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
作者:张敏 日期:
2025-03-27 点击:
次
教材分析 《阿Q正传》是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教材第二单元“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中的一篇课文。《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作品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乡村社会为舞台,描写了这个人物可怜、可笑而又可悲的一生,寄寓了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忧思。
教学目标 1. 了解小说及作者相关内容
2.理清文章脉络,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反思阿 Q 精神内涵。
5.鉴赏艺术特色,理解“喜剧外壳,悲剧内核”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 分析阿Q人物形象,理解阿 Q 精神的内涵
教学难点 解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主题意蕴,理解“喜剧外壳,悲剧内核”的写作特色
一、文学常识
1.导入:下面的文句,是陈毅为纪念鲁迅逝世十四周年写的一幅对联,请将其顺序重新整理, 把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岂仅文坛闯将 ②懂得进退攻守 ③一生最恨清闲
④莫作空头文学家 ⑤敢于嬉笑怒骂 ⑥临死也不宽恕
上联:要打叭儿落水狗, , , 。
下联: , , ,不愧思想权威。
2.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1881 年 9 月 25 日生于浙江绍兴,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为豫才,1898 年去南京求学时取学名为周树人。“鲁迅” 这个笔名是他在 1918 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也是他影响 最为广泛的笔名。他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五四新文化 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3.鲁迅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1918~1922) 《彷徨》 (1924~1925) 《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4.《呐喊》简介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出版于 1923 年 8 月,收集了包括《狂人日
记》等共 15 篇小说。《呐喊》反映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特别是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的农村和村镇的面貌;塑造了没落知识分子(《孔乙己》)、
城市贫民(《药》)、人力车夫(《一件小事》)、被压迫农民(《故乡》《风波》)
等形象。 取名《呐喊》是要以呐喊声“惊起较为清醒的几个人”破毁“铁屋子”并“慰藉那
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表示他愿同新文化“前驱”取同一步调,为革命呐喊战斗。
5.《 阿 Q 正传》介绍:
《阿 Q 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 1921 年 12 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署名为巴人。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 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内容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素材和思想仍是来源于现实的。不过是杂取种种,经过了高度浓缩加工而已。
6.《 阿 Q 正传》整体感知:
小说描写了辛亥革命前后时期一个小型的农村社会未庄里发生的故事,鲁迅将阿 Q、 赵太爷、吴妈、假洋鬼子、小 D、王胡等人本身具有的个性展现得非常精彩,对于当时的中国人畸形的思想与人性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流浪雇农阿 Q 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以打短工为生。他常常 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 子会阔得多啦”;就连头上的癞疮疤,他忌讳之余却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 败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他看上了赵府佣人 吴妈,在求爱挨了一顿打后被赶出赵府。走投无路之际,他跑到城里混了段时间,拣了些人家不要的东西回到未庄。开始大家都怀疑他的东西是偷来的,后来又以为他参加了革命党,从赵太爷开始,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可惜革命的风暴并没有吹到未庄,赵秀才、假洋鬼子之流投机参加了革命,阿 Q 误投假洋鬼子门下不成,反被“哭丧棒”赶出了门。赵家被抢,阿 Q 作为抢劫嫌疑犯被捕、被审,最后成了替死鬼被处决。临死前,阿 Q 还高喊着“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7. 《 阿 Q 正传》章节概述:
第一章:序——介绍阿 Q 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 Q 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 Q 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 Q 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 Q 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 Q 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 Q 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 Q 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 Q 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 Q 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 Q 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二、基础知识整合
1.读准字音
2.掌握词义
行状:旧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体,这里泛指人的经历。
崇奉 :崇敬奉承。
口讷 :嘴笨,言语迟钝。
虫豸 :小虫的通称。用以比喻微不足道的人。
非常 :非同寻常。
托庇:依赖长辈或者有权势者的庇护。
穿凿:附会,牵合意义,使之勉强相通。
所以者何: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三、情节梳理
1.小说没有按照传记常用的时间顺序或事件的发生过程来写,而是选取了主人公生活的几个典型事件集结成篇,请大家认真阅读并概括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讲述了有关阿 Q 的哪些事情?
(1)“优胜记略”写了以下内容: 阿 Q 吹嘘自己“先前阔得多”。 有人颂扬阿 Q“真能做”。
阿 Q 瞧不起未庄居民,对“文童”及钱太爷之流也不表格外的崇奉。 进过城的阿 Q 很自负,但又瞧不起城里人。 阿 Q 头上有癞疮疤,忌讳和“癞”有关的一切。 对犯忌讳的人,口讷便骂,气力小便打。将癞疮疤变成一种“光荣”。 被闲人打,将挨打变成一种“得胜”。 赌钱赢钱复失,自打嘴巴,转移痛苦,心满意足。
(2)“续优胜记略”主要写了以下内容:
被赵太爷打了一巴掌,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此后得意许多年。 和王胡比虱子数量失败后,从失望到不平,再到打起来。 被王胡用头碰墙,感受了“生平第一件屈辱”。 被“假洋鬼子”的“哭丧棒”痛打,感受了“生平第二件屈辱”。 调戏“小尼姑”。
2.思考:小说的情节讲的都是阿 Q 如何“转败为胜”获得“优胜”的,为何不直接写
在一起,要分列两章呢?在情节的安排上有何用意?
