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是作家用语言艺术讲述的生活在特定时空里的一个或几个或一群人的故事。中心是“人”。“Mama and the Big City ”讲述的就是中心人物Mama 和一群人的故事,那么如何上好一堂文学作品课呢?庄乃琬老师通过情节与人物特征探索分析了Mama 的人物特征及mama 对于旧金山的热爱,启发学生在文本中找到依据,语篇意识相当强。学生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探索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了解时代,语言背后的信息,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相当重要。
张伊娜老师对于这节文学作品课的点评让我对于这样的课堂有了崭新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己探索,怎么去探索?文学作品强调的是语言,字词,那就要让学生用相关字词去体会人物的情感与特征,再进而去挖掘这种行为、语言背后的原因。至于是否具有历史挖掘价值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爱好,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我判断。
故事明线就是mama对于旧金山的爱,暗线就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现mama 各种品质,那么怎么样让学生去感受去挖掘出这些品质呢?就要让学生通过文本找到相应的依据来支撑。做到这一点,我们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素养也就自然而然会提高。
具体在课堂上就可以通过问题链的形式逐步引导学生找到mama每一个品质所对应的事件及言辞,引导学生逐阶提升,去感悟文字语言的魅力,从而产生对于英语文学作品的浓厚兴趣。
听张老师在讲述几个mama 的例子,虽然是通过网络,通过不那么清晰的音质,我还是能够感受到张老师读出了那个身处异地的母亲的伟大,母亲爱这个“异地”---这个她所有孩子出生的地方,而怎么去爱的呢?是通过她的行动,她坚毅的性格,经历艰辛、不顾即将临产的安危,毅然决然地奔向这个big city。张老师能够感受到这一点,因为能够听出她语言中流露出的最后搬回了big city及母亲一切安好的喜悦及对于这个母亲的佩服,我们可以读出这个味道,那么如何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品出母亲的伟大,就需要我们老师设计出精炼到位的问题,循循善导学生去思考,去品味文学作品的魅力。我们也要致力于让学生去感受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欣喜,这会是学生英语语言素养进步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