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素材——李子柒回归成公众焦点
作者:林姣 日期:
2024-12-10 点击:
次
高二语文阅读素材——李子柒回归成公众焦点
【热点背景】
停更1000余天,李子柒宣布归来。11月12日下午4点30分,李子柒携《雕漆隐花雕出紫气东来》视频回归,社交媒体瞬间被点燃,这位凭田园生活短视频走红的博主、再度成为公众焦点。
2016年,她凭制作兰州牛肉面视频在网络崭露头角,而后创作众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佳作,荣膺“YouTube中文频道”订阅量记录保持者,入选“2019十大女性人物”。她以制作精美的视频为载体,将中国乡村田园般的生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传向海内外。但2021年与公司就知识产权和收益分配起纠纷,陷入停更。直至今年11月12日,才发布停更后的首条视频。三年后、她带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非遗文化的热爱,创作出新的作品,回归大众视野。
【适用主题】内容坚守、内容创作、自媒体
回归即顶流,时代变了,李子柒没变
在其停更三年间,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众多聚焦传统文化与田园生活的博主涌市场渐趋饱和。网友调侃“一个李子柒倒下了,干于万万个李子柒站起来了现,也对她能否保有优势持观望态度。如今她回归,于自身是重立招牌,于行业则是一记警钟。在信息繁杂、娱乐至上的当下,内容同质化严重,真正能打动观众、引发共鸣的内容才是长久吸睛的关键。
而李子柒能在三年停更后依然脱颖而出,核心是她在内容创作的深度与质感上坚守的“长期主义”。
从制作层面看,在这个短视频大量涌现且更新选代速度极快的时代,很多创作者为了追求一时的流量和热度,往往选择走捷径,粗制滥造、急于求成,使得同质化的短视频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然而,李子柒却始终秉持着难能可贵的“长期主义”精神、其新发布的两条视频、分别展示了大漆工艺和梦想中的森林衣帽间。视频画面、构图、色彩、音乐都一如既往经过了精心打磨,与多数粗制滥造的同质化短视频形成鲜明对比。她因高品质内容吸引观众,才能在上线后迅速引发关注和喜爱。
而在内容深度上,她始终坚守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美好情感的传递。即使时隔三年,观众仍能从其视频中感受到她长期沉淀的真挚情感。新作延续了她特有的"柒式”治愈风格,视频中,她为奶奶亲手制作的漆器衣柜,绘有金色麒麟图案寓意“紫气东来”、吉祥长寿,这恰恰击中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点。在她的作品里,古老的农耕文化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文字记载,也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品,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生活场景和具体的劳作过程,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子柒的回归既有力传承了传统文化,又促使人们反思现代生活方式。她的田园故事,承载的不仅是视频内容,更是人们对简单充实生活的向往,激励着我们珍视身边点滴。凭借独有的深度与质感,李子柒定将续写传奇,也为短视频行业指明方向:在当下,唯有深度、质感与共鸣兼具的内容,方能长久抓住观众目光。
“田园牧歌”最动人的地方
在赛博空间打造田园牧歌,是这几年网络热门赛道。而贯穿于衣食住行各方面的非遗元素,毫无疑问是这种中式生活美学的点睛之笔。
在2021“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中,这样评价李子柒:乡野山润,她在春绿秋黄里用一餐一饭的影像讲述四季流转的中国故事。酿作绣工,她在传承实践中让生活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感受非遗技艺的中华智慧。当非遗技艺与李子柒相遇,可以说是一种相互成就,他们以各自的“慢节奏”,成就了一部部现象级的“大爆款”。
在诗意的“田园牧歌”背后,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是根本。诗意的中国乡村里,有人与人之间温良恭俭让的道德传统,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文脉传承……这也许只是李子柒的短视频中那些不经意却动人的转场。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辛勤与智慧的结晶,成就了视频之外的文化“天赋”。无论是灵动明艳的蜀绣,抑或典雅秀丽的活字印刷术,无论是百味之王的古法制盐,抑或刺激味觉的古法酿造酱油……我们看到了非遗技艺与滋养它们的土地之间,那种水乳交融的意味。而这种风光、技艺、劳作与人之间和谐的美感,或许才是“田园牧歌”最动人的地方。
热忱与耐心“复刻”,让互联网一代对传统的感知更直观、更全面也更具体。比如,我们或许见惯了蚕丝被,但当李子柒从养蚕开始展示蚕丝被的制作过程时,当中所涉及的养蚕、煮茧、剥茧、拉网、叠网、捶打等流程,刷新网友的认知。用身边随手可得的原料、经过一道道工序的加工与改造,制成一件件兼具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物品……李子柒把非遗幕后开放给网友“参观”令人感叹和佩服古人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大胆联想。
在复出前的这段日子里,李子柒步履不停。今年3月,浙江温州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王法万在采访中说,李子柒经常与他进行交流:而今年7月,一张李子柒站在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门口的照片,更是将网友对李子柒新作的期待感拉满。11月12日新发布的视频,她将镜头对准漆器打磨、上色的每一个环节,展现非遗背后蕴藏的匠心。
