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必修上第四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作者:王丽彬  日期: 2025-04-09  点击:

必修上第四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教材原文

教考衔接切入点

典型例题

单元导语

广播、电视、网络等相继兴起,将人类一步步带入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借助各种传播媒介来了解社会,与他人沟通,与群体产生联系,与 周围世界交换信息,根据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理性决策。 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也会受到多种传播媒介的影响。 学习本单元,要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 运用多种媒介获取信息、表达交流的方法;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 逐步形成独立判断;还要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并恰当筛选利用,以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媒介素养:理性面对全媒体时代,善于运用各种媒介与人交流沟通,获取信息;能够以正确的价值观审视信息,辨别真实与虚假,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

2021年全国新高考II卷)

文本摘编自肖峰《从底线伦理到担当精神:当代青年的网络文明意识》。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年是网络空间的参与主体,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规则,来规范和管理网络。

B. 网络上充塞的垃圾信息消耗了人们的认知盈余,导致线上工作效率不如线下。

C. 青年在进入网络空间时首先应遵从五不底线,明确在网络中不能做什么。

D. “等效意识要求网络行为的主体在现实和网络空间中的行为要始终保持一致。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不是从否定性角度对网络行为作出的范,如违反可能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B. 基准意识是对网络行为的积极要求,说明能做什么,比不做什么更重要。

C. 中国传统美德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助于我们理解何谓反身意识

D. 网络信息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产生了一些传信任机制框架内无法解决的新问题。

3. 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概括原文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 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立法,违法的网络行不被惩治,文明的网络行为就得不到保护,诚信社会也难以建成。

B. 网络行为必须要有文明的观念意识加以引导,而等效意识”“价值意识等能够规范人们的网络文明行为。

C. “五不作为网民尤其是青年们上网的负面清单,可以为网络行为的基准意识提供重要参照。

D. 引导青年树立文明的网络行为观念,有助网络行为失范的校正和网络空间的治理,有助于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4.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5. 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学习活动

一 认识多媒介

社会的进步与媒介的发展相互促进,已经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报刊、广播、电视、网络 等多种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如何利用多种媒介来沟通交流,传播文化,参与社会生活, 促进社会和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1. 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围绕近期发生的某个新闻事件,开展一次有关身边 人获取信息的习惯的调查,并对调查结果展开分析,归纳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注意要 抓住与调查目标相关度较高的设问要点,如:平时获取新闻的途径、得知这一新闻事件的 最初渠道、这一事件中最感兴趣的新闻点、想深入了解事件时的首选媒介。调查时应考虑 被调查者职业、年龄等的代表性,以获得较为全面的调查数据。 2. 探讨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下面是一则校报的招聘启事,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发布出去,以得到更多同学的关注和响应。选择几种你熟悉的传播媒介,根据其传播特点对招聘启事进行改写,如调整内容、语言、呈现形式等,并说说这样改写的理由。

二 善用多媒介信息

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传播信息变得快速、简易。通过日趋融合的各种媒介,人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获取信息,还可以亲身参与信息传播,发出自己的声音。 学校近期拟举办一次戏剧节,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参加这一活动。小组合作,为班级的节目写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

1. 确定宣传主题、目标受众和媒介种类。每小组选择一种媒介,集中力量宣传,充 分发挥每种媒介在宣传功能上的优势,例如校报、校广播台、校电视台具有权威性,而一 些自媒体平台则传播迅速,吸引力强。 2. 设计宣传方案,拟写宣传语,确定图片、音视频材料的使用策略等。要根据所选 媒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例如在校电视台播放宣传短片,要设计短片画面内 容,撰写画外音文稿;进行网络直播,要选择恰当的直播场地,撰写直播内容的脚本;使 用网络公众号,则要拟写有吸引力的标题和可读性较强的文章,选择与之相匹配的图片或 视频。 3. 根据受众情况和媒介特点,选择最佳发布时间。因为是校园活动,主要受众是老师和同学,所以如使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可以选择课间、午休时发布信息;如使用 网络推广,则应选择晚上或周末发布信息。此外,还要注意把握宣传的频率,频率过高, 容易使受众厌烦;频率过低,又达不到宣传效果。 4. 多媒介的运用可以充分自主化、个性化,但同时我们要有媒介使用的自律性,不做标题党,不夸大宣传,更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三 辨识媒介信息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大量信息,这能帮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世界,但有时也带给我们 误导和烦恼。我们获取的信息并不都是真实的,特别是网络上发布的信息常常会有讹误。 《吕氏春秋·察传》有言: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因此,有辨识信息的自觉与能力, 能够分辨各种媒介信息的真伪,就成为当代人必须具备的媒介素养。 传播过程中信息失真的具体情况比较复杂:有时,信息本身真实,但在传播过程中产生了损耗和扭曲;有时,真实的信息被传播者夸大、隐瞒、剪裁和篡改,以达成某种目的;有时,信息本身就是假的,以讹传讹……你碰到过这几种情况吗?你所接触到的信息 失真的情况还有哪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小组合作,完成下列活动。 1. 每名同学搜集一个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例子,与其他同学合作归纳这些信息有哪些 共同的特征,总结辨识媒介信息应遵循哪些原则,可以使用哪些方法。 2. 每名同学举一个自己辨识虚假信息的例子,谈谈自己是怎样产生辨识信息的动机 的,相互交流自己辨识信息的过程、思路。 3. 要辨识媒介信息,就要了解应从哪些渠道获取可靠的信息。例如,要了解公共政策、国内外大事,就应将电视、广播、党报党刊、政府官网作为首选的信息来源。小组讨论:可以从哪些信息源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并列出一张真实信息源的表单。 除了辨识信息真伪,我们还要学习分辨信息的良莠。有些信息本身是真实的,但导向 不正或格调不高,对此类信息,要有明确的认识,恰当应对。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向上的思想和情感,从根本上提高辨识媒介信息的 能力。

