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华附、省实、广雅、深中2025届高三四校联考文言文阅读

作者:陈琦  日期: 2025-04-09  点击:

二、古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大题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尝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藏三耳,龙甚辨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藏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齐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让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绌。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二:

儿说,宋人,善辩者也,持“白马非马也齐稷下之辩者。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夫新砥砺杀矢,毂弩而射,虽而妄发,其端未尝不中秋毫也,然而莫能复其处,不可谓善射,无常仪的也。设五寸之的,引十步之远,非羿、逄蒙不能必全者,有常仪的也。有度难而无度易也。有常仪的,则羿、逄蒙以五寸为巧;无常仪的,则以妄发而中秋毫为拙。故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虽知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誉其行而不入关。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所以长养也。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①藏三耳,奴隶有三只耳朵。②儿说,人名。③白马非马,《公孙龙子·白马论》中记载:“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谓三耳甚难A而实非也B谓两耳甚易C而实是也D不知君将从易E而是者乎F其亦从难G而非者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序,有序排列,与《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中的“序”用法相同。

B. 服,使信服,与现代成语“以理服人”“心悦诚服”中的“服”用法相同。

C. 冥,闭着眼,与《阿房宫赋》“高低冥迷,不知西东”中的“冥”意思不同。

D. 所以,表原因,与《兰亭集序》“所以游目骋怀”中的“所以”意思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孙龙原是平原君的门客,擅长论辩之术,他与孔穿辩论奴隶有三只耳朵的问题,辩词十分精微,孔穿最终没有应对。

B. 平原君询问了孔穿对于公孙龙辩论的看法,又听取了邹衍关于辩论的观点,认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就贬退了公孙龙。

C. 宋国人虽然善辩,能证明“白马非马”,但在骑白马经过关隘时,依旧要交纳白马的税,这说明言辞的胜利没有意义。

D. 韩非子认为,比试射箭必须设立固定的箭靶,否则,射中“秋毫”目标的人并不比射中“五寸”箭靶的人技术更精妙。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

2)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

14. 韩非子和邹衍都谈及“辩论”,两者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纠缠纷乱争论不休,争得胜利(直到别人认输)后才停止,有损君子的风度,我不做这样的事。

2)所以凭借浮虚的言辞,能胜过一国的辩者;考察实情并对照具体情况,连一个人也骗不了。    

14. ①韩非子针对现实中善辩者长期被供养、君主长期被欺骗的的现象,提出辩论的胜负好坏要有明确的标准,目的在于讽谏君王。②邹衍则认为辩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而非巧言诡辩,因而自己不屑与公孙龙辩论。

【解析】

【导语】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涉及到战国时期士人辩论的技巧与弊端。公孙龙因坚白同异之辩而闻名,但在实际辩论中不敌以理服人的孔穿。邹衍则从道德立场指出辩论应该以理服人的原则,并否定矫饰辞藻的不良辩论风气。而材料二中的儿说则通过宋人辩论白马非马的经典案例,讽刺了形式主义辩论的空泛无物,真实环境下徒有理论却毫无施展空间。两个材料共同反映了辩论在形式与实质上的失控问题。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 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现在说三耳很难,但实际上不是;说两耳很容易,但实际上是对的。不知道您是赞同容易的正确说法,还是赞同困难的错误说法?

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和“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结构一致,中间断开,应在BD处断开。

“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是一个选择疑问句,中间应断开,且“乎”为句末语气词,应在F处断开。

故选BD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有序排列句意:有序排列不同的观点,使它们互不混乱/有序排列了八州的事务,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

B.“用法相同”错误。使……信服/使……信服/信服。句意:使齐国稷下学宫的辩者信服/用道理使别人信服/内心喜悦,真诚地信服。

C.正确。闭着眼/昏暗不明。句意:即使闭着眼睛随意发射/楼阁高低错落,幽深迷离,使人分辨不清东西方向。

D.正确。……的原因,表原因/用来……的,表凭借。句意:这就是君主长期被欺骗的原因/用来纵目四望,开阔心胸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言辞的胜利没有意义”错误。根据材料二“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可知,原文中并没有说“言辞的胜利没有意义”,而是强调辩论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实际意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缴纷”,纠缠纷乱;“害”,损害。

