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淀
作者:张敏 日期:
2024-12-27 点击:
次
教材分析 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妇女群体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学习作品优美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水生嫂等妇女的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体会小说诗化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学习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奋起抗日的爱国热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手法,分析水生嫂等妇女的形象。
任务情境:
今天,我们将前往孙犁纪念馆,探寻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你看,高3.3米的孙犁汉白玉雕像呈坐姿,手捧书卷、静静守望着心爱的荷花。孙犁纪念馆内设有多个展厅。主办方邀请你担任“红色宣讲员”,请你为各大展厅写解说词吧!
展厅任务一:解说《荷花淀》
走进孙犁纪念馆主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以他的传世名作《荷花淀》为背景的一面背景墙。你作为红色宣讲员,该如何向游客讲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的故事?
1.作者简介
2.荷花淀派
3.创作背景
4.解题
“荷花淀”就是现在河北省白洋淀的一部分,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当地人民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铁蹄的蹂躏。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白洋淀军民利用白洋淀的河湖港汊,同侵略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
以“荷花淀”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5.请自读课文,并试着拟写小标题。
开端(1-31)夫妻话别
发展(32-61)探夫遇敌
高潮、结局(62-85)助夫杀敌
6.找出小说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
主线:水生嫂们的活动
副线:地区队伍的行动
作用: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情节更为集中紧凑;丰富小说的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深化主旨。
“红色解说词”示例:
游客朋友们,请随我来,现在大家看到的这面背景墙就是以孙犁先生的传世名作《荷花淀》为背景来设计的。在这个主展厅里,大家可以重温《荷花淀》,感受战争年代的浪漫故事。《荷花淀》创作于1945年,写的是抗日战争最后阶段的冀中人民的斗争生活。小说虽然描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亲人之情、家国之爱上。热情歌颂了水生嫂等青年妇女将夫妻情爱融入民族大义的高尚品质,深刻地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游客朋友们,现在请大家跟着我继续往里参观。
展厅任务二:解说“人物美”
在孙犁纪念馆的展厅二,你会看到这样一组照片。照片中的白洋淀妇女们放下了菜篮子,扛起了枪杆子。作为红色宣讲员,你该如何向游客讲解?请你根据提供的图片以及你在《荷花淀》文本中所学的知识,写一段解说词。
1.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夫妻话别”的对话(一男、一女和一个旁白,读第5节—23节)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们对话的语气和感情处理得是否合理,同时思考这一段对话反映了水生嫂怎样丰富的内心和她具备哪些优秀的品质?
①“今天怎么回来得这么晚?”——表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忧虑和关切之情。
②“他们几个呢?”——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
③“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
(体贴温柔、机敏细心)
④“你总是很积极的。”——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
⑤“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参军去打鬼子,她没有理由也不会阻拦,这是女人的态度。但她毕竟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自然会联想起,丈夫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担子该有多重啊!
⑥“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经过水生的一番劝说,水生嫂感到自己的丈夫确实是个好丈夫,他不仅为革命事事走在头里,而且能体谅家里的难处,所以,水生嫂摆正家庭和民族的关系,统一对丈夫和祖国的爱,决心挑起生产和生活的重担,支持丈夫参军。
(识大局、明大义、稳重坚强)
⑦“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水生嫂为了让丈夫放心,自觉承担任务。
⑧“嗯。”——水生鼓励妻子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进步,劝诫妻子不要当俘虏,要与敌人拼命。两个“嗯”字,表现了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又有新一代劳动妇女勇敢战斗的精神。
(吃苦耐劳,敢于承担、对丈夫的痴情,对祖国的热爱)
师: “夫妻话别”这段对话,刻画了水生嫂这样一个勤劳纯朴,挚爱丈夫,热爱祖国,识大体,明大义的农村妇女形象,为后来写水生嫂等机智勇敢地与敌人斗争,发展成为抗日游击战士作了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请分角色朗读,细品四个青年妇女商量探夫的对话,分析她们的性格特点。
商量探夫:比较妇女群像的异同
抓住“探夫归途中”部分,分析荷花淀妇女群体形象。
抓住77-84歼敌归途中妇女们的对话来分析,重点关注以下语句。
