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秦腔》教学设计

作者:张盛  日期: 2024-12-11  点击:

秦腔》教学设计

 

《秦腔》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一种带有野性的朴素笔触,不但绘形绘色地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特点,更是通过描绘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热情蓬勃的生命力,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透视了他们身上的民族气质和生存状态,营造出了一个特别的具有浓郁风情的艺术世界,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欣赏时要关注作品丰富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将秦腔所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表现出来,并且与秦腔艺术的韵味融为一体的。

 

1.结合散文文体特征,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理解三者之间的血肉联系。

2.分析文本内容,品味文章的重点句子,初步把握文中的描写手法。

3.了解秦腔文化的特点,提出关于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见解。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秦腔。

2.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文本内容,品味重点句子,把握情感。

3.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文章通过场面细节描写和本土化的语言来描写文化现象、表现地域文化的写作方法。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秦腔”所蕴含的深沉的文化底蕴,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

 

情境导入

陕西有句老话言: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在贾平凹笔下,秦腔如烈酒,五味杂陈,不可一饮而尽。秦腔慷慨激昂,苍劲雄壮,气势磅礴,不仅唱出了秦人的魂,更唱出了大西北黄土地的千年风情神韵。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感受西北传统戏剧的美丽!

u 环节一:知人论世

1.作者作品

贾平,生于1952年,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品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作品被翻译为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等30多个语种出版,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

贾平凹作品的陕西特色十分浓郁,他主要以家乡陕西商洛为中心,书写秦地的人事风物,格调独树一帜,是新时期小说、诗歌、散文三马并进的著名作家。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戏剧形式,曾在贾平凹的笔下多次出现。以此命名的作品,有创作于1983年的散文《秦腔》本篇课文)和初版于2005年、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入选新中国70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贾平凹为文讲,用真挚的情感去拥抱生活,以独立的思考去建立与时代的联系。他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写实手法,在似乎漫不经心地描绘人们的生活与风情中,萦绕着令人深思的哲理,给读者以人生启迪。 无论在思想意蕴、文化趣味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倾向吸取中国文学传统因素,崇尚简单古朴的风趣和静虚境界的营造。

2.解题

标题“秦腔”直接点明所写的对象,简洁凝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京,豫,晋,越,黄梅,二簧,四川高腔,几十种品类。或问:历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经者,是非最汹汹者?曰:秦腔也。

——贾平凹

秦腔Qinqiang Opera),别称“梆子腔”,中国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是我国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

因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又因早期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秦腔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唱腔惯用宽音大嗓,直起直落,高亢激越,“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八尺汉子眼泪流,岀嫁的姑娘也回头。”

2006年5月20日,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写作背景

    贾平凹是地地道道的陕西农村出身的人。即使身处城市多年,他依然不改乡音,不忘乡情。黄土高原的野山野地、一草一木、乡亲父老,连同那高亢的秦腔、自足自乐的生活方式,一起构成了贾平凹全部创作的“根”,也构成了他散文创作中鲜明的民俗性和地域文化意识。《秦腔》就属于这类题材。

 

u 环节二: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

诵读课文,积累字词。

1.给下列字词注音

jīnɡ)阳     ( kànɡ)      ( )荡          ( yùn)平

ɡěnɡ    rǒnɡ)长    wēi)熟        ( cuán)拥

ruò)大     jiē       嘁喳喳(qī chā chà

任务活动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1.贾平凹以秦腔为描写对象,笔触广阔深远。根据你对每段内容的理解和对全文的把握,梳理文章结构(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3):通过比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点,指出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4-8段):秦腔演出(排演、演出)情景,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第三部分(9-10段):强调秦腔地位神圣,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u 环节三:研读文本

任务活动一

“秦腔”特点

速读第一部分1-3:概括秦腔特点

探讨1:分析秦人为何对秦腔如此喜爱,找出其中原因。(圈点勾画,用原文回答)

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任何一个乡下男女,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第1段)

农民是世上最劳苦的人。……秦腔是他们大苦中的大乐(第2段)

秦腔与他们,要和‘西凤’白酒,……牛肉泡馍一样成为生命的五大要素(第2段)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痛苦了……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第2段)

还可补充: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第10段开头)

总结:秦腔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所以,秦人对秦腔的热爱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我们可以用“痴迷”来加以概括。

 

探讨2概括出秦地、秦人、秦腔各自的特点,并思考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

    方法指引:①概括特点时要从作者的描绘、介绍中提炼出能体现事物属性的形容词。

②分析三者的关系时要从土地养育人、人创造秦腔、秦腔表现人的情感等角度展开。

秦地——辽阔厚重,广漠旷远,历史悠久

秦人——民性敦厚直率粗犷,大苦大乐  

秦腔——激越雄壮,揪心裂肠,大吼大叫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辽阔厚重、广漠旷远、历史悠久的秦川大地,养育了秦人,给了他们旺盛的生命力,也给了他们敦厚朴实、直率粗犷的性情和勤劳质朴、敢爱敢恨的品格。

一方水土一方人形成一种文化。 秦地的辽阔厚重与秦人的直率豪放、秦腔的激越奔放形成一种高度的内在统一。正是这样的秦地与秦人创造出了高亢激越、雄浑大气的秦腔。

秦腔只能诞生在秦地,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载秦人的喜怒哀乐,表达他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探讨3第三段使用了什么描写方式?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突出秦地的历史悠久,渲染了苍凉悠远的意境,衬托秦腔的雄壮厚重。

