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杨德祖①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门,始构榱桷②,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之。既竟,曰:“门中‘活’, ‘阔’ 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魏武征袁本初,治装,余有数十斛竹片,咸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楯而未显其言驰使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
王敦引军垂至大桁③,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来。峤至不谢,但求酒炙。王导须臾至,徒跣下地,谢曰:“天威在顔,退使温峤不容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诸公共叹王机悟名言。
郗司空④在北府,桓宣武⑤恶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遣笺诣桓:“方欲共奖王室,脩复困陵。”世子嘉宾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寸寸毁裂,便回。还更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闲,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选自《世说新语·捷悟》)
[注]①杨德祖, 即杨修, 东汉文学家。②榱桷(cuī jué), 意思是屋椽。③大桁(héng), 大桥,这里指朱雀桥,在建康城南,朱雀门外,跨秦淮河。④郗司空,即郗愔,东晋大臣。下文的“嘉宾”,即郗超,是郗愔的长子,在桓温的大司马府任参军。⑤桓宣武,即桓温,东晋时期权臣。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太祖思A所以B用之C谓D可为竹桦楯E而未显F其言G驰使问H主簿杨德祖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莫,意为“不”,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莫能与之争”的“莫”用法和词义都不同。
B.过,意为“经过、路过”,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大母过余曰”的“过”用法和词义都相同。
C.不及,意为“比不上”,与《种树郭橐驼》“若不过焉则不及”的“不及”词义不同。
D.谢,谢罪,与《孔雀东南飞》“谢家来贵门”“阿母谢媒人”两处“谢”词义都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相国府新修大门的屋椽刚架好时,曹操让人在门上写了个“活”字,杨德祖就猜到了曹操的心思,于是叫人拆掉。
B.曹娥碑背面的八个字,实际上是个字谜,曹操和杨德祖其实都猜到了答案,只是杨德祖思维更敏捷,曹操自叹不如。
C.晋明帝对温峤办事不力还要求赏赐酒肉一事大动肝火,经过王导的机智劝解,温峤退下认罪,明帝的怒气才得以消解。
D.郗司空对朝廷形势的判断一向很糊涂,他派人送信给桓温,表达自己想要与桓温一起辅佐王室、修复先帝陵寝的愿望。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4分)
(2)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目,左右莫不悚惧。(4分)
14.最后一段在称赞谁敏捷颖悟?具体表现是怎样的?请简要分析。(4分)
[挖空练习]
杨德祖(杨修)为魏武主簿,时作( )相国门,始构( )榱桷( ),魏武自( )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 )之。既竟( ),曰:“门中‘活’, ‘阔’ 字。王正嫌门大也。”
人饷( )魏武一杯酪,魏武啖( )少许,盖头上题( )“合”字以示( )众。众莫能解( )。次至杨脩,脩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脩别记( )所知。脩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虀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 )‘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脩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 )觉三十里。”
魏武征( )袁本初,治装( ),余有数十斛竹片,咸( )长数寸,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 )用之,谓可为竹椑楯( ),而未显( )其言,驰使( )问主簿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其辩悟( )。
王敦引军垂至( )大桁( ),明帝自出中堂。温峤为( )丹阳尹,帝令断大桁,故未断,帝大怒,瞋( )目,左右莫不悚惧。召诸公( )来。峤至不谢( ),但求酒炙。王导须臾( )至,徒跣( )下地,谢曰:“天威在顔( ),退使温峤不容得谢。”峤于是下谢,帝乃释然( )。诸公共叹王机悟( )名言。