“红色解说词”示例: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二展厅。现在你们看到的这一组照片,反映的就是当时白洋淀地区妇女们的抗战生活。她们就是《荷花淀》中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妇女群像的原型。她们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在国难当头时,她们对丈夫从军抗战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于是也积极投身抗战行列。毛主席就说过:“中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所以,对于这群既能拿起菜篮子,又能扛起枪杆子、和男子一样保家卫国的荷花淀妇女,我们怀有的只能是深深的敬意。请游客朋友们随我继续往前参观。
展厅任务三:解说“情感美”
在孙犁纪念馆的展厅三,你会看到一组感人的照片。照片中的夫妻情、亲人情、家国情正是《荷花淀》中的情感再现。作为红色宣讲员,你该如何向游客讲解?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以下段落中的细节内容,写下你的点评文字。
1.夫妻情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以下段落中的细节内容,体会夫妻间的深情,写下你的点评文字。
2.亲人情
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以下段落中的细节内容,体会父子间的深情,写下你的点评文字。
3.家国情
忠贞的爱情,浓郁的亲情,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请找出文本中相应的细节内容。
“红色解说词”示例: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进入了第三展厅。现在你们看到的是一组感人的照片。在战火硝烟中,不管是忠贞的爱情,还是浓郁的亲情,最终都统一在高尚的爱国情中。纯美的人性、崇高的品格,像白洋淀盛开的荷花一样美丽灿烂。请游客朋友们随我继续往前参观。
展厅任务四:解说“乡土美”
在孙犁纪念馆的展厅四,你会感慨“乡土美”。照片中的荷花淀风光如诗一般美好。作为红色宣讲员,你该如何向游客讲解?请细细品味以下段落中的语言,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写下你的点评文字。
“红色解说词”示例: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进入了第四展厅。我们从似画的美景中,感受到流淌的诗意。《荷花淀》这篇文章纯美如诗,清新如画,将水乡儿女的民族大义与夫妻间的浓情蜜意融进了凝练精妙的细节描述之中,实为一曲洋溢着活力,饱蘸着至爱的英雄之歌。游人漫步荷花淀,看那荷花含苞、亭台楼榭,看那迎面的荷花被风微微吹拂,这一片景象,怎不令人心情舒畅。身临这如同人间仙境般的荷花图,让人感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深入探究:战争是残酷的,孙犁却将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荷花淀》写得这么恬静优美,似乎极不合理。那么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呢?
虽然反映的是残酷的战争年代,但是他不是通过渲染战争的残酷来表现人物的革命英雄主义去歌颂爱国主义精神,而是通过展现人物对家乡的爱、对生活的爱,来刻画人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歌颂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在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残墙断垣,看不到硝烟烈火,看不到血污泪痕,看到的是明月,清风,荷香,银白的湖水,碧绿的稻秧,粉色的荷箭……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美丽。
诗体小说:①情节不离奇、不曲折——淡化
②人物无姓名、肖像模糊——虚化
③写作视角独特,语言清新淡雅,意境纯美,富有诗情画意——诗化
课堂总结:小说以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抗日生活为背景,描述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青年妇女逐步由普通劳动者成长为机智勇敢的抗日游击战士的过程,塑造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农村青年妇女群体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精神。
对接高考,考点归纳
★小说中的诗化(散文化)特点
思考角度:
形象塑造上(小说的要素之一就是塑造典型而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上(小说往往追求情节的跌宕起伏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主题表现上(小说注重反映社会现象、凸显人性、表现社会的美丑等)
环境氛围营造上(小说以情节取胜,而散文……)
语言特色上(浓郁的地方特色、语言典雅、符合人物特征、口语化等)
【答题思路】:
①虚化人物。淡化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塑造,对人物着墨不多,不立体、不典型。
②淡化情节,散化结构,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故事性不强,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跌宕起伏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
③注重环境描写,注重营造散文化的意境氛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与传统小说相比,散文化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 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
④在主旨表现上,更突出情调。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不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而注重突出对……的情感态度、生命态度、价值判断等。
⑤语言散文化。或语言质朴、口语化,或整散结合、诗化等。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答题角度:
①环境本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暗示社会环境;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人物(烘托心情,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暗示命运)
③情节(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作悬念,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④主题(点明、暗示主题,丰富、深化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