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必修下第一单元教考衔接梳理
|
教材原文 |
教考衔接切入点 |
典型例题 |
单 元 导 语 |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增广贤文》)流派众多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古代史籍,都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下与未来。 本单元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以及《左传》《史记》的精彩片段。阅读这些文章,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些重要理念,领会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深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初步了解儒家、道家思想的特征,体会相关篇章论事说理的技巧和不同的表达风格。阅读史传文,要关注其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特点,尝试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1. 领会文本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思考其现代意义。 2. 分析文言文论事说理的技巧和表达风格。 3. 分析史传文中叙事曲折有序、写人生动传神的写作特点。 4. 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认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
2022年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分析文言文论事说理的技巧) 2022年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认识历史人物) 2021年新高考Ⅰ卷: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理性评价历史叙述中体现的思想、观念;领会文本中包含的人文精神,思考其现代意义。)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学习提示
|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过。 孔子和孟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学习时要理解四位弟子的人生志向,思考孔子为什么对它们的说法表现出不同的态度。《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阅读时要注意把握文中的主要观点,梳理孟子阐述观点的思路。 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儒家很不相同。学习《庖丁解牛》,要深入思考“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等语句的含义,结合对庖丁解牛过程的描写,理解其高超技艺之中蕴含的“道”,从而全面把握这个故事的寓意。 《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孟子》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庄子》常用语言来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阅读三篇文章时要注意体会这些特点。 语气助词是汉语的一个词类,用于句首、句中或句末,表达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本课三篇文章中出现的语气助词有“也”“乎”“矣”“哉”“焉”等。阅读文章时,注意体会这些词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不同语气,作一点归纳梳理。 背诵《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拓展阅读《季氏将伐颛臾》。 |
1. 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的释义、了解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重点字词:居(平日,平时);摄(夹处);因(接续);饥馑(饥荒);比及(等到);方(合乎礼仪的行事准则;计量面积用语);哂(微笑);俟(等待);希(同“稀”);撰(才能);莫(同“暮”);与(赞成) 文化常识: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师旅(指军队,两千五百人为一师,五百人为一旅);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端章甫(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相(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冠者(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舞雩(鲁国求雨的坛,雩,求雨的祭祀仪式,伴以乐舞) 《齐桓晋文之事》重点字词:保民(安民,养民);舍(释放);诸(之于);爱(吝惜,舍不得);诚(的确);隐(痛惜,哀怜);择(区别);戚戚(内心有所触动的样子);见(表被动);语(告诉);枝(同“肢”);刑(同“型”,榜样);御(治理);权(称量);度(丈量);抑(表反问);肥甘(美味的食物);便嬖(君王左右手宠爱的人);殆(恐怕);盖(同“盍”);涂(同“途”);罔民(陷害百姓);乐岁(丰年);凶年(荒年);赡(足);颁(同“斑”) 文化常识:衅钟(古代新钟铸成,宰杀牲口,取血涂钟行祭);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中国(中原);庠序(泛指学校);孝悌(善事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 《庖丁解牛》重点字词:履(踩);中(合乎);郤(同“隙”,空隙);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善(揩拭) 文化常识:桑林、经首(传说中尧时的乐曲名) 2. 梳理阐述观点的思路,鉴赏文本的语言特点。例如言简意赅,对话精彩,富有思辨性,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善用比喻和寓言表达思想,形象生动,富于启发性。 3. 学会概括评价文本主要观点。 4. 理解儒家和道家主要主张。
|