 

任务活动二

“秦腔”技法

    精读第二部分4-8段),明确秦腔技法。

探讨1:秦人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秦腔也承载了秦人的喜怒哀乐。文章是通过哪些场面来表现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与热爱的?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结合课文回答)

场面

内容

手法

戏班排演

男女老幼,乐此不疲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  

    点面结合;正侧描写;

    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白描、工笔;等等

演出前奏

观众期待,热闹非凡

演出精彩

技艺精湛,观众陶醉

观众痴迷

兴致如一,各得其乐

演出悲喜

几家欢喜几家愁

点面结合:“点”是详细描写,可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是对事物的概括性描写,体现广度。

 

任务活动

“秦腔”语言

探讨1: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勾画出来进行赏析,并从中选择一句进行分享。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快板”,①!痛苦了,唱“慢板”,②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享受,③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皱纹。 (第2段)

①②处运用了夸张,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出来的高兴、狂喜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处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极为形象地表现了秦腔慢板对秦人心灵的抚慰作用,增添了语言的情趣。

 

那种难以想象的狂喜,激动,雄壮,与那些献身于诗歌的文人,与那些有吃有穿却总感空虚的都市人相比,常说的什么伟大的永恒的爱情是多么渺小、有限和虚弱啊!  (第2段)

通过与文人、都市人渺小、有限和虚弱的情感的对比,突出秦腔的厚重、真实和雄壮有力。

 

探讨2:根据本节课所学,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分条陈述并作简要分析)

1.大量运用侧面描写

写排戏、演戏前的氛围,尤其是戏开演前人们火爆的言辞、激动的情绪和各种行为,有力地衬托出秦人对秦腔的痴迷,生动地传达出秦川人特有的粗犷豪放的性格,让人有身临其境的真切亲昵之感。

2.点面结合,以点为主

面:对秦腔的历史、影响、意义的总括。

点:喝倒彩的观众、慧娘的出场、老一辈的秦腔迷、从树上掉下来的小观众、相亲等等,具体生动地描绘秦腔与秦人的关系,有声有色地展现了秦川的风俗民情。

3.语言生动鲜活,风味独特

方言土语的穿插,民间传闻的补充,使文章庄谐并重,活泼风趣,营造出具有浓郁秦川风情的艺术世界。

 

  环节探究主题

任务活动一

秦腔地位

探讨1:阅读第9段,秦腔对秦人来说,地位是神圣不可动摇的,表现在哪三个方面?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最高级的招待、最崇敬名角、迎生送葬

    侧面描写。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探讨2:文章最后一句“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有何作用? 

    再次点明秦腔高亢激昂的特点,强调它的生成与风土人情密不可分,呼应了开头,强化了主题。 

 

任务活动

秦腔主题

探讨1:文中第一自然段“他们教育自己的子女......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秦人为什么传授秦腔去教育子女?

①秦腔里面有历史、善恶、是非,秦人传承秦腔,是要传承其中的是非善恶观,让他们的子女继续做心怀善意、嫉恶如仇、是非分明的人。

②既有艺术的欣赏,又有浓郁人情的寄托,还有生老病死层面上的“迎来送往”……“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台”。(第9段)

《秦腔》既是价值观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

 

探讨2:作者贾平凹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对秦腔又有怎样的认识和感情?这篇文章,又传达出了他哪些感悟?请结合文本进行探讨。

    作者将从高高的土屋窗口飘出的雄壮的秦腔叫板置于“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的背景之下,使得秦腔充满了苍凉而厚重的历史感,作者由此感叹:“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因为在作者看来,“秦腔”不仅仅是秦地的剧种,更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持久不衰的生命力的象征。此外,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联想到它悠久而雄壮的王朝历史,耳闻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作者通过绘形绘色描写秦地的风土人情,传递了作者对秦文化的领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小结:

    作者以一种个性鲜明的笔触,绘形绘色地写出了秦腔的生成、特点,通过对秦川人喜爱、痴迷秦腔的程度,以秦腔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营造出了一个特别的具有浓郁风情的艺术世界,表达了作者对家乡这种传统文化的喜爱,传达了作者对秦川文化的领悟,并在对文化的把握中透视民众的生存状态与生存哲学。

 

  环节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教材编者为何将冯至的《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和贾平凹的《秦腔》设置在一课中?说说你的理由。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秦腔》

个人和自然风物的心灵对话,感悟生命的精神意义和体验。

秦人看秦腔热闹非凡的农村文化生活,感受秦腔于秦人的非凡意义。

阳春白雪;让人冷静而沉思。

下里巴人;让人感到生活的勃勃生机。

 

课后作业

请就中国传统戏曲的现状以及前景,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400字)。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方言逐渐消失,还有来自流行文化的冲击,地方戏的生存条件愈来愈差,消亡的速度正在加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开始离我们越来越远。

据统计,中国目前大约有300多个剧种,许多剧种日益衰落,不少传统剧目已经丢失,一些表演手法也开始失传。曾经是大众文化的传统戏剧开始边缘化,变成“小众文化”,秦腔也在其中。

 

 

收获

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