仔细阅读了两章内容后,发现虽然都是“转败为胜”获得“优胜”,但是两章的内
容有所不同。“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他人评价和他自身的自
以为是,获得优越感,维护自尊心;二是通过几个小片段展示了他是如何来维护自己的
自尊,摆脱痛苦,侧重展现他生存的法则。 “续优胜记略”主要记录了他恃强凌弱,展现了他媚上的奴样和通过欺负更弱者来 满足自我优越感的丑态。侧重展现了他获得快乐的方法。所以虽然都是“优胜”却在 “优胜”的方式和方法上有所不同。
四、人物分析
1.初读阿Q,建人物档案
2.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可以看到,阿Q是一个怎样的人?
阿Q是一个地位低下、无依无靠、贫困的雇农。
3.再读阿Q,明其性格
有同学说,阿Q是可笑的。
(1)吵不过就吹自己“先前阔得多”,像极了我们小时候,吵不过就说自己以前有多厉害。
(2)没有什么可炫耀的资本,就炫耀板凳的读法,葱切丝还是切段的问题。
(3)明明是被赵太爷打了,还能得意洋洋。
(4)和王胡连虱子的数量都争胜。
(5)赢的钱丢了,打自己仿佛打别个一般来获得满足。
有同学说,阿Q是可怜的。
(1)没有名字,没有住所,没有钱,真正的赤贫状态。
(2)经常被欺负,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他。“假洋鬼子”因为一句“秃儿”打他, 他骂不敢还口,打不敢还手。
(3)谁也打不过,总是被人打。被王胡把脑袋狠狠撞墙。
(4)明明好不容易赢了钱,得而复失,还挨了打。
有同学说,阿Q是可恶、可恨的。
(1)自己被欺负,还总想着欺负别人,口讷的便骂,气力小的便打。
(2)自己遭遇了不快,将情绪发泄到“小尼姑”这个无辜的路人身上。用流氓的姿态,欺侮比他更弱小的“小尼姑”。
可笑、可怜、可恶、可恨的阿Q形象在小说节选的两章中,通过他的言行、神态、心理等的刻画,逐步丰满起来,也让我们见识了他是如何来利用“精神胜利法”获得胜利。
4.那么现在请大家继续深入文本,圈画出阿Q在文中的言行举止,并简要分析他是如何“优胜”的?
(1)第1—2段: 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这句话是阿Q面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飘渺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就是精神胜利法——妄自尊大,自欺欺人。
(2)第4段: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 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眼前不阔→过去将来会阔——逃避现实。
(3)第4段: ……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 ……
生活→精神:通过笑城里人,笑乡下人的过程来说明,生活中我比不上你们→见识上我比你们高多啦!——自高自大,狭隘保守,盲目趋时。
(4) 第11段:“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癞头疮是丑陋的,是缺点短处→但我有你却没有,你不配有,因此,癞头疮也是光荣的——敏感禁忌,自欺欺人。
(5)第12段: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用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自欺欺人,忍辱屈从。
(6)第17段:但虽然是虫豸,……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挨打是失败→做老子,天下第一却很得意的事——自轻自贱,忍辱屈从。
(7) 第27段: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现实中自己打自己→精神上自己打别人——自欺自骗,心满意足。
(8) 第27段: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现实中自己打自己→精神上自己打别人——自欺自骗,心满意足。
人物形象小结: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狭隘保守,盲目趋时。争强好胜,忍辱屈从。自轻自贱,心满意足。
五、探究精神胜利法
1.什么是精神胜利法?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遭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用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自我安慰的心理补偿机制,一种自我保护和自我欺骗。
2.精神胜利法在文中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为阿Q的优胜。所谓的“优胜”,只是阿Q病态心理的行为记录。他依靠自己的想象,制造出“先前阔”、“儿子打老子”、“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等种种幻觉,以抵抗现实中的卑微和穷困,使自己成为想象中的胜利者,让自己陶醉在战胜对手的喜悦之中。当他在赌摊上赢的钱被人抢了之后,他通过打自己的嘴巴来获得心理平衡——“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当他被假洋鬼子打了之后,他转而去欺负毫无反抗之力的小尼姑,这一仗,他大获全胜——“他这一战,早忘却了王胡,也忘却了假洋鬼子,似乎对于今天的一切‘晦气’都报了仇;而且奇怪,又仿佛全身比拍拍的响了之后更轻松,飘飘然的似乎要飞去了。”阿Q的这一病态心理达到了疯狂的程度,这与其说是胜利,不如说是卑怯。所以,“优胜”既不“优”,也无“胜”,“文”“题”背离,“名”“实”不符,显得怪异又滑稽,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也让“精神胜利”这一名词的内涵更为丰富了。
3.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如何使用的呢?
