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必修上第三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作者:王丽彬  日期: 2025-04-09  点击:

必修上第三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教材原文

教考衔接切入点

典型例题

单元导语

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与发现中推动文明的进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驱动我们不断追求,努力 创新;创新的过程充满了挑战,又饶有趣味。广阔的未知世界,正等待我们去发现和书写。本单元所选的几篇文章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 会科学相关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这些文章有的介绍科学发现的成果和过程,有的探讨建筑设计问题,有的分析文学现象,展现了不同领域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可以激发我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本单元主要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阅读时要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清文章思路;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2.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4.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学写事理说明文

2023年四省联考)

阅读材料摘编自星球研究所/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这里是中国》,此处省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洪荒之力在文中是指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后产生的巨大能量。

B.“意外在文中是指青藏高原的地形给中国的气候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C.“超级水塔超级体现在水资源的数量、覆盖面积和海拔方面。

D.“北极动物在文中指的是起源于青藏高原的动物。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A.类似于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现今中国的地理格局则与一次大碰撞息息相关。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无一不受到大碰撞的巨大影响。

B.位于北纬30°附近的中国南方地区由于受到青藏高原的影响,气候变得适宜,而世界上同纬度地区的其他一些地方,却降雨骤减,出现了大面积的干旱地带。

C.青藏高原冰川有4万多条,长度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不等,厚度可达数百米,其覆盖面积约4.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冰川面积的80%以上。

D.青藏高原的隆升对生物圈的演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为物种的起源、全球迁徙创造了条件,奠定了第三极和更广阔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基石。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A.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在青藏高原产生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的海拔高度,受到挤压后土层堆积厚度进一步增加。

B.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分别属于第一阶梯、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这三级阶梯就是根据海拔的不同所进行的分类。

C.行星风系是指地球上接近地面的大气的一种流动方式,它的流动本来是非常规律的,但特殊的地形等因素会打破其规律。

D.较之高原,平原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少,因此行星风系控制下的气流可以从高空下沉至地面,这让降雨难以形成,气候会变得较为干燥。

4.东部季风区夏季气候的主要特点是什么?青藏高原在其气候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4)

5.好的科普文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请结合文本材料进行分析。(4)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学习提示

从梦想到发现,科学家们走过了艰辛而漫长的路。屠呦呦经过多年执着的探索,才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加来道雄由充满遐想的孩童成长为理论物理学家,也走过寂寞的探求历程。阅读时要注意 理清课文中展示的科学发现的过程,特别要关注那些对科学家的发现有重要启示 的节点,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也感受科学发现的乐趣。 除了解科学家的发现历程,阅读时还应当关注两位科学家是如何让公众了解他们的工作,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研究的原理与探索过程的。此外,对文中所说的中医药学的贡献、高维世界”“平行宇宙的理论意义等,有兴趣的同学可深入思考。

1.       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其中的科学事实与科学道理,透过平实而严谨的文字感受作者的科学精神

2.       了解科学研究的实际过程,激发为人类幸福探索自然、探求新知的使命感。

2022全国乙卷)

阅读材料摘编自杨振宁《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此处省略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三相关内容的一项是(3)

4bf6495214f0d2f6093c58abcef05c6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 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

 

《中国建筑的特征》学习提示

我们经常接触到中国传统建筑,但要是被人问起这种建筑有什么特点,则未必能作出简明而准确的回答。梁思成的这篇文章概括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点,并做了专业而清晰的阐释。阅读时可以与自己平时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了解做对照。 阅读本文,要注意文章如何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重点把握所谓中国建筑的文法词汇的含义;思考为何说不同的 建筑词汇能表达不同的感情;理解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的问 题。读完后再想想,对司空见惯的中国传统建筑,自己是否有了某些新的发现。学习这篇课文要体会科技论文的特点,学习用严密、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 阐述原理。还要想一想作者的语文素养对他的研究与思考有什么帮助。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化,除了建筑,陶瓷、园林等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论著,如宋末元初蒋祈的《陶记》、 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陶埏》、当代学者陈从周的《说园》等。

1.   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中国建筑的特征;

2.      理解作者对这些特征背后的普遍性的规则的论述,深化对中国建筑的认识,从而自觉地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2018年江苏卷)

阅读材料选编自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希望》。

17.分析文中“兼二者之短的‘低能儿’”出现的原因。(6)