2)“籍”,凭借;“谩”,欺骗。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故籍之虚辞,则能胜一国;考实按形,不能谩于一人”分析可知,韩非子认为,善辩者凭借虚辞可以迷惑众人,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无法欺骗一个人。这说明言辞的胜利如果没有实际标准的约束,是毫无意义的。 

根据“无度而应之,则辩士繁说;设度而持之,虽知者犹畏失也,不敢妄言”分析可知, 韩非子强调,如果没有明确的标准(“无度”),辩论者就会巧言令色,而有了明确的标准(“设度”),即使是智者也会谨慎对待,不敢妄言。

根据“今人主听说,不应之以度而说其辩;不度以功,誉其行而不入关。此人主所以长欺,而说者所以长养也”分析可知, 韩非子批评君主只听从言辞而不考察实际效果,导致君主被欺骗,而善辩者则因此得以长期被供养。

因此韩非子的侧重点在于提出辩论需要明确的标准,以防止君主被虚辞所迷惑,其目的是讽谏君主不要被言辞所欺骗,而要注重实际效果。

②根据“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分析可知, 邹衍认为,辩论的目的是区分不同的概念,使其不相互混淆,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让他人理解,而不是故意迷惑对方。

根据“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让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分析可知, 邹衍批评公孙龙等人的辩论方式,认为他们通过复杂的言辞和巧妙的比喻来迷惑对方,这种行为违背了辩论的真正意义,会损害大道。

根据“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分析可知, 邹衍明确表示,他不愿意参与这种为了胜利而不择手段的辩论,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君子的风度。

因此邹衍的侧重点在于强调辩论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而不是通过巧言诡辩取胜。他拒绝与公孙龙辩论,正是因为他认为公孙龙的辩论方式违背了这一原则。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赵王封弟弟赵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养士,门下的食客常有几千人。其中有个公孙龙,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说起来虽然如此,实际上是困难的。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平原君也哑口无言。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凡言辞胜于义理的,最后必被别人折服。  

     邹衍路过赵国,平原君让他和公孙龙辩论白马非马的观点。邹衍说:不行。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发挥意义,疏通宗旨,使人明白所说的事实和道理,而不专门做迷惑人的事。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材料二

      儿说,宋国人,是善于巧辩的,他持白马非马的观点说服了齐国稷下的善辩者。但他乘坐白马过关的时候,还是交了白马的税。所以凭借浮虚的言辞,能胜过一国的辩者;考察实际而对照具体情况,连一个人也骗不了。

      那新磨利的箭尖,拉满弓发射,即使闭着眼睛乱射,其箭尖未尝不能射中非常小的东西,然而不能再次射中原来的地方,这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因为没有固定的箭靶子作为目标。设立五寸大的目标,在十步远的地方射箭,除后羿、逄蒙外其他人不能完全射中,是因为有固定的箭靶子作为目标。有一定的目标就困难而没有目标就容易。有固定的箭靶子,那么后羿、逄蒙以射中五寸的靶心为巧;没有固定的箭靶子乱射而射中秋天鸟兽细毛那样小的东西也是笨拙。所以没有标准而对应,那么辩者就会吹得天花乱坠;设立标准而把握它,即使有智慧的人也会怕说话有失误,而不敢乱说。如今君主听人言说,不用一定的标准来对照而任由他们辩说;不用实际功绩来衡量,却赞誉他们的行为而不问是否合乎准则。这就是君主长期被欺骗,而辩说的人长期被供养的缘由。

    

 【注】③问者:可以说白马不是马吗?公孙龙:可以。问者:为什么?公孙龙:“‘’这个名称是命名形体的,’这个名称是命名颜色的,而命名颜色和形体’的名称,不能等于命名形体的名称,所以说白马这个名称不等同于’这个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