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风景谈》教学设计——从“镜头美学”捕捉延安风景的自然生命和民族精神

作者:林姣  日期: 2025-03-26  点击:
《风景谈》教学设计——从“镜头美学”捕捉延安风景的自然生命和民族精神
一、课堂导入: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以其独特的散文意境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美丽而深邃的新疆世界。每一帧画面都仿佛是一幅精美的画卷,将新疆的壮丽山川、广袤草原和独特的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通过电视剧的 4K 空镜头来感受一下镜头美学。
阿勒泰,那里有着广袤无垠的草原,清澈见底的湖泊,连绵起伏的雪山,还有那不断变换的云彩和光影。在《我的阿勒泰》中,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构成了背景,更是剧中人物情感的延伸,是他们心灵的寄托。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茅盾的散文《风景谈》,作者于大漠荒崖石洞中开辟出一片朴素却另人震撼的风景。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西北陕甘宁边区,去捕捉富有自然生命和民族精神的“镜头美学”。
结合学习提示的要求,设置学习任务
任务一:镜头美学风景——“景”“人”关系
任务二:画面组接风景——“纵”“横”联系
任务三:政治寓于风景——“形”“神”凝系

“镜头美学”原则:镜头画面通常由主景和背景构成。主景与背景往往呈现主次、远近、明暗、虚实、动静、鲜灰等关系。
《风景谈》用“镜头语言”捕捉了六幅风景画面,请你分析这六幅风景画的主景和背景分别由什么元素构成。

在逐一分析了每一幅画面之后,我们把讨论引深一步:
《风景谈》六幅“风景画”的背景有着怎样的共同点?主景的出现使画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达成共识:《风景谈》六幅“风景画”的背景无论是沙漠,还是高原;无论是河畔,还是石洞;无论是桃林,还是山峰,他们都是大自然的构成者,它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单调、平板、静穆、荒凉、寂静;
而六幅“风景画”的主景“人”的出现,使每幅画面都变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也正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才能成其为“风景”。作者所欣赏和赞美的正是每幅画面中的“人”。
我们说,自然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人从自然现象中体会到了某种精神意义。自
然不再是单独孤立的景色,而是成为体现和激发人的本质力量的载体。

景由人动,星星峡单调平板的沙漠因为人而生动起来:那“昂然高步的骆驼”、“安详而坚定地行进着的驼队”、“大小丁当的谐和的合奏”,还有那“长方形猩红大旗”,让死寂的荒漠现出了生机,让枯燥的画面变得“庄严”而“妩媚”起来。作者在这幅画里没有直接描绘人,但是人的活动,特别是在严酷自然中人的活动所表现出来的昂扬斗志和坚定信念,却是这幅画中真正的“风景”。

“高原归耕”展现了蓝天明月之下的黄土高原景象。黄土高原的风景再普通不过,但层层梯田上的高秆植物却“在晚风中摇曳,别有一种惹人怜爱的姿态”。在贫瘠土地上劳作了一天,披星戴月晚归之时,种地的一家人还能“把他们那粗气的短歌,用愉快的旋律,从山顶上扑下来”,这洋溢着泥土气息的乐观情怀,让黄土高原的明月之夜变得如此美妙和谐,满含诗情画意。劳动者辛勤的汗水和愉快的歌声,让黄土高原本来极普通的风景完全改观,是他们创造了人化自然!

“延河夕照”写的是鲁艺学院师生参加生产劳动归来的“风景”。如果说“高原归耕”更多地表现了人对自然的改造的话,则“延河夕照”则更多地表现了人对自身的改造。“这是惯拿调色板的,那是昨天还拉着提琴的弓子伴着《生产曲》的;这是经常不离木刻刀的,那又是洋洋洒洒下笔如有神的。但现在,一律都被锄锹的木柄磨起了老茧了。”甚至“多少曾调朱弄粉的手儿”,也在灶前劳作,为生产归来的人们准备晚餐。这些鲁艺学院的师生,有的是放弃了学业,有的是放弃了专长,历尽艰险来到条件艰苦的延安,在改造自然的生产劳动中、在改造社会的革命活动中改造自身。
他们是团结的,“用同一的音调,唱起雄壮的歌曲”;他们是快乐的,“爽朗的笑声,落到水上,使得河水也似在笑”。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团结和乐观,如此“弥漫着生命力”?因为他们为着共同的理想走到了一起,而共同的生产和革命生活越发锤炼了他们的意志,坚定了他们的信仰,他们在为国家、为民族、为大众的追寻和奋斗中,也为自己的心灵找到了归宿,为未来的生活找到了希望。在这里,“人”是大自然的主人。人们用一种冲破束缚、追求精神解放的热情洋溢在自然万物间。
正如作者所说:“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
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石洞雨景”描绘了一对在荒山石洞中躲雨的男女青年一起阅读的情景。作者给出了一个与之相对照的画面,就是“公园里”“长椅上”“西装革履烫发旗袍高跟鞋”的“一对儿在偎倚低语”。相形之下,在“石洞雨景”中,“你所见的,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在任何情形之下,他们不倦怠,也不会百无聊赖,更不至于从胡闹中求刺戟”。在此,沉闷、寂寞、荒凉的大自然因为有了“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顿然生色。第一自然是自然景物,即文中那二三十棵桃树、半盘旧石磨等,但作者认为这不是构成风景的主要条件,主要条件是“人”,所以“第二自然”,应是第一自然
加上具有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所构成的真正意义上的风景。

