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高二语文孔孟老庄素材

作者:林姣  日期: 2024-12-10  点击:
高二语文孔孟老庄素材
(一)【孔子经典素材多维解读】
1.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有三年寄居在司城贞子家。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舍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困,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在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素材运用】(1)坚持;(2)志气;(3)面对挫折;(4)道德的表率
2.选择
古人柳下惠曾被迫宿于城下,晚上刮风下雪,气温骤降,同宿城门下的一女子冻得快不行了,柳下惠将其抱在怀中,靠体温为之取暖,一直到次日天亮,没有非礼之举,留下了坐怀不乱的美誉。
无独有偶。鲁人有独处室者,邻居是一个寡妇,也独处一室。半夜,暴风雨至,寡妇室坏,想进鲁人室躲避,鲁人闭户不纳。寡妇在窗下哀求道:“你怎么不懂得仁爱,不让我进去?”鲁人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一室。你现在年轻,我也年轻,所以不敢让你进来。”妇人说:“你怎么不学学柳下惠?”鲁人说:“柳下惠能做到,我是万万做不到的,我现在是用我的做不到,学柳下惠的能做到。”孔子说:“善哉!要学习柳下惠者,没有像鲁人这样会学的,希望向善的方面发展,却不因袭别人的行为,算得上智了。”
在孔子看来,柳下惠的选择是对的,鲁人的选择也是对的。
3.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见有一位妇女在坟茔旁痛哭哀号,于是询问。妇女回答说:“我的公爹被老虎吃了!”孔子让子路问道:“为什么不离开这个地方呢?”妇人回答道:“因为这里没有苛捐杂税的暴政。”孔子对随从的弟子们说:“苛政对人的危害,有甚于猛虎啊!”
【素材运用】(1)关爱百姓;(2)人间温情;(3)感动;(4)仁爱
4.义利之辩
鲁国有规定,凡是到国外旅行,看到有鲁国人在外国被卖为奴隶的,可以花钱把他赎出来,回到鲁国后,到国库去报账,国库照付。孔子有一个学生,在国外看到有鲁国人被卖为奴隶了,就把他赎出来。赎出来以后,他没到国库去报账,别人都说这个人品格高尚。孔子知道后,大骂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错了。别人奇怪了,做好事嘛,又赎了人,又不去报账,这不是好事吗?不是品格高尚吗?孔子说看问题不能这样看,他这个做法,实际上妨碍了更多的奴隶被赎出来。这个人回来后没有去报账,将来别人看见做奴隶的鲁国人,本想赎他出来,又想,我赎了以后,如果去报账,别人就要议论:以前某某人不报账,你去报账,你的品格不如他。这样,这个人就可能装作没看见,不去赎人了。
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因为救了人之后,人家给钱,是可以收的,于是再有人落水,就有人愿意去救。
【素材运用】(1)实事求是;(2)影响:(3)远见;(4)透过现象看本质
5.孔子学琴
孔子在学习方面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子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长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于是,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素材运用】(1)虚心学习;(2)精益求精;(3)艺无止境
(三)考场作文中的“百变”运用
主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
[运用示例]:“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孔子既将沉稳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要求以灵动如水的“智”作为处事的基本手段。山,确定了人生的强度和高度;水,流出了人世的变幻和精彩。人生必须有坚定的原则立场,所以应当沉稳如山;人生必须灵活应对世事,所以应当灵动如水。
仁者决不是冥顽不灵、不知变通的人;智者也绝不是八面玲珑、圆滑世故的墙上芦苇。仁者必须有水的灵动,不惧“变化”,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智者必须有山的沉稳,有所坚持,相信人生有执著的目标。“变化” 如同流水,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而理想的发展,应如沉稳的山,立足根基,坚定不移。
主题:为与不为
[运用示例]:孔子,这个心存君国的救世者,他直面现实,反对逃避责任,力求有所作为。但另一面,他却极力赞叹伯夷、叔齐和吴太伯等人的让位、逃隐,推崇他们的人格。他讲过“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的处世方法,提出过“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的观感。
孔子本是有为之士,何以又有无为之想?这说明他内心存在矛盾,而恰恰是这种矛盾,更证明了孔子热心救世的伟大。他周游列国,遭到晨门者的讥刺,碰到长沮、桀溺的批评,领会楚狂接舆的讽劝,他都是会心地叹息。人生贵在有为;不可为而为,正是孔子胸襟恢弘的体现啊!
