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茶馆》赏读材料

作者:林姣  日期: 2025-04-14  点击:
(1)创作背景
1956 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鼓励文艺繁荣发展。老舍先生积极响应号召,同年完成了一部歌颂人民普选的作品《一家代表》。这部作品的第一幕的场景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馆,曹禺等艺术家认为,第一幕茶馆的戏非常生动精彩,而后几幕则较弱,建议以第一幕为基础发展成一个戏。这为老舍先生创作茶馆提供了契机。
(2) 概述:《茶馆》在结构上分为三幕。它以老北京一家叫裕泰的大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展示了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以后的近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和各阶层的不同人物的生活变迁。
第一幕发生在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清朝末年
第二幕是袁世凯死后的军阀混战时代
第三幕是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统治行将奔渍之时
《茶馆》一共分为三幕,教材节选的是第一幕。这一幕故事发生的背景是 1898 年初秋,戊戌变法刚刚失败,谭嗣同刚被问斩。茶馆生意还算兴隆;三教九流各色人物云集于此。
事件梳理:
马五爷施威:二德子在常四爷面前抖威风,马五爷依仗吃洋饭的势力喝退二德子。
康六卖女:康六因生活不下去被迫卖女儿求生存。
常四爷骂洋货:刘麻子到茶馆兜售洋烟洋表等洋货,引发常四爷对洋货入侵,白银外流的不满。
鸽子之争:张家和李家因为鸽子发生争执,甚至到拿刀动杖的地步。
秦仲义梦想实业救国:秦仲义想收了房子,卖了地办工厂,进行实业救国。
秦庞交锋:庞太监来茶馆,秦仲义不满谭嗣同被斩,讽刺庞太监,二人进行舌战。
庞太监买妻:庞太监想要买个女孩做妻子,刘麻子从中拉纤,买了康顺子。
常四爷被抓:常四爷因感慨“大清国要完”被认为是谭嗣同一伙被特务抓走。
时期:戊戌变法
这幕剧没有一个统一的情节,整个一幕剧是由一个个发生在茶馆中的小情节、小故事连成的,是平面展开的。所有的事件都是分散穿插的若干个生活画面,都是截取人物在茶馆中的一个横截面,如庞太监与刘麻子在茶馆的商量买妻的事;秦仲义与王利发说涨租金的事等。这些无数个画面组织起来便构成了一幅卷轴画,随着剧情逐步展开,画轴的展示就是情节的发展。这种“卷轴式”的设置让清末社会的众生相被“剪影式”地呈现出来。
问题1:《茶馆》第一幕都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冲突背后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1.二德子和常四爷之间的矛盾冲突
起因:二德子听到了常四爷议论茶馆因争一只鸽子而要打架的话“要真打的话,早到城外头去啦;到茶馆来干嘛?”而找常四爷的碴儿。
经过:常四爷和二德子发生争论,二德子要动手打人(“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
常四爷不甘示弱(要抖威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厉害!)。
结果:马五爷呵斥二德子(二德子,你威风啊!)。二德子迫于马五爷吃洋饭的淫威,对马五爷卑躬屈膝,并结束对常四爷的挑衅。爱国者与地痞流氓之间的冲突。
2.刘麻子和康六之间的冲突
起因:刘麻子帮助庞太监找女孩做“妻子”,康六在农村生存艰难,要卖女求生。
经过:刘麻子欲花十两银子买康六的女儿,康六虽嫌弃价格过低,百般不愿意,但又因生存而无奈同意。
结果:康六将女儿卖给刘麻子。权贵与贫苦百姓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
3.庞太监和康六、康顺子父女之间的冲突
起因:庞太监欲娶妻,找刘麻子拉纤。康六因生存艰难卖女。
经过:刘麻子花十两银子买了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与庞太监。
结果:康顺子无奈被卖,庞太监强调“要活的”。权贵与贫苦百姓之间的矛盾。旧社会人吃人的黑暗本质
4.秦仲义与王利发之间的冲突
起因:秦仲义来茶馆要涨茶馆租金。
经过:秦仲义欲涨租金,王利发极力恭维奉承,希望不得罪人,能维持茶馆营生。
结果:秦仲义满意王利发的回答与接待,涨了租金。封建小业主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5.庞太监与秦仲义之间的冲突
起因:庞太监来茶馆与刘麻子交易买妻之事,秦仲义用言语讽刺庞太监(庞老爷!这两天您心里安顿了吧?)
