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作者:王丽彬  日期: 2025-04-09  点击:

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教材原文

教考衔接切入点

典型例题

 

 

 

 

 

 

 

 

单元导语(P92

 

 

 

社会现实复杂多样,人间世相千姿百态,我们需要以正确的立场、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分析鉴别。

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象,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的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1.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

 

 

2.通过虚构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

 

 

 

3.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

 

1.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例如:

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老胡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对于弟弟先后在上海和山西的两段生活,“我”都放在周围年轻人的群体生活中来叙述,且有不同的感受。请对此加以分析。

 

2.虚构人物及情节反映社会生活吗,描摹人情世态。例如:

2022·新高考1卷·江上||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3.小说艺术手法及创作意图。例如:

2022·浙江卷·逛||作品塑造敦厚的形象主要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021·新高考1卷·石门阵||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2021·新高考2卷·放猖||文本一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跑”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单元学习任务(P135

一、鲁镇社会扼杀了祥林嫂的一切生机;林冲的遭遇,不仅仅是因为高俅父子对他的迫害;别里科夫死后,人们的生活仍然“郁闷、无聊、乱糟糟”,“局面并没有好一点”;人变为虫,离奇的情节透露出严酷的社会现实。认真阅读本单元小说,分小组概括各篇小说中社会环境的特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在全班交流。

、在以下三个有关小说表达手法的任务中,选择两个完成,并就其中之一写一则读书札记。

1. 被婆家从鲁镇抢回去卖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儿子又惨遭不测,她不得不又回到了鲁镇,从此走向了“末路”。小说中这一类“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本单元的小说中还有一些这样的突发事件,试着找出来,并和同学探讨这些事件在小说中的作用。

2. 林冲去山神庙暂宿,“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拨将过来靠了门”。格里高尔艰难打开房门,正看见自己当年从军时的相片,“手按在剑上,微笑着,无忧无虑”。这些细节描写常常为读者津津乐道。从本单元作品中找出至少五例精彩细节细加品味,体会小说中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3. 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无论是鲁四老爷的“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还是别里科夫的“这固然很好,可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都鲜明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在这五篇小说中,选择两个人物,分析他们的语言,说说其中表现了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我们读小说,常常会对其中的人物、故事或场景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因为小说往往取材于我们的生活。日常生活中的人与事,看似平淡无奇,但在特定的情境中,人物也可能展现自己的光彩,事情也可能具有独特的情味。记述自己的一段真实经历,或发挥合理想象创作一个虚构的故事,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1.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2.小说中这一类“突发事件”,往往是情节运行的动力。(情节设计技巧“突转”及其作用)

 

 

3.细节描写的艺术魅力。

 

 

 

 

 

4.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5.小说创作原则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1.社会环境与人物命运。例如:

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中写“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和大海上“飘飘荡荡的”海船,都表达了前途未卜的意思,写出了“我”对流浪生涯的忧惧不安。

B.“我”有一个时期写给弟弟的信中,谈的总是些樱桃树玫瑰花之类的“空话”,这些话题看似亲切,实则回避了弟弟信中流露出的苦闷。

C.弟弟从上海前往西北的分别之夜,两人并无多言,但信中追忆那个夜如同幼年的夜,写出了“我”在漂泊多年后重拾与弟弟的亲密感情。

D.信件的结尾处,点出“又快到‘九一八’了”,照应了信件开头“这十年中”的说法,同时将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2.情节设计技巧,包括但不限于“突转”。例如:

2020·全国Ⅰ卷·越野滑雪||海明威的“冰山”理论将文学作品同冰山类比,他说:“冰山在海面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本小说正是只描写了这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本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

 

3.细节描写的魅力。例如:

2021·新高考1卷·石门阵||小说中多次出现的“门”,在不同层面有不同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021·天津·送一位远征的友人||文章在开头直接引用友人来信有何作用?

2020·新高考2卷·大师||本文多次提到“板凳”,这是富有意味的细节。请分析这里“板凳”的用意。

 

4.人物形象与人物语言。例如:

2021·浙江·麦子||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5.小说创作原则之“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例如“

2021·天津·送一位远征的友人||李大钊说:中华自身无所谓运命也,而以青年之运命为运命。结合文章主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祝福

 

 

 

 

 

 

学习提示:看到《祝福》这个标题,你首先想到什么?阅读作品,看看作品的情节和主题是否符合你的想象。

小说阅读要关注人物形象。阅读时,注意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祥林嫂这一形象,思考造成她不幸命运的社会根源小说中有些“次要人物”也要关注,如“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和“善女人”柳妈,这两个人物并不简单,尝试分析,看看他们在作品的“环境”构成中起到什么作用。还有故事的叙述者“我”,他面对祥林嫂的不幸命运和悲惨结局,到底抱着怎样的态度?

