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必修下第八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作者:王丽彬  日期: 2025-04-09  点击:

必修下第八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教材原文

教考衔接切入点

典型例题

单元导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古往今来,众多仁人志士 自觉承担匡世济民的责任,积极建言献策,勇于变法 图强。他们忧国忧民,心怀天下,坚守道义,敢于担当,令后人崇敬景仰。

   本单元作品文体多样,有直言进谏、警示君主的奏疏,有据理辩争、剖白心迹的书信,有立足现实、 评说盛衰的辞赋,有借古讽今、以史为鉴的史论。这些作品思路缜密,表达技巧高超,可以激发我们关注现实,深入思考。

本单元学习,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这一核心任务展开。要注意领会作者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学会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1.领会作者观点,体会士人的责任和担当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2.在阅读与鉴赏的基础上,探究作者理性和严密的逻辑思维,鉴赏文章的说理艺术和论证方法,探讨“发出理性声音”的方法。

3.学写议论性文章,学会确立正确的论点,选取合理的论据,采用合理的论证方式,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

4.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2021年新高考2卷: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为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于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

5.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4)

 

《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学习提示

魏征和王安石都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一位以敢谏善谏著称,一位以主持变法知名。《谏太宗十思疏》是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魏征的奏章,劝谏皇帝居安思危、善始虑终。《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两篇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

《谏太宗十思疏》写于唐王朝国力上升的阶段,侧重建议君主如何“守成”。《答司马谏议书》写于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时代,强调臣子如何帮助君主“除弊”。课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的背景,从课文的论述出发,与同学探

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法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比如“永保无疆之休”的“休”,与“休戚”的“休”同义;“能克终者盖寡”之“克”,其义项仍保存在成语“克勤克俭”中。联系现代汉语中的相应词语,有时可以帮

助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

1.把握课文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的担当精神。

2.从论述从发,探讨“创业与守成”“善始与克终”“墨守成规与因时而变”“同俗媚众与坚持自我”等问题

3.古代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或其他词汇中,如“休戚与共”“克勤克俭”

2021年新高考Ⅰ卷】《贞观君臣论治》,【2021全国乙卷】《贞观君臣论治》两套题,在选材上,都突出了君主的以身作则,虚心纳谏,秉公执法等品质,与魏征的“十思”相呼应。

如:14.“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即体现了明君应以身作则,成为臣子的表率,又体现臣子直言纳谏的品质)

2022全国乙卷】《说苑•贵德》

选材上,突出了君主应以德为贵,与“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相呼应。

2021全国甲卷】《契丹盟好》

选材上,突出北宋王朝的积贫积弱的时代特点,体现臣子的担当精神。

课下注解

一、文言字词

浚:疏通。        休:喜庆,福禄;   克,能。    

董:督责。        振:通,震慑。 简:选拔。

效:献出。        书:信

具道:详细说明。  冀:希望。         度:计划。

二、文化常识

①谦辞/敬辞:

下愚,谦辞;      某:自称。

蒙教:承蒙指教。  窃:私.私自。谦词。

古人写信称对方的字以示尊敬。

上:皇上。用于尊称皇帝

②盘庚迁都:商王盘庚为了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1.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考查

2.文言翻译的考查

2021全国2卷《祖逖北伐》】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2022新高考全国1卷《战国策》】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阿房宫赋》《六国论》学习提示

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这一段历史历来深受关注。探讨六国、秦朝灭亡的诗文很多,这里选的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两篇。《阿房宫赋》探讨秦国速亡的原因,《六国论》阐发六国破灭的缘由。前者写于唐朝日渐衰落之际,后者写于北宋为周边国家蚕食侵割之时,均为借古鉴今、针砭时弊的名篇。细读课文,结合杜牧、苏洵写作的社会政治背景,总结作者的观点及论述的思路,思考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所表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阿房宫赋》是一篇赋,铺排描写,夸张扬厉,具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六国论》是一篇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有着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朗读课文,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灌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

课文中有一些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常见意义不同,比如“直走咸阳”“函谷举”“率赂秦耶”“始速祸焉”等语句中加点的词。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文言文的语义。

背诵《阿房宫赋》《六国论》全篇。

1.作者撰文反思历史的现实,针对性领会其中体现的古代士人家国天下的情怀。

2.课文中有一些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常见意义不同,比如“直走咸阳”“函谷举”。

 

2022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2022新高考全国1卷《战国策》

选文中,楚王的昏庸,六国的貌合神离等都与《六国论》相呼应。

 