18.文中“‘国际式’新建筑”的内涵是什么?(6)

19.中国建筑的希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联系全文,简要概述。(6)

 

《说木叶》学习提示

我们从小就接触中国诗歌,学习了不少古诗,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中国诗歌 究竟有哪些基本特质?这篇论文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了分析,对我们 学习中国诗歌会有启发。 本文从古诗词中多用木叶而不是树叶这一有趣的现象入手,引述、 分析大量资料,探讨现象背后的原因。作者从古代诗词创作和鉴赏注重暗示这一角度去阐释,结合创作与鉴赏的心理,做了细致而深入的分析,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解说得非常清楚。 学习此文,不仅要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次与逻辑,还要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另外,还应当学习这篇研究文学现象的论文如何从材料的 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及如何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问题。这篇文章注重考证,但写得并不枯燥,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1.       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感受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2.      体会、鉴赏文中的大量诗歌名句,学习作者运用的鉴赏古代诗歌的方法,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学和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力。

2019年全国II卷)

阅读材料摘编自叶嘉莹《轮渡复七律直言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

 

《说木叶》后附知识小短文

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 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 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 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 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 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 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 (摘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2012年全国大纲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落 叶   

修睦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二不与君同。

[注]修睦:晚唐诗人。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一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或记述科学探究的历程,或阐说不同领域的研究成果。阅读这些文章,能让我们感受科学工作的艰辛和乐趣,体验学术研究的独特魅力,还能让我们了解发现创造背后的思维方式。例如: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取得突破;梁思成从建筑学视角概括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进行归纳总结。细读本单元课文,想想其中包含的科学思维方式带给哪些启发,与同学交流。

二 采用何种方式阐说事理,取决于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专业修养,也与写作方式有关。 阅读此类文章时,要注意文中的概念和文章的思路。细读《中国建筑的特征》和《说木叶》,选择其中一篇,从中找出主要概念,用一段话或一个图表揭示这些概念之 间的关系,说说文章是怎样围绕这些概念进行阐说的。这两篇课文在思考方法和语言 表达上各有特点,阅读时可做比较。

三 学习知识性读物,要了解其内容,还要学以致用,利用阅读所得探究一些具体问 题。例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品读下列诗句, 探究古代诗词中的经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也可自选形象,搜集资料,分析它们在具体诗作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

1)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 识京华倦客?(周邦彦《兰陵王》)

说得清,道得明是说明文写作的基本要求。从下列写作任务中任选一项完成,并交流修改。交流时,要注意了解同学能否明了你要说明的事理,存在哪些疑惑与误 解,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交流后,可适当修改自己的习作,做到清楚明晰。 1. 探索生物世界的奇异现象,追寻天宇中的神奇星光,调查民间文化的各种形态, 观察人们不同的劳动方式,在实验室中做科学实验,凡此种种,都可以让我们有所发现,增进我们对某些道理、规律的认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说明你所发现的某一事理。 2.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 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帮助别人是提高自己最有效的途径。这些常识 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 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与介绍事物相比,说明事理有一定难度,因为事物是具体的,而事理比较抽象。想 要把事理说明清楚,需要在认识和表达两方面多下些功夫。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 和林庚的《说木叶》中有不少说明事理的成分,写作时可以参考借鉴。 要清晰地说明事理,就要对其有准确、深入的认识。梁思成用文法作比来说明 中国建筑的特征,林庚解说木叶背后的暗示性,之所以能做到条理分明、清晰 易懂,就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理有深入的研究,思之愈深,说之愈明。一般而言,事理都 有一定的复杂性,仅仅做一般的了解,很难准确把握。要在写作前搜集相关资料,做些 研究,深入理解要说明的事理。对事理的理解越到位,就越容易将其解说清楚。 在说明事理时,要着重说清其中的关键要素。重要概念、因果关系、事物间的联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等,都是说明的重点,把它们阐说清楚,才能纲举目张。主要内容 解说清楚了,整篇文章的清晰就有了保证。梁思成分九个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基 本特征,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写到重要构件、装饰风格,重点突出,层次清楚,即 使是非专业读者也会觉得条理分明,易于理解。 说明事理时,还要考虑人们认识事理的一般规律,根据说明对象的具体情况安排说 明顺序。可以由具体的现象出发,归纳并说明其中的道理;也可以由浅入深,逐步揭示 事理的不同层面;还可以在比较中凸显事理的特征。《说木叶》从对众多诗句的解读 中抽绎出创作、欣赏的规律,《中国建筑的特征》在中西建筑的对比中解说建筑语汇的可译性,其中的思路都很值得我们效仿。

