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包身工

作者:张敏  日期: 2024-12-27  点击:
任务情境:
拨开迷雾,方能见太阳。掀翻黑暗,方能见光明。
学校开展“我是红色宣讲员”主题活动,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包身工》,围绕“苦难”二字展开演讲,讲述当时的黑暗现实,并引领听众们从当时的“苦难”中窥见革命的意义。

活动一:概“苦难”全貌,震惊认知
1.作者简介:夏衍(1900-1995),浙江杭州人,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轩,笔名沈端先。1920年留学日本。1927年回国后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参加组织艺术剧社,筹建左联、左翼剧联,主编过《艺术》《沙仑》等刊物,为左翼文艺运动主要领导者之一。1932年任明星电影公司编剧顾问,后任左翼电影小组组长。1934年起创作话剧,有剧本《赛金花》《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和报告文学《包身工》。
“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2.写作背景:《包身工》这篇报告文学反映的是“一 · 二八”前后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更大量的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3.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在我国是三十年代新兴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以散文手法报导真人真事,它的特点是新闻性与文学性的有机结合。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因为它是“报告”,就要求所反映的是真人真事;又因为它是“文学”,就要求反映出来的真人真事是有典型性的,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
其特点: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
4.筛选信息,制作“包身工信息档案卡片”


列举文中对于包身工的不同的称谓,并思考这些称谓背后的意义。
生物、懒虫、猪猡——失去了作为人的最起码的尊严与羞耻感
试验工、养成工——与正式工相区别,工价低廉。
廉价机器、罐装了的劳动力—— 赚钱的工具,没有反抗意识
奴隶、泥土—— 极端剥削制度下人的处境
墨鸭一一被别人饲养,替别人创造财富
师:这是一个可怕的、触目惊心的现实!在资本家和带工老板的共同压迫下,包身工早已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最基本的尊严和权利。

任务二:“苦难”中的群像与个体
作者在描写包身工的生活时成功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试简要分析。
人物的群体描写:起床、喝粥、上工



师小结:作者虽然只写的是一个芦柴棒、小福子,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小福子。她们遭遇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包身工经常受到的虐待和污辱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也是每一个包身工最终都不可逃脱的厄运。通过她们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的命运。

任务三:察其数字,感受“苦难”的真实
任务说明:让我们来抓住报告文学中的“数字”这一环节来再现真实。请大家细读文本,完成表格概括。

学生从文本找找出相关数字:
上午四点过一刻(第1自然段—第7自然段)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猡’。”
“被一条水门汀的弄堂马路划成狭长的两块。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每边八排,每排五户,一共八十户一楼一底的房屋,每间工房的楼上楼下,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师:作者用看似平静的叙述描绘了包身女工起床的生活场景,运用的数字真实详细再现了包身女工们囚笼般的居住环境,反映了包身女工悲惨的一天生活开端。这些描写形象而真实地反映了女包身工每天都处在这种条件恶劣、令人不堪忍受、精神紧张的生活状态下,过着一种超出常人想象的非人般生活。

四点半之后(第12自然段—第14自然段)
“几十只碗,一把竹筷,……只有两条板凳,——其实,即使有更多的板凳,这屋子里面也没有同时容纳三十个人吃粥的地方。”
师:通过一系列数字,具体揭露了日本纱厂对中国工人残酷压榨的事实,反映了当时资本家毫无人性的罪恶本质。他们赚取了中国工人的血汗钱,却把她们当成了“罐装”的劳动力,作者对此深恶痛绝。

五点钟(第23自然段—第33自然段)
“三个三”——三种威胁(音响、尘埃和湿气),三种罚规(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三种惩罚方式(饿饭、吊起和关黑房间)
师: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充分反映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她们过着猪狗不如的非人生活。每天上工的时间长达十二个小时,却吃着勉强维持生命活动的两粥一饭。人数与饮食条件数字之间的差距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带工”们为了获取最大利益,对于包身工无情的压榨的可恶行径。
小结:数字是冰冷理性的,是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于包身工残酷剥削的最好见证。这些量化的真实材料通过数字更加清晰地呈现,详细具体的数字与白描手法,将原本难以为大众所直观体会的包身工悲惨生活用一天中三个固定的场景刻画出来。

任务四: 探究“苦难”的根源
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整理与包身工相关的背景资料。
1.“包身工”这些人是从哪里来的?是怎么来的?(8—11段)
一句话概括:带工到家乡或灾区,诱拐快要饿死的孩子。
2.包身工这种制度是怎么产生的?(8~11段)
历史原因: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农村破产,加上灾荒,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孩子到上海当包身工。
直接原因:带工老板用欺骗的方式让那些无路可走的女孩签订“包身契”,从而沦为包身工。
3.这些东洋厂为什么会雇佣包身工?(15—22段)
历史原因: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的雇用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
根本原因:三个原因——没有人身自由(身体属于带工老板,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易于管理(罐装的劳动力,与外界隔绝,不受外界工潮的影响)、价廉(工资不及同类男工的三分之一)。
4.形成包身工制度的根源是什么?
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勾结起来压榨剥削的背后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反动统治。

任务五:品“苦难”细节,震动灵魂
《包身工》饱含作者夏衍的情感,赏析下面句子,理解句子含义并体会其中的情感。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12段)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35段)
3.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48段)
4.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49段)
5.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50段)

主题总结:本文通过对包身工一天生活遭遇的描写,概括了包身工的全部悲惨生活,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控诉了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压榨、虐待中国工人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不幸生活的深切同情与关注,并指出了黑暗必将过去,光明必将来临的历史趋势。
延伸拓展:有人说,《包身工》是一篇时文。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文章?请同学们结合所学,谈谈本文的当代意义。
1.我们必须记往:为了赶走帝国主义,推翻那个人吃人的社会制度,我们的先人曾付出了无数生命、血汗和眼泪。
2.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祖国献出自己的力量,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3.我们要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对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给予基本的尊重,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课堂结语:“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纵使寂静如死亡的制度下,也依然有光明的种子在悄悄萌芽。而现在,我们正感受着这颗种子的光芒。
人一出生就口含一枚金币,一面写着平等,一面写着自由,这枚金币叫人权。——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