1.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学习综合运用媒介信息、表达交流;2.理解、辨析、评判媒介信息,辨识其立场,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而正确的判断;3.学会正确面对海量信息,并恰当筛选利用,以提高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生活

活动一对应题例

(2018·天津卷·T21)中学生刘星写给天津滨海新区文化中心图书馆馆长的电子邮件,在语言、逻辑等方面存在若干问题。请找出四个有问题的词或句子,写在答题卡上。(4)

尊敬的馆长:

您好!

今天我到贵馆读书,被其别出心裁的外部设计和炫酷的内部场景震慑,“最美图书馆”果然名不虛传。阳光透过玻璃洒满大厅,有人专注选书,有人静静阅读,这真是“书香天津”的最好写照!

为了提升图书馆的品质,更好地服务读者,我提两点建议,请采纳。

首当其冲,希望开展更加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者只有参加图书馆的活动,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素质的提高。

其次,希望在买书上继续加大投入,增大藏书量就能实现图书馆的内涵发展。

谢谢!

此致

敬礼!

刘 星  

201833

 

活动二对应题例

一、(2021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近来,各种题材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

美食养胃,国宝养眼。2017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5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

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式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色呈现给相对固定在一地的受众。以小角度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

2.“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基本要求。根据上文,谈谈对微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要求:语言简明、准确。

 

二、(2019年天津卷)4.为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某中学文学社团准备举办以某位作家为专题的展览。以下是该展览的版块标题:

①家道中落国势危    ②别求新声于异邦    ③横眉冷对千夫指   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⑤万众同仰“民族魂”

下列语句也可以作为该展览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A.风凰涅槃,女神再生          B.流亡南洋,坚持抗日

C.我以我血荐轩辕               D.当年海上惊雷雨

 

 

活动三对应题例

2018年天津卷)

文本节选自张志宏《信息化时代人的精神困境与文化救赎》。

5.下列对“信息”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本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A.信息通常的意思是音讯消息及其内容和意义,现实中的信息以人类语言作为自己的唯一载体。

B.信息是由主体主观认知反映、揭示出的事物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的属性。

C.信息与人的关系实质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沟通,人的主宰地位始终不会动摇。

D.信息通过与人的感官的相互作用进入意识,并被大脑加工处理为可交流的语言再现出来。

6.下列表述,符合本文文意的一项是   (3) (  )

A.信息化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共识,所以人们开始沉醉于数字化信息带来的快感。

B.计算机语言是一种特殊语言,用以再现由人脑加工处理后的信息,并使之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被保存,被利用,被再造。

C.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公众已经完全被掌握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语言的少数专业人士奴役。

D.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与人类最终会形成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格局。

7.下面所列当今现象,不能体现倒数第二段所说“科学技术与人的矛盾关系”的一项是(3)    (  )

A.习惯使用电脑打字的人常常感慨,有些字不会写了,有些字写不好了。

B.家务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生活,使很多人逐渐由“不用干”变成了“不会干”。

C.智能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带给人们方便的同时,也使一些人患上严重的手机依赖症。

D.“阿尔法狗”程序战胜顶级围棋大师后,职业棋手们纷纷采用智能软件辅助训练,提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