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从四川出发,中国向世界打开一扇美丽的窗,让人看见烟火生活、乡村秀色,是对外文化传播中值得研究的样本。
这里有古老、诗意、美好的中国。在向世界展示东方生活时,也许不需要重复许多人倾向的猎奇路线。不妨以雅为线索,还原流觞曲水的雅。在这种宁静与诗意中,或许人们想到的是李白的中国、杜甫的中国,
历史文化的风雅中,沉淀着生活智慧的美。中国非遗与全球网友之间,或许存在着生活方式、文化背景等诸多层面的隔阂,但通过镜头语言打通这些障碍,就可以提炼出一种跨越山海共通的美觉体验。
流量之上,中国青年蓬勃向上。着急“变现”的时代,却有这样的网络清流,沉下心、俯下身,学拉艺、长本领。这种“非不能也,是不为也”的态度,展现出中国青年的新面貌新力量。
我们为什么喜欢李子柒?或许《人民日报》的一句评论说出了答案:“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活出中国人的精彩和自信,是李子柒带给我们的生活启示。”
【适用主题一】文化传播、中国形象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李子柒的视频对外国观众来说,展现出了浓浓的“中国味”“中国风”,展现了勤劳、朴实、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中国人的传统品质,展现了一个美好亲和的中国形象。随着中国经济愈加发展,世界各地民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愈加高涨。以生动的形式呈现优秀的文化,以真实的情感打通各国民众共通的心灵,是最好的对外文化传播。向世界有效地呈现中国文化之美,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
【适用主题二】文化创新、文化传承
李子柒用她的视频,让很多只存留在中国人记忆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动呈现在人们面前。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继承,李子柒做的正是这样的事。李子柒的视频,没有过多高深讲解,只是通过中国式衣食住行,体现生活之美好和中国传统文化之精致。正因如此,她的作品能跨越地域、超越语言、引发外国观众广泛共鸣。外国网友评论说:“这简直像是在看国家地理+迪士尼+厨神当道。”“她正在教我们认识我们所不了解的中国。”有外国网友看了她的视频后表示,很想去中国看看。
【适用主题三】讲好中国故事、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国故事的底色,央视曾称赞李子柒:没有个字夸中国好,但她讲好了中国文化,讲好了中国故事。她只是默默地在那里干着农活,偶尔地跟奶奶说几句四川方言,但全世界各地的人,却开始了解“有趣好看的中国传统文化,并纷纷夸赞中国人的勤奋、聪慧,进而开始喜欢中国人,喜欢这个国家。不得不说李子柒是个奇迹,一颗平常心做出了国际文化传播的奇逝。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三个要素:真实自然的状态、传统文化的融入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而李子柒的视频正是把这三点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她的视频之所以能打动人,也是因为她用心呈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无论是桃花酒、琵琶酥等美食,还是文房四宝、刺绣等工艺都按照古法流程,一步步精心制作。因为要亲自学习掌握一些工艺过程一段几分钟的视频常常要拍数月甚至一年。也正因如此,李子柒受邀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大使。
【适用主题四】文化自信
李子柒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极高的关注度,让无数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能够跨越国界、文化差异,打动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人。
当我们看到李子柒的视频在海外广受欢迎时,我们更应该坚定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自信,相信我们所拥有的文化瑰宝能够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熠熠生辉,成为展示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
【适用主题五】工匠精神、精益求精
在这个短视频大量涌现且更新迭代速度极快的时代,很多创作者为了追求一时的流量和热度,往往选择走捷径,粗制滥造、急于求成,使得同质化的短视频充斥着整个网络空间。然而,李子柒却始终秉持着难能可贵的“长期主义”精神,在李子柒展示的每一项传统手工艺制作过程中,都能深刻感受到她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制作毛笔时,她会反复挑选合适的毛料,哪怕只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绣蜀绣时,每一针的间距、每一种颜色的搭配都经过精心考量。这种专注、执着、追求完美的精神,正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适用主题六】刻苦钻研、学习与精进
耐得住寂寞,也经得起爆红,从籍籍无名到一夜成名,李子柒走过了一段漫长的道路。为了几十秒的雪景视频,在零下15度的天气里,李子柒一个人带着所有的拍摄设备在雪地里来来回回8个多小时,下山后,就发了高烧。为了拍刺绣,她专门去找了非遗传人孟德芝老师学习:为了拍《文房四宝》,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请教老工匠;为了拍木活字印刷术,花了半年时间请老师傅教。
长年累月干苦活,她的手早已布满老茧。时代的大潮会遗忘和淘汰很多的人和事,唯有学习与精进才能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