鲁迅认为,小说必须是“为人生”的,要能“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结合已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等,思考这句话的含义

鲁迅小说的语言简练而深邃,善于运用勾勒式的白描,而又往往“话里有话”。有些同学可能不太习惯,感觉有点儿“隔”,其实鲁迅小说的语言是值得细读推究的。比如,通过对眼睛、神情的描写,寥寥数语,便表现出祥林嫂内心的悲苦;又如,用诸如“似笑非笑”这样一些简单的词语,便点染出周遭的冷漠。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

 

 

 

1.小说标题的含意及特点。

 

 

 

 

2.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人物形象,思考其命运的社会根源。

 

3.关注、理解小说中的“次要人物”。

 

4.故事的叙述者“我”的作用。

 

5.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

1.小说标题的含意及特点。例如:

2021·北京·心灵的呼吸||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章标题“心灵的呼吸”包含了哪些涵义。

2020·全国3卷·记忆里的光||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

 

2.从性格和心理特点角度感受和分析人物形象,思考其命运的社会根源;小说叙述者的作用。

2021·天津·送一位远征的友人||在作者笔下,友人L是一个怎样的人?

2021·全国乙卷·秦琼卖马||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2022·全国甲卷·支队政委+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依次写到“月光一照”“启明星贼亮贼亮的”“太阳已经出来了”,既推进了情节发展,也暗示了主人公心理的变化。

B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

C.文本二中陈毅“术”后笑着说“这回它不会再反攻了”,这样的话语既带着战争年代的特定色彩,也表现出陈毅的乐观与幽默。

D.通过对老胡和陈毅战胜身体痛苦的描写,两个文本不仅写出了战斗生活的艰苦卓绝,更写出了革命信仰的巨大力量。

 

3.品味小说的语言,感受其中丰富的内涵与深厚的韵味。

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普希金的临终遗言是理解本文的钥匙,请简要分析。

2020·全国1卷·越野滑雪||两人在喝完酒离开客栈前有一段一再相约的对话。请结合上下文分析对话者的心理。

2020·新高考2卷·大师||父亲说“我们下棋是下棋”,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

 

 

 

 

学习提示:林冲本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因高衙内图谋霸占其妻,而被设计陷害。起初,林冲一忍再忍,委曲求全,直到走投无路,忍无可忍,终于迸发出激烈的反抗。

小说情节跌宕起伏,张弛有致。阅读时,要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体会林冲是怎样一步步被“逼上梁山”的。注意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感受和理解自然环境(如风雪)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窥斑见豹,大致了解《水浒传》的思想艺术成就。

别里科夫因循守旧,畏首畏尾,惧怕变革,极力维护现行秩序,是一只被“套子”箍住了手脚和思想的可怜虫,“套中人”从而成了保守、僵化和奴性的代名词。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还要注意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1.要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

 

2.自然环境(如风雪)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

 

3.“套中人”的象征意义。

 

4.别里科夫的性格特征,分析其成因,体会这一形象的社会批判意义。

 

5.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这篇小说“讲故事”的艺术,体会契诃夫小说幽默讽刺的风格。

1.要理清情节发展的脉络,小说如何在情节的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

2019·浙江·呼兰河传||结合故事情节,概括“我”的形象

 

2.自然环境(如风雪)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的作用。例如:

2019·全国Ⅲ卷·到梨花屯去||小说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分析其功能。

 

3.小说人物性格特征的成因及其社会批判意义。

2022·新高考1卷·江上||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胥过了昭关,所见风景与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绿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获得了真实的生命”的心情写照。

B.“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表现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态,只有在江上的这段短暂时光,他才能够平和地欣赏风景。

C.子胥同渔夫道别,说话时“有些嗫嚅”“半吞半吐”,表现的是子胥渴望同渔夫交流,又碍于隐情而无法敞开心扉。

D.“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领会到渔夫的“世界”,他对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

4.从情节、结构等方面欣赏小说的艺术风格。例如:

2020·全国Ⅰ卷·理水||《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2019·浙江·呼兰河传||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2018·全国Ⅱ2卷·有声电影||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促织+变形记

学习提示:这两篇小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小说家的想象既匪夷所思,又引人入胜。阅读这两篇作品,要注意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同时,要注意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把握其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促织》求神问卜魂化促织的情节,带有某种神秘色彩,要透过这些描写,把握作品的现实主题,进而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促织》的语言精练而生动,如描写成名之子投井后,夫妻向隅寻所逐者的一段文字,叙事状物,细腻形象,要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变形记》中,各种人物面对主人公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这一事件,有着各式各样的反应,看似荒诞不经,仔细体会却又显得有几分合情合理。阅读时,注意品味小说中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思考主人公化虫之后的遭遇,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1.“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

 

2.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

 

3.体会作品对社会现实深沉的批判。

 

1.体会这一幻想与现实相交融的写作手法独特的艺术魅力。例如:

2018·全国1卷·赵一曼女士||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18·全国3卷·微纪元||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2.作品深层意蕴的探究。例如:

2022·浙江·逛||怎样评价敦厚妈和小秋把敦厚葬在采油小站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