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11-1 谏逐客书
课题:11-1 谏逐客书 |
课时 |
1 |
授课年级 |
高一 |
|||||||||||||||||||||
教材 分析 |
《谏逐客书》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五单元的经典文言文。文章出自秦朝政治家、文学家李斯之手,通过论述逐客政策的弊端,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担忧和对人才的重视。在语言上,文章用词精准、句式整齐,体现了古代散文的语言之美和逻辑之严密。结构上,开篇提出观点,接着以史实为论据进行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层次清晰。内容上,涉及秦国的历史和政治,有助于学生了解秦朝统一六国前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形势,同时,也能让学生认识到人才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人才观具有重要意义。 |
||||||||||||||||||||||||
教学目标 |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如 “以”“于”“之” 等虚词的用法,“西取由余于戎” 等状语后置句,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能够准确理解和运用古代汉语进行交流和写作。 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并能运用所学的论证方法进行写作练习。 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了解《谏逐客书》的历史背景、作者李斯的生平及政治主张,认识古代政治文化和人才观念,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味文章的语言艺术,欣赏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文章的气势和韵律之美,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文学创作。 |
||||||||||||||||||||||||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如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中的使动用法,“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中的判断句等,这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如文章如何通过列举秦国四代君主重用客卿的史实来论证客卿对秦国的重要性,以及运用对比论证将秦王对物和对人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逐客的错误。 教学难点:理解李斯的政治观点和思想,包括他对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思考以及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等,这需要学生对秦朝的历史和政治有一定的了解。体会文章的劝谏艺术,李斯如何在言辞恳切的同时又能巧妙地说服秦王改变主意,这需要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语言和结构,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秦王的心理。 |
||||||||||||||||||||||||
教学过程 |
|||||||||||||||||||||||||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
新课讲解
|
一、导入新课 活动设计: 导入语: “同学们,我们常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一篇经典名篇《谏逐客书》,看看这篇奏章是如何通过雄辩的言辞,劝谏秦王广纳贤才,成就统一大业的。” 背景介绍: 通过PPT展示秦国的历史背景和李斯的生平,简述“郑国渠”事件: “秦国为了统一天下,广揽人才。韩国为了削弱秦国的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际,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灌渠的方式来耗费财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秦王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王下令驱逐在秦的六国客卿,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 设计意图: 通过导入语和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好奇心,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活动设计: 作者简介: 通过PPT展示李斯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李斯(?—前208年),战国时期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是秦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少时与韩非一起跟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后来入秦,得到秦王器重。秦统一以后,官至丞相,积极主张废诸侯,行郡县,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改革典章制度。” 写作背景深入: 结合“郑国渠”事件,详细分析李斯写作《谏逐客书》的背景和动机: “在被逐出境的途中,李斯深感秦国驱逐客卿的决策是错误的,这不仅会削弱秦国的国力,还会使秦国失去统一六国的机会。因此,他写下这篇奏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意图,为深入解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初读文本与梳理行文思路 活动设计: 初读文本: 学生自主阅读《谏逐客书》全文,边读边标注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梳理行文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PPT展示的行文思路图,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主要观点: 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并通过举例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 第二段:以秦王之所好类比,直击逐客之过,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 第三段: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 第四段: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初读文本和梳理行文思路,帮助学生初步把握文章的结构和主要观点,为后续深入解读文章打下基础。 四、文本探究与重点分析 活动设计: 文本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分段探究,分析每段的主要内容和论证方法。 第一段探究: 提问:第一段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又是如何通过举例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的? 学生回答: 中心论点:逐客主张是错误的。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位君主任用客卿的成功案例,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 教师总结:第一段通过开门见山的方式提出中心论点,并通过举例论证的方式,从正面论述了客卿对秦国的贡献,为后文的深入论证打下基础。 第二段探究: 提问:第二段是如何通过类比论证直击逐客之过的?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回答: 类比论证:通过对比秦王重物(如美玉、珠宝、宝马等)和轻人(驱逐客卿)的做法,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这是错误的。 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喜爱和重视外物(如玉、珠宝等),却对人才(客卿)持排斥态度。 