2022年新高考Ⅰ卷: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的释义、了解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的释义、了解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2022年浙江卷:A.文章以说理为主;始终围绕刑赏忠厚,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照,层层递进,通顺畅达,体现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风(鉴赏文本的语言特点) 2021年天津卷:D.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梳理阐述观点的思路,鉴赏文本的语言特点) 2021年天津卷: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学会概括评价文本主要观点) 2020年天津卷:请概括陆游、叶梦得二人对家风的要求有何异同(学会概括评价文本主要观点) 2019年江苏卷: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学会概括评价文本主要观点) 2019年北京卷 :(《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理解儒家主要主张)
|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提示
|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一度形成分别以晋、楚为首的两大阵营。“千乘之国”郑国遭遇秦、晋两强夹攻,看一看历史地图,了解郑国当时的处境。 本文的核心部分是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烛之武以一己之力,成功说服秦国撤军,瓦解了秦、晋对郑国的围困。前人说“烛之武一言,贤于十万师”(谢有辉《古文赏音》),并非过誉。要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此外,还要注意郑文公、晋文公的话,领会其中体现出来的人物特点。《左传》是编年体史书,以时为经,以事为纬。学习本文时,可关注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史书以记事为本,在历史叙述中也常透露出一些思想、观念。《左传》重视“礼”。秦、晋围郑是因为其“无礼”,晋文公认为进攻秦军是“不仁”“不知”“不武”的,因而被古人赞为“有礼”。该如何理解这里说的“礼”?秦先与郑联合围郑,后又“与郑人盟”,秦的行为合乎“礼”吗?思考这类问题,对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
|
1. 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的释义、了解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重点字词:军(驻扎);既(已经);鄙(边邑);东道主(古今异义词,东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古今异义词,外交使者);共(同“供”);封(疆界);肆(扩张);阙(削减);唯(表示希望、祈请);微(没有);因(依靠);敝(损害);与(结交);其(表示祈使); 文化常识:壮(古时男子三十为壮);执事(办事的官员,常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版(版筑的工事) 2. 赏析人物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3. 学会概括分析文本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例如重“礼”,重“法”,重“民”,重“文”,重“武”,重“人才”,重“经济”等等 |
2022年新高考Ⅰ卷: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把握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广州市2022届高三年级阶段训练:陆贾第一次前往南越说服赵佗归顺,运用了什么策略?请简要说明(把握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2021年浙江卷:16.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事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把握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2023年潍坊市高三一模卷:文中薛宗起和李彪在应答魏帝时,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把握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2023届江苏南京、盐城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请简要概括三则故事中子产、荀䓨、瑕禽言说方式的共同点(把握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 2022年浙江卷:16.B.作者认为,要以忠厚仁爱为本,如果只把刑赏作为手段,就起不到劝善惩恶的作用,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国的思想(分析文本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 2018年天津卷:12D. 文章对杨汉公大加褒美,这从侧面体现了白居易“革弊兴利”、关心民生的政治情怀(学会概括分析文本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思想观念)
|
《鸿门宴》 |
《鸿门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实力强大的项羽最终败给了一度弱小的刘邦,落得乌江自刎的结局。其原因何在?从《鸿门宴》中,你也许能看出一些端倪。 《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的史识和文学才能。《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所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史记札记》)除了主要人物,项伯、范增等人也都个性鲜明。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 《左传》和《史记》都有高潮的叙事艺术。《左传》长于记述辞令,叙事简洁;《史记》叙事详备,写人生动,细节传神。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时,要注意体会上述特点,还可以从材料安排、叙事技巧、描写方法等方面做些比较分析。 文中涉及的一些历史文化知识,阅读时也应加以关注,如人物相互间的称呼、鸿门宴会的座次安排等。这既有助于理解文章内容,也有助于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
1. 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的释义、了解文中出现的文化常识。 重点字词:飨(犒劳);拒(同“距”,据守);内(同“纳”);要(同“邀”);婚姻(亲家,有婚姻关系的亲戚);籍(登记);倍(同“背”);(同“早”);谢(道歉);数(屡次);若属(你们这些人);细说(小人的谗言);让(责备);间(秘密地) 文化常识:左司马(将军下面的属官,参掌军政);左尹(官名,多以亲贵任之,掌军事)关中(函谷关以西,泛指战国末期秦之故地);山东(崤山以东,泛指东方六国之地);望气(古代方士的一种占侯之术);跽(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参乘(即“骖乘”,古时站在车右陪乘或担任警卫的人;窃(表示个人意见的谦辞);刀俎(刀和砧板);玉斗(一种玉制饮酒器皿);杯杓(酒器,可借指饮酒);座次(西为上座,其次北,其次南,东为末座) 2. 了解文本人物特色,赏析人物描写艺术,如通过语言、动作、细节、对比、情节的展开塑造了以义自许、以勇自恃、自信自负、胸无城府、优柔寡断的项羽,心机深沉、审时度势、善于纳谏、能屈能伸的刘邦,直率重义、英勇无畏的樊哙,足智多谋的张良、阴险狡诈的范增等性格鲜明的各色人物,《鸿门宴》人物形象非常典型,要了解他们的主要特点,因为在诗歌鉴赏和文言简答题中都很容易渗透相关考点,例如比较课内和课外文段中的人物特点,利用课内人物的典故理解诗歌内容,另外,概括人物特点是高考文言文简答题的高频考题。 3. 赏析文本高超的叙事艺术,例如叙事张弛有度、波澜起伏、写人生动、细节传神、详略有致,这种题型出现在选择题的概率比较大。
