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教学目标:
1.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文中人物形象。
2.通过文意分析,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三、朗读课文,疏通重点难点
1.对照注释、译文自读课文,理解文意,读出语气。
2.接力翻译,提示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 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 加 之”。 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3.学生问难,教师归纳
四、整体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述志。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评志。
五、结构图示
孔子问志 弟子述志 孔子评志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 路: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哂之,以其言不让
冉 有:三年,可使足民,礼乐俟君子 非邦也与?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非诸侯而何?
曾 皙:浴乎沂,风舞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二课时
一、重点翻译
二、概括性格形象
子 路:直率卤莽
冉 有:自信谦虚
公西华:谨慎谦虚
曾 皙:自在洒脱
三、讨论交流
1.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2.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四、朗读感悟
五、拓展提升
活动任务:聚焦思想,串联孔子前后的言论,体悟儒家治国理想
1.阅读《论语•侍坐章》曾晳所述志向,结合下面孔子言论,谈谈孔子“与点”的原因。
子曰:“盍各言尔志?” 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子路曰:“愿闻子之志。” 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2.归纳总结:
其他三人所言只是治国阶段 :子路所言是取得和平,冉求所言是发展经济,公西华所言是在文明建设。曾晳所言是建筑在前三子之上的一种诗意生活,是一幅民生和乐的生活画面,近乎儒家的大同理想,乃儒家追求的终极理想,正是心怀天下的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他的志向都不仅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关注普罗大众的生活,而普罗大众生活的集合便是一个国家的面貌。这个国家的面貌在曾皙的图景里是春游时的自在和惬意,在孔子的言谈里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他们都希望实现一个社会安定、天下太平的理想境界。曾皙深得师心之处不仅在于他与老师志向的一致,更在于他“风乎舞雩,咏而归”一句背后传达出的“礼乐”思想。成就这样的社会,维护这样的社会所需要的背后的思想。社会处在这样的图景中,礼崩乐坏的局面被匡正,大同社会的图景展现在眼前。不仅仅是实现理想的那一刻,实现的途径,自身的德行,曾皙所表现出来的每一点无一不击中孔子的内心。于是,内心欣喜的夫子,喟然 叹曰:“吾与点也!”
六、总结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这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不灭的梦,它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让我们齐心协力,为这个美好的梦的实现而加倍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