教师总结:第二段通过类比论证的方式,直击逐客之过,指出秦王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为后文的深入论述做了铺垫。 第三段探究: 提问:第三段是如何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的?又是如何通过正反对比论述逐客的错误的? 学生回答: 阐述好处:通过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如“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论述荒唐:通过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如“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 正反对比: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更加突出了逐客的错误和荒唐。 教师总结:第三段通过正反对比和类比论证的方式,深入论述了逐客的极端错误,并指出“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为后文的结论做了铺垫。 第四段探究: 提问:第四段是如何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的?与篇首有何呼应? 学生回答: 强调后果:通过强调逐客会导致“藉寇兵而赍盗粮”的严重后果,即资助敌国、削弱国力。 与篇首呼应:与篇首提出的中心论点相呼应,得出结论:逐客是错误的。 教师总结:第四段通过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相呼应,得出了全文的结论:逐客是错误的。同时,也强调了广纳贤才对于秦国统一六国的重要性。 重点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 论证方法: 正反论证: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突出逐客的错误和荒唐。 类比论证:通过类比的方式,直击逐客之过。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历史事实,论证客卿对秦国的贡献。 语言特点: 铺陈手法:大量使用铺陈手法,使文章论据充实,气势磅礴。 排比句、对偶句:大量使用排比句和对偶句,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设计意图: 通过文本探究和重点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 五、分析劝谏艺术与李斯的说服策略 活动设计: 劝谏艺术: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所运用的劝谏艺术: 设身处地,抓住秦王之所大欲: 李斯没有直接指责秦王的错误,而是从秦国的统一大业出发,指出逐客会削弱国力,影响统一六国的进程。 李斯通过列举历史事实,说明客卿对秦国的贡献,使秦王认识到逐客的错误。 正反论证,利害并举: 李斯通过正反对比的方式,突出逐客的错误和荒唐,使秦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逐客的危害。 李斯还通过列举逐客的严重后果,如资助敌国、削弱国力等,使秦王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逐客的错误。 结构严谨,语言恣肆: 李斯的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清晰,语言恣肆,气势磅礴。 他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分析李斯的说服策略: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李斯在劝谏秦王时所采用的说服策略: 避免身份敏感性: 李斯在劝谏时没有提及个人的荣辱进退,避免了身份的敏感性。 他完全站在秦国的国家利益的立场上进行陈述,使秦王易于产生共鸣。 时间推移有顺序: 李斯的文章从“道古”到“论今”,从现在说到将来,时间推移有一定的顺序。 他通过回顾历史、解释是非、展望未来的方式,使秦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逐客的错误。 事实胜于雄辩: 李斯在劝谏时大量列举历史事实: 他通过详实的数据和确凿的事例,如秦国历代君主任用客卿的成功案例,以及逐客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使秦王无法反驳。 李斯还通过对比秦国和其他国家的做法,突出了秦国逐客的荒谬和错误。 设计意图: 通过分析劝谏艺术和李斯的说服策略,帮助学生理解李斯如何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法和策略,成功地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六、角色扮演与小组讨论 活动设计: 角色扮演: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秦王、李斯、宗室大臣等角色,模拟《谏逐客书》中的对话场景。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角色的理解,进行即兴表演,展现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立场观点。 教师引导学生对表演进行评价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你认为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能够成功说服秦王? 李斯的劝谏艺术对现代人有何启示? 你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如何运用劝谏艺术来解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鼓励学生进行辩论和交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 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通过探讨劝谏艺术对现代人的启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七、总结与拓展 活动设计: 总结: 教师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总结,强调李斯的劝谏艺术和说服策略的重要性。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文的学习重点,包括论证方法、语言特点、劝谏艺术等。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与拓展,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拓宽视野,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运用劝谏艺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
||||||||||||||||||||||||
板书设计 |
|
||||||||||||||||||||||||
教学 反思 |
文言知识落实不够扎实:虽然在课堂上对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进行了讲解和练习,但部分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和语法现象的掌握仍不够熟练。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增加文言知识的练习量,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不够深入:在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思路和方法时,虽然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和论证过程,但对于一些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技巧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和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堂互动不够充分:在课堂教学中,虽然有提问和讨论环节,但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 “沉默” 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不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在教学过程中未能充分关注到这一点,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教学内容和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