|
2022年新高考全甲卷:11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掌握文言重点字词的释义) 2019年浙江卷:16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赏析人物描写艺术) 2022年新高考Ⅱ卷:《后汉书·吴汉传》用孔子的“刚毅木讷近仁”一语来赞誉吴汉,请简要概述吴汉的刚毅与木讷之处(了解文本人物特色) 2022年新高考Ⅱ卷:12.C.吴汉为人质朴,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着皇上征战四方时,常常随从左右,小心侍卫总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分析人物特点) D.吴汉处世俭朴恭敬谨慎,不置田产,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时家人曾置买一些田产宅业,他归来后全部都分送给了故旧部署(分析人物特点) 2023年广州市一模:为什么子皮认为子产“忠”?请简要说明(概括人物特点)
|
单元学习任务 |
一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值得我们深入理解。阅读诸子的著作要把握他们的主要观点和思路,从中吸取思想养分。学习本单元所选的三篇先秦诸子文章,完成以下任务。 1. 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找出并分析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而深入理解全文。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与同学讨论。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阅读这两篇文章,思考这些追求的意义,同学之间展开交流。 二 阅读史记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入思考,甚至对史书的记载提出质疑。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例如: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有没有“不合常理”的地方?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三 古代文化经典包含着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至今还能给我们很多启发。阅读这些经典时,既要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也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从以下两个话题中任选其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阐述你的观点。 话题1:孟子劝说齐宣王“发政施仁”,认为“推恩足以保四海”。他对实现理想社会的设想,在今天看来有什么可资借鉴之处?又有哪些不足? 话题2:经典寓言的寓意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 四 学习文言文,需要多诵读,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和语法知识,逐步形成文言语感。如文言中一些常见的实词,义项较多,可用卡片记录下来,梳理总结不同义项及相关例句,并根据学习情况随时增补新的内容。仿照示例,为本单元的一些义项较多的实词制作卡片。 |
1. 把握诸子文章尤其是儒家的主要思想观点,思考这些思想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或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2. 学会比较不同人物在议论叙事中展现出来的不同观点。 3. 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和语法知识。
|
2018年北京卷:12③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把握诸子文章中的主要思想观点) 2022年浙江卷:12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 子与人歌而善①,必使反之②,而后和之。(《论语·述而》) 1. 概括说明第一则材料、第二则材料内涵的共性。 2. (1)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爱好音乐,音乐修养很高,如第三则材料。另举一个有关孔子与音乐的例子。 (2)对第三则材料中孔子的做法进行多方面解读(充分理解先贤的思想,并要立足现实,自主思考) 2023年江苏省苏北七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14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你从这段史传中得到哪些启示?请从不同的身份角度作简要概括(把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路,思考这些思想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或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福建省莆田市2023届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知古可以鉴今,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简要概括(把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路,思考这些思想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或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辽宁省沈阳市2023年高中三年级教学质量监测:从《说苑·臣术》节选的对话中,我们能学到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请简要概括(把握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思路,思考这些思想观点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或者在现实社会中的借鉴意义) 2023河南安阳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12D.两篇文章虽都涉及"士"话题,但阐述的"致士之道"有所不同,甲文侧重倡导为士人营造良好的环境,乙文则侧重倡导士莫骄人主、人主亦莫骄士(学会比较不同人物在议论叙事中展现出来的不同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