课下注解

文言字词

奈何:怎么,为什么。    走:趋向。

锱铢:极言其细微        举:被攻占。

使:假使。             不暇:来不及。

率:都,皆             完:保全。

其实:它的实际数目。   厥:其。

祖父,祖辈与父辈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同“餍”,满足     弥、愈:都是“更加”的意思。

事:侍奉。            速:招致。

殆,几乎,将要。      向使:以前假如。

故事:旧事,先例。

1.文言文文化常识的考查

2.文言翻译的考查

3.默写考查

2021全国甲卷《契丹盟好》

132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宣许之。

 

2022新高考全国1卷《战国策》

“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单元学习任务

一、魏征有感于守成之难,敢于犯颜直谏;王安石不避众议汹汹,坚持变法除弊;杜牧总结秦朝覆亡教训,意在针砭时弊;苏洵探究六国破灭缘由,旨在警示当朝。他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拳拳之心见于字里行间。认真阅读本单元课文,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召开一次专题讨论会。

二、国家兴盛之时,居安思危,大胆谏言,防微杜渐;国事艰难之际,多方运筹,寻求济世安民之道。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古人面对国家社会问题时的理性思考。阅读本单元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 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素有私谊,但在变法问题上却有着不同的看法,很多方面甚至针锋相对。试着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再阅读司马光《与王介甫书》,看看其内容与你的推断是否相合。你认为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小组进行辩论。注意深入阅读课文,参考相关资料,把握二人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

 2. 战国时的六国,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却亡于秦国,吸引了众多论者的目光。杜牧认为是由于六国之君未能“各爱其人”,苏洵则认为弊在赂秦。阅读杜牧《阿房宫赋》、苏洵《六国论》,比较文章思路的不同,并联系相关历史背景探究两篇文章各有怎样的针对性。

3. 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如比喻和类比)等。选取本单元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

三、下面这两段文字是《贞观政要》中记载的唐太宗的言论。尝试为这两段文字断句并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结合课文谈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舜禹者十有余人 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 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贞观初太宗从容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 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 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四、有“问题意识”,独立思考,才有可能提高思辨能力。从以下任务中任选一题完成,并交流修改。注意交流时要畅所欲言,质疑论辩要有风度,尊重不同意见,认真记录不同观点及其依据。

1. 一项阅读调查显示,有相当比例的成年人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也有不少成年人则倾向于电子阅读。对此,有人认为“读屏”意味着碎片化的浅阅读,有人则不以为然,认为两种阅读方式可以共存融合,相得益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题目自拟。

2.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 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如何论证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就某些问题发表意见,表达观点,提出主张。想要让读者信服这些意见、观点或主张,就要进行论证。

展开论证之前,首先要确定论点。所谓论点,就是文章所持的观点,也就是论证要证明的对象。论点可能来自阅读所得,也可能就是平时生活中的思想火花,还可能与对某些问题的长期关注和反复思考有关。有正确而新颖的论点,对议论文的写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了论点,就要考虑选择合适的论据来支撑它。选择论据的过程,同时是构思文章结构,特别是逻辑层次的过程,其实也是进一步思考、完善论点的过程。我们常说论据

要有说服力,这种说服力要在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中加以考虑,所谓“选择”论据,并不只是简单的挑选而已。

论据的类型多种多样,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论据类型及其使用的注意事项,可以参考

1. 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围绕“责任与担当”的话题。

2. 小组选定一个议题(如“古代士人的担当”“以天下为己任”等),各自准备发言提纲。

3.辨析文本中的观点哪一个更有道理。

4.把握思考问题的基本立场和秉持的主要观点。

5.比较文章论证思路的不同。

6.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

7. 有“问题意识”,提高思辨能力。

8.进行论证说理

2023年广州一测】5.汪珍如《中国的古客星记录与现代天文学》吴燕《中国的古客星记录的现代研究》席泽宗《科学史与现代科学》

学校开展“学史增信”系列活动,若以“我看中国古代科学史料”为题发言,请结合材料列出发言要点。(4分)

2022河北保定一测】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4分)

2021全国甲卷】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1新高考适应卷】

4.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说明。(4分)

5.有人认为,在对待人工智能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2021年新高考1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莱辛“诗画异质”观点的一项是(3)

A.诗以空灵,才为妙诗,可以入画之诗尚是眼中金屑也。

B.文者无形之画,画者有形之文,二者异迹而同趣。

C.诗和画的圆满结合,就是情和景的圆满结合,也就是所谓的“艺术意境”。

D.图画可以画爱神向一个人张弓瞄准,而诗歌则能写一个人怎样被爱神之箭射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2021年新高考II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4分)

2023年四省适应性】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

ABCDEFGHIJKLMNO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吉林)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