1.学习知识性读物的阅读方法发展科学思维,培养科学精神2.把握关键概念和术语,理解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3.分析作者阐释说明、逻辑推理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4.还要运用所学知识,探究实际问题,形成自己的见解,学写事理说明文

学习任务一对应题例:

2022全国乙卷)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A.关于雪花具有对称的六角形结构这一事实,《韩诗外传》中凡草木花多五出, 雪花独六出是世界上最早的表述。

B.开普勒思考雪花是六瓣的原因,只是出于对几何和对称的兴趣,因此他的研究没有向前推进,也没有得出可信的结论。

C.开普勒认为雪花呈六角形与水汽无关,原因可能存在于某种机制中,但是受到当时的知识限制,他没有再对此机制作出解释。

D.雪晶的具体形状是受到温度和过饱和度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基本形状主要取决于温度,过饱和度则会影响雪晶结构的复杂性。

6.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

 

学习任务二对应题例:

2021年国甲卷)

文本摘编自(摘编自特里斯坦·古利《水的密码》,许丹译)

6. 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其他几个因素指的是什么?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

 

学习任务三对应题例:

2018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诗中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学习任务四及知识短文对应题例

2020年新高考II

文本摘编自埃德·扬《我包罗万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层层叠叠的鳞片是巴巴的明显特征,这种由角蛋白构成的鳞片让它拥有了一件防御力极强的浅橙色“外套”。

B.除了科学家们在实验室无菌环境下培育出的极少数动物,地球上所有生物的体表、体内,甚至细胞内部都聚集着微生物。

C我们肉眼很难直接看见细菌,却可以感受到它们带来的影响,比如当你腹泻时,可能就是你肠道菌群的稳定性遭到了破坏。

D.以前我们认为个体是由一颗独立的大脑指导行为,通过基因组调控生命活动,但是微生物的研究证明了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用可爱的动物园形象大使巴巴开篇,这种行文方式有助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达到科学普及的目的

B.为了说明自然界中的动物身上都寄宿着微生物这一观点,作者使用了结构简单的海绵和结构复杂的北极熊这两个例证。

C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微生物与疾病联系在一起,作者针对这种看法,给读者普及了一种全新的观点:人类与生物是共同生活的。

D.“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支军团”“我们身上仿佛在举办一场盛大的微生物展览”“人体都自成一个动物园”,这三句话在本文中都表达了同一种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踏出的一小步既是人类的一大步,也是微生物的一大步”,这说明在人类登上月球之前,月球上可能还没有地球上的微生物。

B.“还有一些动物在出生的那一瞬间就有了伙伴”,当我们出生时,微生物会伴随我们而生,同理,当我们死亡后,微生物也会立即消亡。

C.我们观察动物时,会发现某些动物身上的微生物与人类身上的微生物遵循着相同的生存规律,这些遵循相同规律的应该属于同一种微生物。

D微生物在人体与土地、水、空气、建筑以及周围的环境之间不断迁移时,会影响人体各器官的内部协调,进而损害人体的健康。

4.下列选项,最能够支持第三、四自然段中心论点的一项是(3分)

A.古生物学家安德鲁·诺尔曾经说过:动物就像整个演化蛋糕上的糖霜,细菌才是糖霜下的蛋糕本体。”

B.生物学家玛格丽特·麦克福尔-恩盖表示:“它们(微生物)与动物紧密共生,动物的生命活动是通过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C微生物学家们开展过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会怎样的思维实验,并得出结论:地球上的大多数物种会灭绝,而幸存下来的物种,其数量也将大大减少。”

D.生物学家勒内·杜博写道:“鼠疫、霍乱、黄热病都被写成了故事,排成了戏剧,拍成了电影,但却没有人漂亮地讲出肠道和胃部微生物发挥有益作用的故事。”

5.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十二、1D       2C    3A    4B

5①作者借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表达了本文的核心观点:人体是一个携带丰富微生物的聚合体;②作者引用沃尔特·惠特曼的诗句并非想证明奥逊·威尔斯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是想轻松幽默、兼具文采地总结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