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多多益善”作文指导
作者:林姣 日期:
2025-04-14 点击:
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而选择越多,可能性也就越大,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选择多多益善呢?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一、作文题逐句分析
提出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
提出观点:而选择越多,可能性也就越大
质疑观点: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选择多多益善呢?
二、作文框架
Para1:开头
简短引入,观点鲜明、间接:质疑选择的多寡与生命的丰盈之间的线性关系
古希腊神话中的帕里斯的判决是一个永恒的隐喻:当三位女神将金苹果递到牧羊少年手中时,选择权便成了最甜蜜的负担。数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站在琳琅满目的现代文明货架前,仿佛置身神话现场。选择的多寡与生命的丰盈之间,是否真如表面所见般简单直接?
Para2:是什么?概念阐释段
选择的内涵和标准(可自行拟定)
选择的内涵:自由意志的实践形态
多多益善中“善”的标准:幸福感/效率值/发展性三个维度
Para3:为什么?从正反两个角度阐释选择数量的利弊
正向论证:肯定多样的选择有助于发展的多元性
微观角度:
个性化需求的满足(长尾理论)、创新可能性的拓展(组合创新理论)、主体性的觉醒(福柯的自我技术)
现实映射:斜杠青年、间隔年、跨界创业等现象
宏观角度:文化发展角度
人类文明进步的里程碑: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商队穿越黄沙的轨迹勾勒出丝绸之路的文明网络,驼铃声里既有丝绸与香料的交换,更有佛教、景教、摩尼教的思想交汇。当玄奘西行求法时,他不仅带回六百余部佛经,更将印度哲学、希腊逻辑学的星火撒向东方。正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所写"万山不许一溪奔",但最终"堂堂溪水出前村",多元选择带来的可能性,恰似溪流冲破群山,让文明得以在碰撞中迸发新的生机。
反向论证:人需要具备配套的决策能力;选择最终要回归自我
选择焦虑:魏晋名士在乱世中面对"竹林七贤"与"金谷二十四友"两种生命形态的选择时,有人选择在清谈中消解苦闷,有人则在纵情声色中麻痹自我。这种精神困境在当代被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称为"选择的暴政":当纽约超市的果酱从6种增至24种,购买率反而下降60%。就像《世说新语》中记载的"望梅止渴"故事,过多的选项如同虚幻的梅林,让人在追逐中耗尽心神。
选择过载:过多的选择会增加决策的难度,降低决策的满意度,个体在做出选择后越容易感到后悔。因为每一个选择都意味着放弃其他的可能性,而被放弃的可能性会带来与当下不同的机遇与结局。那条未选择的道路,往往看起来更为美好。
信息不对称:在做出选择时,个体往往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过多的选择可能会使得信息更加复杂,从而增加选择的风险。
Para4:怎么做?问题解决
主动限定选择(专注自我):保罗·蒂里希的勇气哲学认为勇气不仅仅是面对恐惧和危险时的勇敢行为,更是一种在面对存在的威胁和不确定性时,依然能够坚持自我和追求意义的能力。为了对抗泛滥的选择带来的焦虑,蒂里希认为,个体需要通过主动限定选择来获得勇气。这种限定选择并不是逃避,而是一种积极的自我肯定,它允许个体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依然能够坚守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和内在目的。通过主动限定选择,个体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物上,从而减少因选择过多而产生的焦虑和迷茫。
坚定已做的选择(坚持自我):破解选择困境的密钥,或许藏在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箴言里。王阳明龙场悟道时,面对纷繁的朱子理学与陆九渊心学之争,最终在石棺中参透"心外无物"的至理。这不是对选择的逃避,而是在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的迷茫后,抵达"灯火阑珊处"的澄明。