这雄伟的英姿和声声号角已经完全超越了霞光雾霭的辐照而成为人类勇毅魄力的象征。小小两个士兵仅仅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一个缩影,而“伟大中之最伟大者”正是那些“充满了无限的创造精神的人类。

总结:
背景:自然风景;主景:人类活动。作者将自然的贫乏、荒芜、宁静、博大作为人类活动的背景,正是在衬托、反差中,歌颂“人”的生活,歌颂“人”的精神。作者尽情歌颂的正是那些改变了单调、平板的大自然,使大自然变得庄严、妩媚的人类;正是那些在静穆的自然中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正是那些在粗糙、简陋的自然条件中生活极其充实的人;正是那些以高贵精神辐射自然、填补自然、创造第二自然的人,即“伟大之中最伟大者”。

六幅画面各有侧重,从多个角度组合成立体风景图。
六幅画面在时间的选取上各有特点:“沙漠驼铃”抓住“中午阳光正射的时候”,突出了沙漠的苍茫、寂静;出现在“三五月明之夜”的“高原归耕”的剪影,充满诗情画:“延河夕照”的背景则是“夕阳在山”温馨而愉快;“石洞雨景”发生在寂静的雨天,天气沉闷但人却不消沉“桃林小憩”表现了工作之余人们的精神状态;而在空气清冽的清晨,“北国晨号”如一幅特写定格了风景的最高意境!作者的笔下了风景的最高意境!作者的笔下有清晨,有正午,有傍晚,有月夜,有爽朗的晴天,还有沉闷的雨天,读者通过这一幅幅描绘不同时间的画面,真切感受到延安军民火热、充实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去掉任何一个画面,都会有缺憾。

选取的地点不同。文章六幅画面描写了不同地点的场景,时而是猩猩峡外的沙漠,时而是河水汤汤的延河,时而是黄土高原,时而是荒山石洞,时而是桃林中的茶社,时而又是北国的山峰,场景空间跨度可谓之大,然而正是这看似不搭边界的处处场景,为我们展示了人类(尤其是延安军民)广阔的战斗、生活空间,不管在怎样荒凉,怎样简陋的地方。只要有了“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有了人类高贵精神的辐射,就会顿时生色,充满生机,因为“人会顿时生色,充满生机,因为“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作者借赞美风景来歌颂有着崇高精神的人,描写的对象有各族人民、农民、艺术家、革命青年、战士,这些人中不管是粗线条勾勒出来的,还是细致入微精心刻画的,都用自己的活动传达出一个共同的信息:他们都有着高尚的生活情趣和充实的精神世界。

关注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在第一个画面之后,“这里是大自然的最单调最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在第二、第三个画面之后,作者加了这样的评论:“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
在第四、第五个画面之后,“这里的“风景”也就值得留恋,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疲乏,增添了景色,形式的和内容的。人创造了第二自然!”
在第六个画面之后,“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由此可概括出纵向的关联。
第一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客观、荒凉,原始、朴素
第二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改造,乐观,追求、积极
第三风景:民族精神的风景。严肃、勇敢,守护、坚毅