主题:物质利益与精神愉悦
[运用示例]:你可以但不能只靠面包生活。面包能让人活命,我们不能不承认物质对于生存的意义。所以,即使是一再宣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孔子,也是个“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美食家。
但是,真正的生活并不只是解决物质问题,还需要落实精神需要。只有物质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它只是生存。哲人爱默生说:“人借以安身立命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孔子在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篇,体现了他超凡脱俗的心灵志趣。
要求天下人都能拥有孔子式的耳朵和苏东坡的境界,也许不现实。但人在除了“饮食男女”地“活着”外,还应有精神方面的需求,也同样无可置疑。

二、孟子
(一)人物事略
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何谓大勇
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 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
(二)8句孟子的经典名言
1.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
适用于“区别”、“劳心与劳力”等主题。比如,写“劳心与劳力”时,可以像这样用:在儒家先哲看来,读书人是劳心者,耕种者是劳力者。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所以,君子应该做劳心者,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
适用于“追求”、“活法”、“态度”等主题。比如,写“追求”时,可以像这样用:古代的士大夫,面对不同的人生遭遇,会有不同的追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他们既恪守着孔孟之道,也遵照着老庄之学,为天地立心,也为生民立命,更为自己营造了收放自如的进退空间。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适用于“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等主题,如:“孟子曾言:‘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只有合适取舍,才能把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更好的事情里。春天的花朵芳香四溢,但只有少量的花,能变成秋天的累累硕果。人生也是这样,要学会取舍,懂得放弃,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4.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能成就大事的人物,总会有善良、纯朴、率直、热爱生命的人格品质。适用于“品质”、“赤子之心”等主题,如:“孟子曾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用善良、朴实对抗世间的不平与不公的人,用率真与热血浇灌人生的人,才能在这个世界焕发独特而美丽的光彩。”
5.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言下之意是提醒人们用行动证明事实。适用于“实践”、“行动”等主题,如“实践”的主题,可以这样写:“富勒曾言:‘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只有实践才能打开知识的宝库,千虚不搏一实,用心实践才能度量真理的长度。”
6.如欲平治乱世,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
适用于“自信”、“担当”等主题。比如,写“担当”时,可以像这样用:英国某家报纸曾经做过一个这样的调查:当今世界,最大的问题在哪?最简单的回答来自作家切斯特顿:“在我”。数千年前,儒家先贤孟子也曾说:“如欲平治乱世,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面对风云变幻的当下,吾辈应该像切斯特顿、孟子一样,有一种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真正做到重担在肩,砥砺前行。如此,才算不负时代,也不负韶华。
7.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适用于“尊敬”、“为人方式”等主题。比如,写“尊敬”时,可以像这样用:赫本曾说,要拥有年轻的脸蛋,就要经常对人微笑;要保持苗条的身材,就要把食物分给饥饿的人;要真正受人尊敬,就要先友好礼貌地待人。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适用于“尊老爱幼”、“博爱”等主题,如:“以古观今,便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尊重的是过去的沧桑与经历;爱幼,爱护的是未来的希望与曙光。”

三、老子
(一)孔子问礼
孔丘向老子辞行。老聃送至馆舍之外,赠言道:“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在于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在于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孔丘顿首道:“弟子一定谨记在心!”行至黄河之滨,见河水滔滔,浊浪翻滚,其势如万马奔腾,其声如虎吼雷鸣。孔丘伫立岸边,不觉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黄河之水奔腾不息,人之年华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处去,人生不知何处归?”闻孔丘此语,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壮、老之变化,犹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任其自然,则本性不乱;不任自然,奔忙于仁义之间,则本性羁绊。功名存于心,则焦虑之情生;利欲留于心,则烦恼之情增。”孔丘解释道:“吾乃忧大道不行,仁义不施,战乱不止,国乱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暂,不能有功于世、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
老子道:“天地无人推而自行,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为之也,何劳人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顺自然之理而趋,遵自然之道而行,国则自治,人则自正,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则违人之本性远矣!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击之愈响,则人逃跑得愈远矣!”