Para5:结尾:重新强调、升华论点,简短深刻有力。
简短有力总结全文观点,强调选择的多寡从来不是衡量生命质量的标尺。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选项的数量,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在纷繁世界中,听见内心最清澈的泉声。
三、考场高分作文
繁杂的荒芜
在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的网络世界,在AI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选择不断涌现。【简练解释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在各个领域拥有越来越多的选择”】繁杂的选择中,我们看似被赋予了无限可能,实则在多样性的暗潮汹涌中陷入了生活的贫瘠。【解释材料“而选择越多,可能性就越大”】依我刍荛之见:选择在优不在多,雨露均沾反而会限入河枯辙涸的困境。【明确论点:选择在优秀不在多。回答材料“选择是否多多益善”的问题。】
//第一段对材料的回扣凝练而明晰,是很值得学习模仿的一段。
冗杂的选择正在消磨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分论点】它伸出无数只手,展现道路的不同可能,而人往往因为抉择过多而麻木神经。正如贝克特借《等待戈多》来批判在不可知的人生道路上空虚无聊,执于等待,行动机械的一般,当神经末端被多重选择麻痹,人踟蹰着不知走同何方,就将在永远的停滞中等待戈多无果。【此处等待戈多的引入也很值得学习,自然而有力】
//批注:这一段放在段落本身的小视野下是相当不错的一段,但是放在整篇文章来讲便有些欠缺。作者的逻辑思维和思辨视角都是好的,但是缺乏整体的谋篇布局能力。材料从“选择越多”到“可能性越多”,再重新提出是否“选择多多益善”,那么在第一段的引入和提出论点之后,最好是再加入一段“选择越多,可能性越多”的论述,与材料的逻辑链形成一个呼应。此外,从中心论点直接跳到分论点也过于生硬,最好还是进行一些衔接:一种方式如前面所说呼应材料,另一种方式是可以对“选择”本身去做一些咬文嚼字的拆解和阐释。
可能性并非由选择本身而带来,它是由人判断的果决与不顾身的倾注所产生的花苞。若一昧地贯彻 “我全都要”的理念,将所有选择收入囊中,而在实际操作中手忙脚乱,有心无力,那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断其路,自我毁灭。王阳明有言“知行合一”。当选择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那为之百转千回,一咏三叹的付出便赋有了意义。【分论点、解释句、名言论证,中规中矩。分论点较有深度,但还是和上一段一样,缺乏由浅入深的步骤。】如郑钦文从一而终地献身网球事业,无数次的跌倒,无数不甘与懊悔恨并未让她走上网球之外的道路,反而坚定了继续的唯一选择,终在奥运场上击败此前从未战胜过的“红土女王”,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女性的力量。【郑钦文的例子太长了!一共用了95个字去写,答题卡上基本要占四五行…会压缩文章的丰盈度。建议还是用更加凝练的语言,去提高素材的密度,在这95个字数内做到事例的排比会更好】失败面前,我们有很多选择,它们不一定通向死胡同,但坚定那令自己心潮澎湃,那牵引自己心流的选择,才是通向完满的必经之途。
选择多多益善是网络规划下的伪命题。【这里联系社会的立意也很值得学习。】不基于实际能力出发的选择皆是虚妄。网络上的“精英人士”用包装后的图文高叫着“人生是旷野”“选择具有无限可能”,进一步加重了普通人对于现状的焦虑。他们急于改变,又缺乏逆转自己的实力,蜗居在自我搭建的囚笼里。当真正的选择出现,早已无心力去做出改变。唯有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越来越多的选择是社会施予的,可惟有在日出东隅之际通览群鸟翔集之姿,才能在桑榆幕下作出最深沉壮丽的振翅:丰满自己的羽翼,提升自我的实力,才能为自己的掌舵,创造选择,坚定选择,抵达济慈笔下那条“修炼灵魂的山谷”。
