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语用考点:成语作业

作者:陈琦  日期: 2025-04-09  点击:

语用高频考点  成语填空

作业要求:填写好成语,并将所填成语的含义写在题目下方空白处

【解题技巧】

一、认真分析语境。

1、读懂大语境。

所谓大语境,是指给出的所有语段的文本材料。通读语段,弄明白语言环境。

了解这个大语境非常重要。要知道语段大致内容和语义重心,要知道文体性质(议论性、叙述性、说明性),要知道语言风格(平实质朴、含蓄委婉、清新明丽、幽默风趣、雄浑豪迈,等等),要知道作者的观点倾向和感情倾向。了解了文段的这些基本情况,对于你最终正确填出成语,是有极大帮助的,因为你只有明白了大语境的内涵,才能够确定目标成语的种种性质,如褒贬、谦敬、语义指向之类。

2、读懂小语境。

所谓小语境,是指空白处(横线处、填空处、空格处、目标成语处)所在的句子。读懂小语境的语句内涵,是正确填出成语的关键一步。

那么,怎样才能读懂小语境?方法如下:

瞻前顾后,察看前后句、上下文的语义以及本句与前后句之间的联系,根据联系(内部逻辑关系)来推断此句话的意思及在文段中的作用。

抓住小语境关键词,进而揣摩此句话的意思以及作者写作此句话的目的意图。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小语境中的提示性、限制性词语。任何事物不会是孤立存在的,目标成语也是一样。它一定与小语境中的某个词或某些词产生关联,这些具有关联性的词语,会对目标成语起着限制、阐释、照应、提示或暗示的作用。你能找出这种关联来,就几乎等于找到了破译成语的密码。

3、综合大语境和小语境表达的内涵及逻辑关系,来推断空白处隐含的意思。

抓住小语境关键词之后,就可以来确定空白处隐含之义了。确定隐含义的思维基础就是大、小语境的语义内涵和内在逻辑。

一道设计成功的、优质的成语填空题,空白处的意思受大、小语境的限制甚至控制,在固定的逻辑关系中,它的意思是固定的、唯一的(我这里所说的唯一,不是指目标成语的唯一,而是指空白处内容意思的唯一;但是,这“唯一的意思”,可能会有若干个近义成语都能来表达它)。为什么空白处是固定的、唯一的?因为这是文段作者提前圈定好的意思,别的意思放在此处要么语义不同,要么改变语段意思和文段作者初衷。就如同你到学校食堂吃饭,你打到碗中的饭菜品种的决定权不在于你的喜好,而在于厨师今天做了哪些品种的菜。

根据逻辑关系(因果、转折、递进、条件、总分、选择等关系)以及综合研判,你就能够确定空白处文字的大致意思。

二、根据语法关系来确定成语。

一个成语除了和它所在的语境建立起语义联系外,还会建立起语法联系。语法联系就是该成语与它前后的成分形成种种关系,如主谓关系、修饰语(限制语)与中心语的搭配关系等。为此,要想找准这最贴切的联系,就要看该成语的主语是什么,要修饰或限制的又是什么,据此就可以精准判断出它在适用对象、语法功能或色彩方面是否相搭配。

如果是单句,就找目标成语与空白处临近(或前或后)的各个词语彼此间的语法关系:主谓、动宾、偏正、动补、并列等关系,来看看空白处的目标成语应该做什么成分。比如,如果是主语成分,那么,目标成语就应该是一个名词性成语;如果是谓语,那么目标成语极有可能是动词性、形容词性、数词性成语;如果是定语,目标成语极有可能是形容词性、名词性、数词性成语。以此类推。

三、验看检查保证答案正确性。

写好后的验看检查是保证答案正确性的必要手段。百密者,亦有一疏;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你的验看检查就是把好答题的最后一道关。