经过:秦仲义不满谭嗣同问斩,拿话讽刺庞太监,庞太监不甘示弱,二人分别代表“维新派” 与“守旧派”进行舌战。
结果:王利发打圆场,二人结束舌战。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封建势力(守旧派)的冲突
6.宋恩子、吴祥子和常四爷之间的冲突。
起因:常四爷看到刘麻子卖洋货,乡妇卖女求生存等现象,感慨“大清国要完!” 经过:宋恩子、吴祥子因常四爷感慨“大清国要完”就认为常四爷是谭嗣同一伙,要抓走常四爷。
结果:常四爷被抓。人民与社会的矛盾。反动统治者暴政手段,预示清政府将被历史埋葬命运

问题3:同样是表现戏剧冲突,您觉得《茶馆》第一幕的矛盾冲突与曹禺先生的《雷雨》有什么不同呢?
《雷雨》中的矛盾冲突是尖锐而集中的,是有中心人物的,主要围绕周朴园与鲁侍萍、鲁大
海等人的矛盾展开戏剧冲突,阶级立场的矛盾贯穿整个戏剧的始终,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
《茶馆》第一幕出场人物虽多,但不以某一个人为中心。王利发是与茶客交往,并没有像周
朴园、鲁侍萍那样起到中心人物作用。剧中没有集中的尖锐的冲突,人物冲突是散点式的,
并不集中在一两个人物身上。人物与人物之间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与时代的冲突,如
秦仲义与庞太监的冲突反映了维新派与守旧派之间的冲突;宋恩子和吴祥子与常四爷之间的
冲突反映出人民与反动统治者间的冲突等。它们连缀在一起,共同构成历史和社会的尖锐矛盾,让观众清晰地看到那个时代的本质。
小结:通过采访前的准备和对导演的采访,我们对老舍先生的生平、《茶馆》的创作背景及其第一幕剧情和矛盾冲突都有了较为深入地理解。这是一个不大的茶馆,却又是一个人物众多,散点冲突众多的“大”茶馆。在这里,读者或观众可以透过众多“横截面”看到一个社会的缩影,感受到清末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
分析人物
问题 1: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或形象特点呢?
①王利发:裕泰茶馆的掌柜,贯穿全剧的线索人物。
圆滑机灵,从父亲手里继承了茶馆的生意,也继承了父亲的处世哲学,即多说好话,多作揖,
讨人人喜欢。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可能影响自己生意的唐铁嘴,他不欢迎,但也只“轻轻推开”;在房东秦仲义面前,他不敢得罪常四爷,但又要曲意逢迎秦仲义,如“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对秦仲义,他极力恭维、奉承,用尽各种手段讨好,如“那么多买卖,您的小手指头都比我的腰还粗。”胆小怕事,不乏善良。茶馆各处都贴着“莫谈国事”的纸条,他言语上也不时提醒茶客“莫谈国事”;他也有善良的一面,比如悄悄提醒常四爷“说话请留点神。”
②常四爷:爱国晚清旗人的形象。
他是满族旗人,有“铁杆庄稼”,能吃官家钱粮,他对腐败的清政府不满,对帝国主义更是憎恨。正直、倔强,敢作敢为。看不惯官府兵营的人充当富人的打手,如当面训斥二德子“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您去冲锋打仗!”看不惯吃洋饭的人,如“我就不佩服吃洋饭的!”在二德子等打手及宋恩子等官差面前不服软。,如“甭锁,我跑不了!”热爱国家,对国家前途忧虑。看到刘麻子身上的洋货,他忧虑“这得往外流多少银子啊!”;看到康六卖女,他感慨“乡下是怎么了?”甚至感叹“大清国要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他送给乡妇母女烂肉面吃。
③秦仲义:裕泰茶馆的房东,维新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民族资本家。
居高临下,自命不凡。对王利发,摆出主子的态度,言辞凿凿地要收回茶馆;对常四爷买面给穷人的事不屑一顾;讲“实业救国”时自命不凡——似乎只有自己懂怎样救国。缺乏同情心,但敢跟保守势力针锋相对,主张实业救国。面对乡妇母女,他对王利发说:“轰出去!”要把土地和买卖都卖了办工厂,认为“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面对保守势力代表庞太监,他也敢针锋相对,不甘示弱这一形象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④松二爷:胆小而懒散的晚清旗人。
心眼好,胆小怕事。二德子找碴儿,他好言相劝,但无效。宋恩子、吴祥子抓捕常四爷,他维护朋友但又不敢为朋友出头。如“哥们儿,我们天天在这儿喝茶,王掌柜知道,我们都是地道的好人!我,我听见了,他是说……黄爷,帮帮忙,给美言两句!”游手好闲,懒散而无能。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饿着,最后饿死。