黑塞言:“在1919年夏,当看到满天星河旋转才明白:矛盾寂静对立之处,即是涅槃。”多样的选择就如同旋转的星河,它们令人心向往之,又使选择的背后实际是对人的拷问,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还在回响。【这里其实很有技巧性,也是值得学习的地方。黑塞的话其实乍一看和文章主题基本没有关联,是一个有些万金油的弱论证力名言,但是后面的一句阐释却将黑塞的话塞回到文章的语境下,完成论证。这样的方式很适合想要引用名言提升文采,但却发现找不到强关联的同学。但此方法同样存在缺点:对驾驭文字能力的要求较高。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不建议通篇作文使用该方法。】“四月的天空若不肯裂帛,五月的袷衣该如何起头?”若无做出裂帛的勇气,若不提升自我能力,选择再多也无力编织。【这里简嫃的诗放进来有点冗余了。如前面所说,这种技巧不适合高密度使用。可以替换成其他道理论证或者事例或者希腊神话】
或许人生儡傀儡偶不断,但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被浮华蒙蔽双眼,仍能在千帆过境后见彧彧花繁,破除“繁杂的荒芜”。【结尾简洁有力而不失文采,挺好的】
总评:整体来讲,这篇文章具备高分的资质。标题、开头、结尾凝练而具有韵味,素材小众而富有人文素养,语言典雅而不刻意卖弄,分论点也颇有深度和高度。
但是,本文的问题也很明晰:作者谋篇布局的能力仍有欠缺,从段落到成文的衔接仍有些生硬。立意上则缺乏了从“选择越多”到“可能性越多”这一由浅入深的过渡部分,显得有些急功近利。
改文:
繁杂的荒芜
在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的网络世界,在AI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选择不断涌现。繁杂的选择中,我们看似被赋予了无限可能,实则在多样性的暗潮汹涌中陷入了生活的贫瘠。依我刍荛之见:选择在优不在多,雨露均沾反而会限入河枯辙涸的困境。
诚然,选择意味着机遇与可能。物质意义上来说,我们区隔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而走向马斯洛所言的多样高层次需求世界;精神角度来讲,我们跳出单一状态下的审美体系而走向更为开放、包容的话语世界。“天生我材必有用”已经不再只是一句豪言,我们从轨道来到旷野之上,地铁站台悬挂着培训广告,相亲软件用用户数据编织爱情神话,求职网站将人生切割成可定制模块。在“旷野叙事”的召唤下,仿佛人人都可遵循内心所愿,从而收获想象的幸福与所谓的自洽,正如新自由主义者威尔·杜兰特的断言:“没有选择,就没有快乐。”
但值得注意的是,可能性却未必由选择本身而带来。若一昧地贯彻 “我全都要”的理念,将所有选择收入囊中,而在实际操作中手忙脚乱,有心无力,那倒不如说是一种自断其路,自我毁灭。王阳明有言“知行合一”。当选择符合我们的价值判断,那为之百转千回,一咏三叹的付出便赋有了意义。当郑钦文37次败于斯瓦泰克仍锚定网球选择,其反手斜线终成解构红土霸权的密钥;当钱学森突破重重封锁归国,在戈壁滩的认知荒野中铸就为两弹一星的拓扑路径;而莫言扎根高密乡野四十年,以魔幻笔触重构民间叙事荣膺诺奖——这些矢量化的人生轨迹印证:在失败与挫难面前,我们还有很多选择,但坚定那令自己心潮澎湃的、那牵引自己心流的选择,才是通向完满的必经之途。
所以我们说,冗杂的选择正在消磨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它伸出无数只手,展现道路的不同可能,而人往往因为抉择过多而麻木神经。正如贝克特借《等待戈多》来批判在不可知的人生道路上空虚无聊,执于等待,行动机械的一般,当神经末端被多重选择麻痹,人踟蹰着不知走同何方,就将在永远的停滞中等待戈多无果。
居于当下语境中的选择多多益善,实则是网络规划里的伪命题。不基于实际能力出发的选择皆是虚妄。网络上的“精英人士”用包装后的图文高叫着“人生是旷野”“选择具有无限可能”,进一步加重了普通人对于现状的焦虑。他们急于改变,又缺乏逆转自己的实力,蜗居在自我搭建的囚笼里。当真正的选择出现,早已无心力去做出改变。
唯有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越来越多的选择是社会施予的,可惟有在日出东隅之际通览群鸟翔集之姿,才能在桑榆幕下作出最深沉壮丽的振翅:丰满自己的羽翼,提升自我的实力,才能为自己的掌舵,创造选择,坚定选择,抵达济慈笔下那条“修炼灵魂的山谷”。
黑塞言:“在1919年夏,当看到满天星河旋转才明白:矛盾寂静对立之处,即是涅槃。”多样的选择就如同旋转的星河,它们令人心向往之,又使选择的背后实际是对人的拷问,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还在回响。
或许人生儡傀儡偶不断,但坚定自己的选择,不被浮华蒙蔽双眼,仍能在千帆过境后见彧彧花繁,破除“繁杂的荒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