验看已填成语是否契合语句意思、与所处语句中的其他词语是否搭配恰当、成语谦敬感情色彩是否符合语境、对象是否正确等。

一、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大观园是曹雪芹寄托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清净之境,在《红楼梦》中,曹雪芹是如何向读者全面呈现刚建好的大观园的呢?《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展示出曹雪芹在谋篇布局上的  ①   :曹雪芹构想了这样一个场景,就是贾政领着众清客游览大观园,以便为园中的亭台馆舍草拟匾额对联,突然碰到了宝玉,想考考他的才学,于是带他同游。该节内容将贾宝玉的文学才华展露得   ②   。为大观园中的亭台馆舍之类草拟匾额对联并非一蹴而就之事,更不必说匾额对联还需当场拟出,贾宝玉不仅要接受异常严厉的父亲的检验和众多清客的点评,所拟的匾额对联还要贴出来供将来省亲的贵妃审阅、定夺。但是,他的答卷很完美……这不仅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还向读者展示出我国园林这一    ③  的人造景观之妙。比如“(贾政)一面引人出来,转过山坡,穿花度柳,抚石依泉,过了荼蘼架,再入木香棚,越牡丹亭,度芍药圃,入蔷薇院,出芭蕉坞,盘旋曲折。”可以说,“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这一节的景色之妍,描写之妙,可与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相比。

1

2

3

 

二、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近来,“元宇宙”成为热门话题,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尽管已经  ① ,但元宇宙概念迄今仍没有清晰准确的定义。30年前,科幻小说《雪崩》这样描述元宇宙:戴上耳机和目镜,找到连接终端,就能够以虚拟分身的方式进入由计算机模拟、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有人认为元宇宙会让人更有 ② 之感,用户将置身“实体互联网”之中;有人概括出元宇宙的几大特征,称元宇宙不仅是与真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更“和现实世界相互影响”,甚至拥有与现实世界相互联通的经济系统……多元的声音 ③ ,可以明确的一点是:元宇宙虽然似乎拥有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但目前还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新兴事物。 

1、

2、

3、

 

三、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美的历程》恐怕是李泽厚先生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这部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经典之作,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一经出版,便掀起畅销热潮。在那个人们的思想刚刚开始解放,对美的追求刚刚开始复苏的年代,《美的历程》   ①   ,成为“现象级”的文化读物,深深影响了那一代的年青人。 该书自原始社会时期的图腾之美开始,到明清时期的文艺思潮结束,从宏观角度鸟瞰中国数千年的艺术发展过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漫长而动人心魄的“美的历程”。冯友兰曾盛赞它“是一部大书,是一部中国美学和美术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一部中国哲学史,一部中国文化史”。

在这本书中,李泽厚用才气逼人的笔触描述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那些艺术作品的动人风貌,同时也  ②  地概括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征;更重要的是,他开拓性地将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结合起来,以寻找不同审美倾向的成因,这使他的观点   ③   ,发前人所未发。在他看来,艺术的风格与审美的趣味,是由现实生活决定的。 因此他对看似杂乱无章、充满偶然性的美学现象加以分析,通过探讨美与人类、与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种种关联,来揭示庞杂的关联下面潜藏着的内在规律。

1、

2、

3、

 

四、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劳动创造美好未来”这句  ①  的公益广告语曾深深地印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脑海中,并在  ②   中引导很多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取向,焕发抖擞的劳动精神面貌。但近年来劳动教育的缺失,让一些青少年劳动价值观念扭曲,劳动技能欠缺。特别是少数在家人的溺爱下成长起来的小孩,只希望过安逸舒适的生活,不愿意劳动。因此,加强劳动教育迫在眉睫。

加强劳动教育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也是一个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过程,不可能    ③   。就学校教育来说,要将劳动教育列入必修课,考虑不同学校之间的差异,分年龄段编制详细的劳动教育大纲,设计不同的教材体系,制定不同的考核办法。

1、

2、

3、

 

五、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王希季是我国第一枚探空火箭技术负责人,一生致力于中国航天空间技术的研究、发展,尤其在卫星返回关键技术研究方面 ①  

年轻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入美国弗吉尼亚学院。王希季之所以留学,其初心是为了学成归来建起一所大电厂为家乡造福,以改变当时昆明电力缺乏的问题,避免因电力缺乏影响人们的生活与学习。

1950年初春,虽然刚刚建立的新中国  ②  ,但决心要报效祖国、投身新中国建设的王希季拒绝了美国数个电厂待遇优厚的工作邀请,踏上了驶回祖国的邮轮。当这位  ③   的年轻人仰望太平洋上空的满天星斗时,他或许没有想到十年后,由他主持研制的中国首枚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将刺破浩瀚苍穹。

为国家需求,他多次转行,在探空火箭、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等领域完成了多项首创工作。

1、

2、

3、

 