郗司空在北府,桓宣武恶( )其居兵权。郗于事机素暗( ),遣笺( )诣桓:“方欲共奖( )王室,脩复困陵。”世子嘉宾出行,于道上闻信至,急取笺,视竟( ),寸寸毁裂,便回。还更( )作笺,自陈老病,不堪人闲,欲乞闲地自养。宣武得笺大喜,即诏转公督五郡,会稽太守。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轼启:五月末,舍弟来,得手书,劳问甚厚。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何如?又承见喻,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太虚未免求,方应求之应不可必。窃为君谋,宜多著书,如所示《论兵》及《盗成》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时事也。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不能即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又有潘生者,作酒店樊口,棹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数人,皆家善馔,喜作会。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一笑也。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选自苏轼《答秦太虚书》)
材料二: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名久矣,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人,得非用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然耶?不肖为人所憎,而二子独喜见誉,以二子为妄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又大不可也。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贪得不已又举制策其实何所有?而其科号为“直言极谏”,故每纷然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其名耳。人苦不自知,既以此得,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直可笑也。妄论利害,谗说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轼每怪时人待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如此,愈非其实。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足下又复相推与,甚非所望。足下所见,皆故我,非今我也。无乃闻其声不考其情,此事非相见不能尽,先生必喻此意。
(选自苏轼《答李端叔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既及A进士B第C贪得D不已E又举制F策G其实何H所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启,用于书信开头,与《孔雀东南飞》中“堂上启阿母”的“启”意思不同。
B.见,用在动词前面称代自己,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用法相同。
C.其实,文中指“我的实际情况”,是两个词语,与现代汉语中“其实”的用法不同。
D.往往,到处,处处,与《项脊轩志》中“往往而是”的“往往”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是苏轼写给秦观的一封回信,记述了自己近期的生活情形与精神状态。
B.材料一中苏轼劝导秦观要写一些见识高超、有实用价值的文章,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科考。
C.材料二中面对李端叔对自己的赞誉,苏轼认为这不过是黄、秦二人虚妄之言所致,体现了他的谦逊。
D.苏轼因言词而获罪,这对他产生了巨大影响,从他给李端叔的回信中就能感受到这一点。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寄示诗文,皆超然胜绝,娓娓焉来逼人矣。
(2)因以为实能之,故至今坐此得罪几死,直可笑也。
14.这两封信写于同一时期,但因为对象不同,秦观为其门生、挚友,李端叔时与苏轼刚刚交往,故苏轼在文中流露的情感也有差异。请以两封信中苏轼对游历山水的不同态度为例,分析两者的不同。(3分)
[挖空练习]
材料一:
轼启:五月末,舍弟( )来,得手书( ),劳问甚厚( )。比日( )履( )兹初寒,起居何如?又承见喻( ),中间得疾不轻,且喜复健( )。寄示( )诗文,皆超然( )胜绝( ),娓娓焉( )来逼人矣。太虚未免( )求( ),方应求之应不可必( )。窃( )为君谋( ),宜多著书( ),如所示《论兵》及《盗成》等数篇,但似此得数十首,皆卓然( )有可用之实者,不须及( )时事也。但( )旋( )作此书,亦不可废( )应举。所居对岸武昌,山水佳绝。有蜀人王生在邑中,往往为风涛所隔( ),不能即( )归,则王生能为杀鸡炊黍,至数日不厌( )。又有潘生者,作( )酒店樊口,棹( )小舟径至店下,村酒亦自醇( )。岐亭监酒胡定之,载书万卷随行,喜借人看。黄州曹官( )数人,皆家善馔( ),喜作会( )。太虚视此数事,吾事岂不既济( )矣乎!展读至此,想见掀髯( )一笑也。岁晚苦寒,惟万万自重。夜中微被酒( ),书不成字,不罪不罪!
材料二:
轼顿首再拜。闻足下( )名久矣,足下才高识明,不应轻许与( )人,得非( )用( )黄鲁直、秦太虚辈语,真以为( )然耶?不肖( )为人所憎( ),而二子独喜见誉( ),以二子为妄( )则不可,遂欲以移之众口( ),又大不可也。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 )而已。既及( )进士第,贪得不已( ),又举制策(意思是皇帝有事书之于策(竹简)以问臣下。后为科举考试所采用,成为国家取士的科目之一),其实( )何所有?而其科( )号为( )“直言极谏”,故每纷然( )诵说古今,考论是非,以应( )其名耳。人苦( )不自知,既以此得,因( )以为实能( )之,故至今坐( )此得罪几( )死,直( )可笑也。妄论利害,谗说( )得失,此正制科人习气。轼每怪( )时人待( )轼过重,而足下又复称说( )如此,愈非其实。得罪以来,深( )自闭塞,扁舟草履( ),放浪( )山水间,与樵渔( )杂处( ),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足下又复相推与( ),甚非所望。足下所见,皆故( )我,非今我也。无乃( )闻其声不考( )其情,此事非相见不能尽( ),先生必喻( )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