四、庄子
(一)庄子相关的写作素材
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
也许,我们并不能像庄子那样,有一种看透世俗的泰然,以及一副“泥泞中亦可”的大无畏……虽然我们不能达到伟人的高度,却可以构建自己的伊甸园。“构建自己的伊甸园。”这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养深厚的人文素养,不仅会让你变得深刻,更会使你出类拔萃。(浙江高考优秀作文《精神的伊甸园》节选)
话题:买镜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在如此清贫的生活之中,仍保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非庄子莫属。在功名利禄、宦海烟云的俗世几经浮沉,惟有庄子,常常磨洗那片心灵的明镜,才不致被滔滔的官场蜗角虚名所动,始终保持一颗善鉴万类的赤子之心。(湖北高考优秀作文(明月为镜,昭然我心》节选)
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大地有高山和峡谷,人间有高尚和卑下。人世中充满着七情六欲的烟和雾,一切亲情、友情、爱情……犹如四面八方的风笼罩着这个烟雾交错的世界。立于天地间,谁能够脱离红尘的牵绊,谁能抛开一切俗念?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够穿越感情的烟雾?像庄子的豁达与放逸吗?像屈原的忠诚爱国吗?虽然庄子能与鲲鹏为友,能穿透世间有为的境界,但他却无法脱离尘世的纷纷扰扰。屈原放弃一切而忠诚于国,却赴清流来保全自己的清白。庄子和屈原都把自己放在广阔无垠的宇宙外层,却不知在他诞生之日,地球上的灰尘己给他们都打上了人间的烙印。于是,无论怎样去俯视这宇宙,都是带着感情的牵绊,仿佛地面有无数的线牵连着各处器官,你又如何能够把这层烟雾拨开?(湖北高考满分作文《感情和认知》节选)
话题:魅力
庄周先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等可爱的人物,散发着一种难以言尽的人格魅力。很难用一种中规中矩的评价来概括他的一生,我们未尝不可说,庄周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逻辑学家,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高手,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隐士,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这一切,都不足以窥见他生前的点点滴滴。他本人也自命不凡,在他眼底下,凡夫俗子就如一窝叽叽喳喳、跳跃扑腾的小麻雀,官僚是一群猪猡,文人学士则如争吵不休的猴子。读读他笔下大鹏和小鸟的比喻,河伯与海神的对话,以及井底之蛙的设喻,便可见他的胸襟。(《忙里偷闲读庄子》节选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庄子在面对楚王欲托付国事时,用“吾将曳尾于涂中”的回答拒绝了楚王;宋人面对绚丽斑斓的唐三彩,没有一味去迎合,反而返璞归真,摒弃多余的装饰和艳丽的色彩,使宋瓷简约素雅,温润如玉;成绩优异的烈士之子包家骏收到很多名校的邀请,但他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因为这是他因公殉职父亲的母校。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选择,每一次慎重选择的背后都有我们自己坚守的东西。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坚守自己,选择远方
庄子拒绝相位之尊,宋人在审美上独辟蹊径,包家骏对英烈父亲的母校情有独钟……选择的背后,有太多的矛盾和挣扎;决断的前提,是清晰的自我定位和坚定的价值追求。遭际不同,境界各异,智慧有差,每个人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各有侧重,惟其如此,世间图景才格外多彩多姿。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纵使风再烈,路再宽,也当坚守自我,选择远方。
选择是艰难的,特别是涉及人生走向时。价值是多元的,世间的很多选择题在抉择之时未必就能立刻分出对错,选择的同时往往也意味着责任和另一种形式的放弃。陶渊明选择了田园就意味着放弃了官场,放弃了妻子儿女一大家子优渥生活的保障;梁思礼回到祖国造“东风”,遂报国之志,但同时也意味着放弃了高薪、更优越便利的科研条件;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在时机成熟时再履行与邓稼先的约定,却承担了众多的非议和误解。或许在功利考量下即使作出相反决定也未可非议,但正是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才彰显了他们人性的光辉、人格的伟岸。
坚守自我,纵使选择不是世俗意义上的“明智”之举,只要于己无愧,于国有用,依然值得为之赴蹈一生。每个时代都有潜伏的落后文化,从众未必正确;更何况功利始终都是普通人临事不假思索的第一判断标准,但置一时一己得失于度外、与天下同忧乐的情怀才能不朽。屈原虽“怨怼沉江”,其人却可与“日月争辉”;王禹偁偃蹇半生,却因“雄文直道”,令苏轼甘愿为之“执鞭”。张富清深藏功与名,造福了一方百姓,成为共和国功勋;于敏甘做“隐姓埋名人”,到底为国铸成了重器。他们超越了狭隘功利,坚守光风霁月般的胸怀,选择正道直行,竭忠尽智,最终活成了丰碑。
选择的本质是价值观在行动上的外显,心中有信仰,选择不迷茫。若内心够坚定,又何必为盗跖暴戾恣睢而长寿、颜渊安贫乐道却屡空而大惑不解呢?他们的精神层次、文化影响又岂是一世遭际所能衡量的?当然,但能坚守内心,又何必处处争胜于人?面对“常有竞心”的桓温,殷浩一句“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掷地有声,可为在无序竞争中丧失自我者的灌顶醍醐。
滂滂大潮下,不乏涌动的暗流;普遍的教育焦虑中,“鸡娃”四起,“内卷”日甚。在触目可见的“专家”建议中,如何“不被大风吹倒”?坚守自我,保持独立判断和选择的能力,需要我们明心见性,加深对自我和世界的理解;纵使前路再遥远,处境再艰难,也应坚持初心,不负自我,不负家国,选择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