⑤刘麻子:病态社会的畸形儿。
靠说媒拉纤、拐卖人口挣钱的地痞无赖。用十两银子买来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太监庞总管,从中牟取暴利。一面在穷人跟前卖弄本事,一面在权贵跟前奴颜婢膝。如对康六这种下层百姓嫌弃道:“(凑到松二爷、常四爷这边来)乡下人真难办事,永远没个痛痛快快!”,见到庞太监则大不一
样:“喝,我的老爷子!您吉祥!我等您好大半天了!(搀庞太监往里走)”。
⑥二德子:欺软怕硬的地痞流氓
欺软怕硬。进入茶馆找常四爷的碴儿,还要动手打人,如“甭说打洋人不打,我先管教管教你(要动手)”,结果看到马五爷来了,就赶紧过去给马五爷请安,如“二德子(四下扫视,看到马五爷)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问题2:剧幕中主要人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1.王利发:王利发在当时极具代表性。王利发的心态是当时平民百姓最具有代表性的心态, 他不坑蒙拐骗 ,逆来顺受 , 没有过高的奢望 。但王利发的身份和地位比一般平民略高一点 , 他希望能过上小康富裕的生活, 却没有如愿以偿,最后还是落下一个悲惨凄凉的结局。在旧中国, 像王利发这样既不同于贫苦老百姓 ,又区别于统治阶级的人物大量存在。他们一方面拥有一定的财产 , 另一方面又缺乏在社会上竞争的能力 ,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它形象地告诉人们,黑暗的旧中国已腐朽到了极点,使人们无法活下去。这一形象的意义在于揭露旧社会的吃人本质,反映了旧社会的不合理制度。
2.常四爷:常四爷的身上体现出当时的旗人的爱国情怀。他一生秉承着满人耿直忠厚 , 倔强不屈服的血统,他总以为凭着一身正气和不服输的精神 , 就可以在铺天盖地的社会黑暗间闯开一条生路 。这样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根本没法实现, 邪恶社会永远张着血盆大口,毫不留情地吞食着个体市民。常四爷这一形象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对腐朽社会的反抗情绪。
3.秦仲义:秦仲义虽然有比王利发很强的生存能力 , 他想通过创办实业来改革中国现实社会的现状,可是他的人生也很难逃脱世道的约束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制度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买办共同控制的国家经济命脉,很难给他留下施展的空间和机会。况且,他自命清高 , 自认为高人一等 , 与大众无法融洽和沟通感情。这一形象展示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张扬的个性。
4.松二爷:松二爷是一个没有坏心思的旗人,他有“铁杆庄稼”,但没有任何的生存能力,也没有任何的思想追求,也不会太关心国家的命运。这一形象是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代表,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5.刘麻子:刘麻子卖洋货,以十两银子买下康顺子,又以二百两银子卖给庞太监做妻子。这样的行为反倒让他可以在社会中生存。可是这种生存是建立在不正确的世界观上的。刘麻子不以贩卖洋货为耻辱,反而大家称赞洋货之好;他不以贩卖人口为缺德,反以为荣,他越是标榜自己做了好事,观众则越发感到他是坏透了。他是一个危害社会的典型人物,他对于自己的错误不以为然,他这类人物的存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病态和畸形。通过对演员的采访,我们已对剧中各类人物形象有了深入了解,那么观众对这幕剧的主题有何理解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采访观众。
鉴赏台词,品味主题,分析特色
问题1:看了该剧幕,大家最喜欢哪个人物的哪一句或哪几句台词呢?能说说理由吗?


问题2:透过这些经典台词,你们认为《茶馆》第一幕的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呢?
这一幕剧表现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在表面看似生意兴隆的裕泰茶馆里笼罩的一种凄惨的气氛。透过人物的台词、人物的动作等,我们看到了帝国主义势力的扩大,宫廷生活的腐败,流氓地痞的横行,深刻感受到了清末社会的黑暗与腐朽,也进一步理解了这幕剧的历史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