当阿Q遇到强者如假洋鬼子之流,不自觉地流露出鄙夷憎恶,自然被欺负被痛打,以阿Q的力量当然打不过人家,失败在所难免,但是他又不甘心失败,只得假想自己很了不起,或者自己作践自己以求得别人的饶恕,求得心理的平衡,或者干脆忘却,最终精神上轻松了,满足了。如果遇到的是弱者,如小尼姑,小D等,就极尽无赖之能事或大打出手,他把痛苦屈辱迁移到别人身上,以获得心理上平衡和精神上的愉悦,这样,他就“胜利”了。
4.这种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1)统治阶级的精神奴役:统治阶级留下的创伤,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
当时的中国农民从一次次造反的失败中,错误地得出了造反没有出路的结论,而不造反又无法忍受现实和痛苦生活,只好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或求佛拜神,或寄希望于来世。
(2)自身阶级的弱点:不能正视缺点,寻求精神安慰。(小农社会的落后、保守)
当时的中国农民长期生活在小国寡民、自给自足的环境中,稍有满足便夜郎自大,盲目排外;而且当时的中国农民虽然其社会地位低贱,但在家庭中却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而且越是在外面受辱受压,就越是在家庭中称王称霸。
(3)生存的困境:无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现实的不如意,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欺骗获得满足。
5.有人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看起来荒诞可笑,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你怎么看?
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
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事实上这是在想象和幻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只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并且往往是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
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这种消极的反抗方式,只能是失败者心灵的“毒鸡汤”,麻痹斗志,阻碍被压迫者觉醒。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更何况,阿Q的“精神胜利法”除了自我麻醉、甘愿奴化外,还有通过欺凌他人,来获得满足感,更是不能容忍。
六、探究主题
1.鲁迅先生为什么塑造阿Q这一人物形象?
(1)创作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旧中国的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2)创作目的:鲁迅在《阿Q正传》开篇中讲道,“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他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过,创作《阿Q正传》目的是“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而“这在中国实在算是一件难事”。于是,他通过塑造“阿Q”这一典型形象,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这种普遍存在于“国民魂灵”中的精神病症是怎样严重地麻醉了中国人的人生,成为一种阻碍社会革命的历史惰力。其创作目的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改造“国民性”,根除这种蚕食民族和人民灵魂的“奴性”。
(3)创作意义:《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用鲁迅的话解释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地满足着,即一天一天地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鲁迅先生用荒诞的语言写尽了他荒诞的一生。笑着笑着就让我们看见了旧中国残酷的生活真相。蓦然发现,先生笔下可怜可憎又可笑的成年人永远让人警醒。
2.小说通过塑造阿Q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什么主题?
通过对阿Q的语言、心理、动作等的描写,刻画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及严重危害,向人们展示了辛亥革命前后畸形的中国社会,特别是畸形的国民精神面貌,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心理,以笔为刀,“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深刻地揭示了国民劣根性,“暴露国民的弱点”,揭露当时的病态社会,“引起疗救的注意”。
七、艺术特色
1.喜剧的外套,悲剧的内核——含笑的悲叹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将悲剧和喜剧因素相互交织、融合,构成这篇小说最大的艺术特色,产生了意味深长的内蕴和强烈的讽刺效果。 阿Q的一生是悲剧性的,但又是通过阿Q日常生活中富有喜剧性的事件表现出来的。读作品时,往往被阿Q的可笑言行逗得忍俊不禁,可是掩卷沉思,又不免悲从中来,为阿Q的不幸遭遇而唏嘘叹息,也对残暴的统治者切齿痛骂。请大家找找看文中哪些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特点?
(1)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了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2)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
(3)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4)阿Q两只手都捏住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来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5)在阿Q的记忆上,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二件的屈辱。幸而拍拍的响了之后,于他倒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而且“忘却”这一件祖传的宝贝也发生了效力,他慢慢的走,将到酒店门口,早已有些高兴了。
《阿Q正传》通篇好像只是一系列“奇闻逸事”的罗列,一切“意义”或“教训”都好像是预先确定好的,而它的喜剧性正来自于这种可预料性:一切都只能如此,必然如此;一切都如此合乎逻辑;一切都在重复,阿Q的喜剧性在于他没有记性,没有记忆,既没有基于经验观察的反思能力,也没有基于内心活动的反思能力,因此阿Q没有改变的可能,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辙,正如在特定的语言系统里,一个词的意义和功能是固定的,因为它来自它的结构功能,而不是它的使用情境。一切都是可笑的,滑稽的,但对于笑不起来的读者来说,一切都变成了寓言。这也是为什么把《阿Q正传》誉为“含笑的悲叹”,看似喜剧可笑,实则是不可避免的一场悲剧。
2.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精彩的杂文笔调
小说处处使用幽默、尖锐、诙谐的语言进行议论、讽刺、挖苦、调侃。或反语或夸张,或大词小用,或庄词谐用,其最终目的就是撕下假面,揭露真相,充分显示了鲁迅先生的幽默讽刺才能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请大家找几个例句进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