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烛之武退秦师

作者:朱仁标  日期: 2025-04-12  点击:

烛之武退秦师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4.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第一课时

一、导语:

一九五五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处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能抵得上五个师吗?今天我们要学的《烛之武退秦师》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关于《左传》

(先让学生看文章后面关于《左传》的介绍)教师补充: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问题导学

《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四、简介秦晋围郑形势图

当时,秦、晋、郑三国的关系十分复杂,了解相关史实,对学好这篇课文十分重要。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路过郑国。郑文公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楚败,郑文公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五、布置作业

1.反复阅读课文。

2.借助注释、工具书疏通文章。

3.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句式、活用等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使之流利上口,起到增进对课文理解的作用。

2.弄清楚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

3. 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走近《烛之武退秦师》去验证一下。危亡之际挺身行,宝刀未老史留名。但凭三寸不烂舌,说退秦伯虎狼兵。

二、走近课文

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它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1)一人与万人,力量悬殊,充满悬念;

2退”如加修饰语,肯定是智退,而非力搏也;

3)核心人物是烛之武;烛之武,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

4这是一篇叙事性文章。

5《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就使别国放下武器,这是战争的最高境界。而外交谋略的正确运用则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方面。这使得本文成为《左传》中的名篇。

2、“因声求气”——朗读古文的重要性。

运用朗诵这一方法,走近作品中人物去体会话语情境,揣摩作品人物的情绪,解读他们的思想。

佚之狐:心情沉重,胸有成竹

郑伯:自责,诚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烛之武:应该是对只能虚度人生的慨叹,基调充满伤感情绪,从不被重用是有满腹牢骚的。

晋文公:(最后一段)冷静明智、无奈

3、学生诵读课文,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

三、课文赏读

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第一自然段     秦晋围郑

第二自然段     临危受命 

第三自然段     说退秦师   此段包含着烛之武退秦师的劝说艺术。

1、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高妙在哪?学生讨论

明确: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125个字,却不卑不亢,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先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不去怨恨或狡辩,语气谦卑以示弱博得秦穆公好感;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亡郑只对晋有利,“邻之厚,君之薄也”直陈弊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着以存郑之利(述利)诱之,使秦穆公掂量好处,再揭短,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和背信弃义,以此戳到秦穆公的痛处。使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次出兵的意义,动摇了与晋联盟的信心。其成功之处是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2、讨论应用怎样的语气表达?学生试读。

诵读指导:
①例如“秦、晋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

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利益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

④“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这是挑拨起秦晋之间的夙怨。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读,齐读三段)

第四自然段  迫晋撤兵   

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背盟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 

明确:晋大夫狐偃请求袭击秦军,而晋文公没有答应。他冷静而清醒地分析了形势。

一是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这个坏名声。二是如果这时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三是进攻秦军就意味着立刻与秦翻脸而多树了一个强敌,失去一个盟约国,退一步也许还能重新再拉拢秦国,使它站在自己这边,毕竟两国姻亲关系比较牢固。由此,也就证明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

 

一、人物形象赏析

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郑君:

1 、善于纳谏

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2 、勇于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3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个“慧眼识英雄的伯乐”。是他发现并举荐了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给郑伯,从而挽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
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杰出之士;他对天下形势洞若观火,“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寥寥数语,足见其不同凡响。

二、概括艺术特色

1、前后照应:文章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

2、波澜起伏: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3、详略得当: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其他或简略交代,层次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