科技并分析它的优点, 例如smartphones, DJI drones, BYD electric cars, facial recognition, ChatGPT, VR headset等。第三环节为阅读,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爱因斯坦写给未来的人的关于科技发展的一段文字,然后分析了爱因斯坦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从而引出讨论:我们当今社会存在什么问题?在最后环节教师鼓励学生写一封信给2050年的人类,内容主要包括:描述当今人类的生活现状,聚焦科学进步并列出至少两个优点,阐述由此产生的相关问题,表达你对未来的期望。比较出彩的地方是文章写完后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都做得比较到位。

第三节课由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宋梦琦老师执教。宋老师通过与学生探讨如皋博物馆的功能与学生拉近距离,继而提出问题:除了博物馆,我们还有哪些方式可以记录过去?通过这个问题引入本课主题时间胶囊。然后通过播放录音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获取有关时间胶囊的关键事实性信息,接着老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并布置产出任务,细化写作任务,明确写作对象,这一任务前置的设计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驱动学习。接着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带着任务阅读文本。首先,学生通过阅读了解1939年埋下的时间胶囊的相关信息,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选择一种符合要求的科技产品,并对其简要介绍,在这个步骤,教师提供语言支架供学生参考: “I have put a(n) ________in the two capsules for you to see, We can _______ with the help of it. We are also using it __________.” 这一支架的提供降低了学生表述的困难,提高了语言输出的质量;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爱因斯坦给未来的信,把握语篇结构和特征,同时通过探究爱因斯坦时代人们的生活状况引申到探索当今人类生活状况,鼓励学生模仿文本的写作特征进行写作;然后学生通过理解爱因斯坦给未来的期许,提出自己对未来的期许。在阅读环节结束后,学生开始基于书信的写作格式、结合听、读、说的活动成果,完成整个写的输出性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评、同伴互评、师生互评等活动,实现以评促学的目的。课堂最后教师提问:制作时间胶囊对我们这一代重要吗?这一问题激发学生从更深层次理解制作时间胶囊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节课由连云港市东海县第二中学的张宁老师执教。张老师的课堂给我最大的印象是课堂设计环环相扣,指令非常清晰,这也是在这一板块我最喜欢的一节课。在导入环节,张老师通过实物展示(无人机)和两个引导性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且扫清 “time capsule” 这个主题词汇的障碍,快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此外,教师通过产出导向法理论, 明确本节课的任务,即制作一个时间胶囊,明确产出任务,激发学生输出欲望,驱动学习。张老师对教材的听力音频做了剪辑,并对练习做了改动以符合本节课接下去的内容设计。张老师在设计表格时给学生提供了明确的上位词(definition, purpose, content),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本结构。练习完成后,基于时间胶囊的内容引出本节课制作时间胶囊的两个关键步骤:选择合适物件、写一封给未来的信,从而完成任务框架支架的搭建。在阅读环节,教师将课本内容一分为二,分别对应制作时间胶囊的两个步骤。首先通过阅读文本,了解1939年的时间胶囊的相关信息,尤其是放入物品的特征,从而鼓励学生思考并讨论自己时间胶囊中物品的选择,而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通过分享一段视频介绍来帮助学生了解有哪些高科技产品可以作为选择的目标。在此之前,张老师利用金字塔图示和可参考的句式直观地引导学生组织语言,促成口语的高质量输出(如:I would put a _______ in the time capsule, because _________,并为后续的写作任务打好基础。在分析爱因斯坦写给未来的信时,教师借助 “Jigsaw”图示简要概括了当时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直观形象。然后学生分组讨论,先概括性地描述科技对2023年的人类生活的影响,然后用具体的事例进一步阐述,学生利用“Jigsaw”图示结构,选择形容词和对细节描写的补充,合作完成任务,并通过卡片进行成果展示。继而教师抛出问题:Are there any problems caused by technological progress? 此环节启发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自由发言的形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至此,整个作文的结构支架搭建完毕,并以板书的形式呈现。最后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内容和老师提供的作文框架结构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写作任务。然后学生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自我评价,后进行生生互评。张老师的作业也很有意思,她让学生在润色作文后放入胶囊中,写好日期,将其封存起来,完整地完成整个制作时间胶囊的任务。

Part Four: Extended reading —Virtual reality

本板块的语篇是一段关于虚拟现实的访谈脚本,通过对虚拟现实这一新兴科技的探讨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虚拟现实技术的广泛应用,感受科技对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虚拟现实技术的快速发展。

无锡市第一中学施晓明老师的课堂让我受益匪浅。在导入环节,施老师制作了一段利用VR技术让自己云游如皋中学的情境,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然后教师又呈现了一段用高科技制作的钱学森的演讲,介绍VR在中国的发展历史。这两部分导入令人大为赞叹。在读的环节,施老师引导学生观察文本样态,通过interviewer 的问题来提炼关键词、概括文本结构(Introduction—Applications—Barriers—Future),从而帮助学生建构阅读此类文本的范式。然后教师利用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梳理、概括、整合信息,并借助可视化信息将文本内容结构化。在关注关键信息的同时,教师搭建文本和学生生活实际之间的桥梁,引导学生从对What的探究走向对Why的思考,如讨论探究FrankVR的态度。在写作技巧赏析环节,施老师让学生思考Frank如何对VR进行清晰明了的介绍,同时关注Susan的措辞。此环节引导学生关注语篇组织结构和语用信息,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能力,为创造性输出做好充分的铺垫。接着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采访的目的和阅读此类文本的意义,此时,施老师又制作了一段钱学森演讲的动画,引导学生感悟阅读科技类文章不仅是为了做知情的消费者,更是要在将来做有想象力的创造者。在迁移创新环节,学生以pair work的形式进行interview,讨论未来VR的发展和自己对于这一趋势的观点,学生内化文体知识,发挥想象,形成创造性的输出和表达。接着教师又播放了一段视频展示了VR的功能(一位母亲通过VR见到日思夜想的女儿),通过分享、讨论、评价等一系列活动,学生进一步体会VR这一科技的无限可能。接着,教师提出问题:既然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创造无限可能,那未来的现实生活还重要吗?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深度思考虚拟现实和现实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唤起学生崇尚科学、敢于探究的精神。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归单元卷首语即比尔盖茨说的一段话,深入思考大单元主题。施老师整节课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此外,课件制作绝对是天花板级别,从头到尾都让观摩老师发出赞叹的声音。

 

结语:通过此次观摩学习,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认真、热忱,做到与时俱进、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