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编织爱的纽带,共筑成长之路
在教育的广袤田野上,家访如同一缕温柔的春风,轻轻拂过家校之间的沟壑,搭建起一座理解与合作的桥梁。作为班主任和德育工作者,我深知家访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了解学生家庭背景的窗口,更是促进家校合作、共同育人的重要手段。今天,我愿以笔为舟,以心为帆,带领大家穿梭于家访的点滴故事之中,共同探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家校共育的新篇章。
故事的帷幕,随着新学期的开始缓缓拉开。我,作为一个新班主任,迎接了一批充满朝气的新生,他们就像初升的阳光,温暖而充满希望。但是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名叫李倩的女生却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她总是低垂着头颅,头发半扎不扎的样子,低下头时,似乎能遮住她一半的脸庞,鼻梁上架着一副厚重的眼镜,不仔细的话都注意不到那双无神的眼睛。她总是安静地坐在座位上,很少见她与周围同学聊天,更多时候是拿着笔在白纸上不停地画着。上课提问叫她回答问题,她总是慢吞吞地站起来,随后站在那一声不吭,无论你怎么引导,把问题难度降低,她总是很小声甚至不愿开口,但是明明她中考进来的成绩并不是很差呀!一周下来,我也变得不耐烦起来,直到有一次提问叫到她,她依旧不吱声,等了几秒钟没等她开口,我便直接叫她坐了下去,也许说话时还带了点小小的生气。
那天下午的大课间,我看到李倩在办公室门口犹犹豫豫地徘徊,似乎有话想说却又不敢开口。我心中一动,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问她:“李倩,有什么事情吗?”她抬起头,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几秒钟之后,我似乎听到她很小声地对我说“对不起”。我当即一愣,她为什么突然说对不起?就在我要开口时,我听到她再一次说了一遍“对不起”,只是,这一次我很清楚的听到了她的声音,低沉、浑厚,有点像男孩子的声音。难道这就是她一直不愿跟人交流的原因?我在心里暗暗想到,但表面上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只是问她为什么要一直跟我道歉。她低着头,掰着手指说道,“老师,我不是故意惹你生气的。”原来,她一直以为我上课因为她的缘故生气了,听到这,我顿时觉得很尴尬,因为自己说话的语气让她一直自责不已。我赶忙告诉她我根本没有生她的气,只是不明白她为什么不愿和老师同学交流,是不是有什么原因。
她像是受到鼓舞般,慢慢地说道:“因为我的声音很难听,就跟男孩子一样,进入高中,班里都是陌生的同学,我怕他们会嘲笑我”。果然,印证了我之前的猜测。从她的话语中,我能清楚地感受到她内心的敏感与脆弱。我突然感到一阵心酸,她一直因为自己的声线问题不敢像其他学生一样肆意的聊天说笑,却独自一人承受着,不敢向任何人倾诉。
所以,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深入了解她的成长环境,然后和她的父母一起找到帮助她克服心理障碍的方法,为她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帮助。
家访的那天,我带着一颗关切的心,踏上了前往李倩家的路。她家位于学校隔壁镇上的一处老居民区,虽然简朴,却收拾得井井有条。李倩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虽然关心她的学习,但平时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陪伴她。李倩平时话也很少,习惯在自己房里画画。她的内心世界似乎被一层厚厚的壳包裹着。
在与李倩父母的交流中,我了解到她从小就对自己的声音感到自卑,父母也尝试过各种方法帮助她克服这个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他们表示,希望学校能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帮助李倩走出心理阴影。我向他们详细介绍了李倩在学校的表现,以及她所面临的困境。我们共同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我鼓励李倩的父母多花时间陪伴她,了解她的内心世界。通过共同完成一些家庭活动来增强她的自我价值感,同时也能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在学校,我也会在有需要帮忙的时候,尽量叫上李倩,比如在教室发个通知单、收个作业或者布置一下会议室等。
其次,我建议学校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定期与李倩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帮助她建立自信,学会接纳自己。同时,心理老师可以教她一些应对嘲笑和压力的策略,让她在面对同学时更加从容。
最后,我提出在班级中开展一次关于“接纳自我”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独特之处,从而营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尊重的氛围。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李倩感受到同学们的理解和接纳,减少她的心理压力。
家访结束后,我们的“行动”也正式启动。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密切关注着李倩的变化,同时与她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她的成长。李倩在心理老师的辅导下逐渐变得开朗,她开始尝试着与同学们进行简单的交流,虽然声音依旧有些低沉,但她不再因此而自卑。随着时间的推移,李倩开始在课堂上发言,虽然声音依旧微弱,但她的进步显而易见。慢慢地,全班同学似乎都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李倩,一个马尾高高扎起,绘画栩栩如生的李倩,每当大家发自内心赞赏她的杰作时,她也会微笑着说声谢谢。李倩慢慢地变得开朗了起来,她开始主动和同学、老师交流,也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她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而且也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了。
李倩的故事,让我更加坚信,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帮助,更是情感上的支持与陪伴。在教育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缺一不可,我们共同为他们的成长筑起了一条充满爱与关怀的道路,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编织的那条爱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