六、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书评渐成即时“弹幕”,读书心得随处分享……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交与阅读碰撞出了不一样的火花。我们从“量化”的阅读时长排行榜中了解朋友们的“嗜书指数”,在虚拟的“共读小组”里与书友隔屏交流感受思考,读书已不再是埋首故纸堆的孤独,每翻一页都如同“扎”进了  ①  的论坛,推着我们从“灯火纸窗修竹里”的“阅独”空间,踏进“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共读”场域。

读书人以书会友,可哪怕是一座藏书楼,辐射的空间终究有限。虚拟空间无远弗届,  ②  的阅读者更容易找寻到彼此。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79.6%左右。与此同时,某知名阅读网站累计评论数已近亿条,逾100部作品的评论数超过100万条,最高一部达1200万条;另一款知名阅读软件的年笔记个数突破5.7亿。

从读“纸”到刷“屏”,书评弹幕既保留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传统,又实现了数字阅读社交空间的建构与重塑。书友们时而讨论,时而共情,以阅读为载体,分享观点,以“指”代笔,做书摘、写批注,最大程度还原了“纸书”的阅读体验。阅读的体验与感受,知识点的补充与拓展,延伸出的思考与启示,甚至是“吐槽”与“段子”……读者在众声喧哗又  ③  的海量书评弹幕中,品读到不同的人对同一段文字的别样体会。

1、

2、

3、

 

七、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乡土中国》所谓的“乡土”是指进行小农业生产的广大农村,那里居住的是中国绝大多数的居民,他们依附土地,自耕自食,自织自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随太阳的出没,地球的自转,自然安排生产劳动。晴天多出工,雨天就可以少出工或不出工,只要不违农时,按季节春耕秋收,逢上   ①   就有好收成。年复一年地就地生产,就地消费,缓慢的生产节奏,养成懒散而稳定的生活方式。农民在这里按照自发形成的生产和生活习惯,不离乡土, ②    ,人与人之间,非亲即故,彼此都是熟悉的乡亲,费孝通称此为熟人社会。

农村的基层组织,依靠代代相沿的习俗进行社会管理,这管理并非对所有成员   ③   ,而是有轻重厚薄的分别。这种“差序”,形成既定的“格局”,如父尊子卑、君尊臣卑、男尊女卑等等,按照人们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等级进行序列管理,即是“礼治秩序”。这是以君臣父子为核心推演的社会关系网,一层驭一层,层层相隶属,几千年来中国农民就在这样的社会秩序中生息,无论是改朝换代或是战争离乱,风雨不惊,即使打散了,很快又复原如初。

1、

2、

3、

 

八、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当前人工智能异常火爆,打开电视,翻开报纸,进入微信,点进网站,随处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字眼,甚至 ① 、茶余饭后的话题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人们对人工智能异常关注,也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言论,但其中有许多都不是“科学”的,不是基于逻辑、客观事实,以及两者的组合得到的结论。对这些言论,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用另一位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也就是罗素的学生——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对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因为针对任何不科学的似是而非的言论进行的探讨、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推动计算机的智能化。这与胡适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 ② 之处。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但这时应该明确自己是在做什么。 

可以说,完整地实现人工智能的确极具挑战。但是有一点是 ③ ,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不断发展,计算机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1、

2、

3、

 

九、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  ①  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  ②  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  ③  ,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

(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

浪终归要落下去,水却还是水。水不消失,浪也就不会断灭。浪涌浪落,那是水的存在方式,是水的欲望(也叫运动),是水的表达、水的消息、水的连接与流传。哪一个浪是我呢?哪一个浪又不是“我”呢?

(节选自史铁生《说死说活》)

1、

2、

3、

 

十、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整个古镇,宛如一座随处都在振荡着历史回声的博物馆。可以说,每一座宅院、每一个里巷、每一架石桥、每一条河道,都叠叠层层地沉积着古老的灿烂文明,演绎着数不清的令人动心动容的故事。穿行其间,空间并没有走出多远,却觉得时间仿佛已经跨越了百年、千年,人们会_________地生发出一种“抬脚走进历史,转眼似成古人”的感慨。

历史的风烟在眼前唰唰地掠过,那淹沉于往昔的万种喧嚣、千般角逐,已经消逝得__________、无影无踪。而生者自生,死者自死,人生舞台上总是在永续不断地上演着_________的悲喜剧。这样一来,同无终无始的时间长河一般的众生,万物、两戒、诸天通过文字传承和现实记忆彼此衔接成为装点着时代的昨天与前天的一页页绿叶婆娑、生动鲜活的历史。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