六幅画面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揭示主题
根据画面表达的内涵,我们可以把六幅画面归纳为三个层次:
1. 生命力风景。(自然世界的风景。)这是第一个层次,是最原始、最朴素的风景。在这样单调平板、贫瘠、条件恶劣的不毛之地,却依然有人的活动,有顽强的生命力征服着自然,正是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让原本没有色彩的沙漠充满生机。所以作者不由感叹:“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作者从远处落笔,娓娓谈来借这一朴素的塞外风景,赞美人类征服自然的生命力之美,为引出下文对延安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怀念和赞颂作了铺垫
2.战斗生活风景(高贵精神的风景)。这是第二个层次,文章从人的精神方面阐释了风景的内涵。作者写完沙漠风光后,笔锋转,跳到“黄土高原”,描写了 延安人民劳动生活的两
幅生动画面-“高原归耕”和“延河夕照”。通过这两个画面作者开始将赞美倾注到“弥满着生命力”和革命精神的延安儿女身上,他们以辛勤的劳动改造了客观世界,也以劳动的汗水改变了自己的精神面貌,于是作者高声赞美道:“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这两景更强调了人的活动、人的精神,较第一个层次“生命力风景”拔高了一步。紧接着作者又为我们展示了延安人民劳动、工作之余的学习和休息两幅速写-“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前者表现了一对男女青年在艰苦的条件下一起学习、好学上进的进取精神,突出了他们“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后者描写了一个桃林茶社,条件十分简陋,然而却成了延安人民学习、讨论和休息的“风景区”。作者深深感叹“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人创造了第二自然”!作者通过这两个场景的描写,对上文所说的“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
挥上文只写了在崇高精神支配下人的活动,这里则写出了人类精神活动的能动作用,风景与人的关系也更加明晰。
3. 民族精神风景。这是第三个层次,也是主题的升华。在“北国晨号”这最后的画面中,作者又从形、声、色方面描写了两个战士,由听到“嘹亮的喇叭声,破空而来”而想起一张吹号士兵的侧影,作者着力刻画了战士严肃勇敢的神情,由这严肃勇敢,又联系到现实中听到的号声,并着力突出了战士高尚的精神情操和鲜明的形象。作者浮想联翩,“我看得呆了,我仿佛看见了民族的精神化身而为他们两个”,行文至此,作者再也控制不个”行文至此,作者再也控制不住情感的闸门直抒胸臆:“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作者用这点睛之笔明确阐释了什么才是“真的风景”从上文对延安人民的劳动、学习与愉快的新生活的赞美,升华到对其革命精神、民族精神的赞美,全文的赞美之情达到了高潮,主题在层层深化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风景谈》是茅盾 1940 年 12 月在国民党统治区的重庆所写的,最初发表在1941 年 1 月 10 日《文艺阵地》第 6 卷第 1 期上。1940 年 5 月茅盾从新疆返回内地,到延安参观访问,并在鲁迅艺术学院讲学。5 个月的不寻常生活,使茅盾有机会亲眼看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看到了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军民高昂的革命斗志;看到了新的社会、新的人、新的精神面貌、新的生活气象。作为关心时代、关心社会、关心人民生活、关心祖国命运,有强烈责任感的作家,茅盾不能不满怀激情地用手中的笔、用文字语言去讴歌、去赞颂。但是,茅盾当时身处豺狼当道,国民党统治的重庆,作家没有创作自由,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想要讴歌新生的革命力量更是不可能。茅盾就另僻蹊径,不得不采用含蓄隐晦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茅盾在 1945 年出版的他的散文集《时间的纪录》的《后记》中写道:“在此期间应写的实在太多,而被准许写的又少得可怜,无可写不得不写。待要闭目歌颂吧,良心不许;搁笔装死罢,良心不安;于是而能幸见于刊物者,大抵半通不通,似可懂而不可懂--中国的作者多少年来是不得不在夹缝中猜度的。”为了能把在延安见到的在国统区的刊物上发表,只能迂回曲折,在夹缝中求生存,不直接写明,用似懂非懂的语言含蓄地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抗日民主根据地。

“曲笔”——含蓄的语言
茅盾把题目取名为《风景谈》,从题目的字面来看,此文应该写自然风景。凡读过这篇散文的人都清楚,文章的重点不是写风景,而是写影响自然、主宰自然的人。这样,标题变得含蓄而不露主题了。文章开头,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写起,这是一部反映各民族人民团结抗日的影片,由影片引出沙漠,既自然又含蓄。象这样含蓄的语言,在《风景谈》一文中还有很多,如“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两个生命力旺盛的人,是两个清楚明白生活意义的人”,“内生活极其充满的人”还有小号兵的描写等。
作者用含蓄的语言,尽可能地把在延安看到的一切写进文章中,把丰富的内涵较好地呈现给了读者。再如“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如果你也当它是'风景’,那便是真的风景,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些话语中,隐含着作者对延安抗日军民的无限敬仰和热切的赞颂之情。风景谈》表现的不仅是讴歌延安军民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精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茅盾对根据地这种和谐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

毛泽东说,“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这精神,是让人不致沉沦、不致低迷、不致颓丧、不致畏怯、不致惶惑的东西,是把人向“上”提的东西,是将人从动物“超拔”出来的东西,是那“伟大中之最伟大者”。这精神,是理想和信念,是志气和追求,是气魄和决心,最终,是崇高之信仰。

今天,先辈们的梦想多少已化成了现实,而今物质的丰富与活动的自由,是那个年代无可想象的,交通的便利和影像的发达,也使得天下美景尽收眼底亦非难事,但《风景谈》中的那般风景却难得一见了。得欤?失欤?福兮?祸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