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爱》
作者:张敏 日期:
2024-12-27 点击:
次
教材分析 2500多年前,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直到今天,他的“兼爱”思想仍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本课的学习,启迪学生的思想,并对接2020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学习考场优秀作文,提升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墨子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类比和举例说理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教学重点 体悟大爱情怀,学习墨子关爱他人、积极救世的精神。
教学难点 探究本文注重逻辑,质朴深刻的说理之美。
导入:今人评墨子
墨子是中国的良心和灵魂。
——张知寒
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比孔子高明的圣人。
——毛泽东
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余秋雨
任务情境:
近日,为了传承古人智慧,学习“平民圣人”墨子的思想,电视台拟录制最新一期《中国纪录片:墨子“兼爱”》,邀请我们同学参与此次活动。请同学们在研读文章《兼爱》的基础上,为电视台的录制提出更好的建议。
活动一:走近墨子,初识兼爱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用”等观点。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他一生都在为扶危济困的事业而奔忙。他的思想核心是兼爱。墨子死后,其弟子完成了《墨子》一书传世。
主要思想:
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著作,由墨子的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的言论两部分组成。文章由小及大、连类比譬、逐层推理。语言质朴,逻辑严密,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中国古代严格意义上的论说文,就是从《墨子》开始的。
时代背景: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之交、社会大变革时期,这时奴隶制度已经开始崩溃,封建制度正在逐步建立,礼崩乐坏、王权衰败、生灵涂炭,社会的动荡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恼。墨子有极强的忧患意识、入世风骨及救世精神,积极寻找着救世的药方,他站在平民立场上为维护民众与弱小国家的生存,提出了“兼爱”、“非攻”等主张。
活动二:诵读文本,走进兼爱
解题:兼, 本义,一手执两禾,有兼顾、一同、一并之意。
兼爱:即不分亲疏厚薄地互相关爱。这是一种不存在血缘关系、不分尊卑贵贱、平等无差别的爱。兼爱还表现在大国不侵略小国,国与国之间无战事,和平共处。
诵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明确字音。
譬之如( ) 弗能攻( ) 恶施不孝( ) 盗贼亡有( )
(二)诵读指导。
(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
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2)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自读:学生整体把握,疏通文意。
(三)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句,分析文章思路。
活动三:用心品读,理解兼爱
1.研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解释关键字词,翻译。
(2)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于是)能治之。
本段采用了类比论证,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
2.研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解释关键字词,翻译。
(2)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句是什么?“天下之乱”有哪些?产生原因是什么?
明确: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这些就是天下的乱象。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3.研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解释关键字词,翻译。
(2)问题探究: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本段运用了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 则天下治”的观点。
作者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4.研读第四段。
探究: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即统治者要鼓励人与人相亲相爱,天下就会安定和谐。
活动四:深研潜思,探究兼爱
探究一:品读墨子的论证说理结构
首先提出“治天下必知乱之所自起”的观点,就像医生治病要先知道病源;
接着阐述“乱自起”的原因是“不相爱”,并通过十个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然后通过假设,从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
最后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探究二: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探究三:墨子的“兼爱”和孔孟的“仁爱”的内容有何异同?他们不同思想的根源是什么?
活动五:立足时代,心存兼爱
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当今社会有何意义?
“兼爱”思想创造地转化自爱自利为相爱相利。“兼爱”的互利性、互助性、对等性以及爱人若己的方式,使人与人和睦相处、共存共荣、良性互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与政治、文化的多元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能源危机、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社会失序、人们的精神失守、道德失范、价值失衡,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我们学习墨子思想,借鉴其兼爱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些印在国外援助中国上的诗句,字字真情,句句动人,带着温馨与慰藉,祛除了那个阴冷冬季里的阴霾。中国看武汉,世界看中国,全人类共同对抗这场病毒。疫情期间,总共有71个国家向中国提供过物资或现金支持,这其中又有老挝、柬埔寨、缅甸三个东南亚的邻国既提供防控物资支持,又提供其他物资支持。这些是世界对中国的援助。
在这场疫情中中国更是彰显了大国担当,不仅体现在对内的疫情防控,更体现在对其他国家的各项支持。据外交部统计,得知截至2020年4月10日,中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向12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物资援助。中国对世界,世界对中国,全人类兼爱互利。
2020年新年伊始的这场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让全世界的人们紧紧地抱在一起,相互支持,相互救助。病毒肆虐,没有哪个国家是无辜的,这个世界各国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与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在这种情况下,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就有了时代意义。
墨子身体力行,为后人实行“兼爱”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当今时代更需要兼爱思想的指导,因为只有互惠互利,才能实现合作共赢,推动整体的发展与进步!
拓展延伸:
无论何时,无论何人,都希望被爱,所以要学会爱人。墨子在“兼爱”中有这样的句子,“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墨家的政治梦想就是要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从而结束各种乱象。
我们现代社会提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它的整体目标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从本质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墨子思想穿越千年,在今天仍然焕发生机,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面前,它更是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