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二轮微专:文言词语的解说

作者:王丽彬  日期: 2024-04-13  点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文言词语的解说

一、旧题回顾,思考题目特点

(九省联考卷)

唐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击破突厥,颉利可汗走铁山,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以靖往迎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保,文中指守卫、据守,与李密《陈情表》中“保卒余年”的“保”意思相同。

(苏锡常镇一模卷)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此岂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者,岂勇力智慧不足哉? 形不利、势不便也。诸侯起于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民未附。彼见秦阻之难犯,必退师。案土息民以待其弊,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救败非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C. 天子,古时认为君权神授,称帝王为天子。从材料看,这里的“天子”指秦始皇。

2024无锡期末卷)

“八凯”“四凶”,见《左氏•文十八》传。《尧典•序》又云:“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孔氏注曰:“尧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禅位之志。”案汲冢琐语云,舜放尧于平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授为疑。然则观此二书,已足为证者矣,而犹有所未睹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异说,怪诞的言论,具体指上文《尧典•序》和孔氏注中的有关说法。

(交流卷15

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B.朝衣,是上朝时穿的礼服,文中的细节表现景帝对晁错还存有尊重。

(交流卷14

不知虑此,乃空国之师以属章邯之徒,越关千里以搏寇,而为乡日堂堂兼敌之师,亦已悖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属,意为托付,与《屈原列传》“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中的“属”词义相同

(交流卷13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

10.下列对材料中恕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A.匡,是“救助、辅助”之意,与成语“匡时济世”中“匡”的意思相同。

 

二、总结思维要点:

 

 

 

 

三、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初,燕将攻聊城,人或谗之。燕将惧诛,遂保守聊城,不敢归。

齐田单攻之岁余,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书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忠臣不先身而后君。今公行一朝之忿,不顾燕王之无臣,非忠也;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知者不再计,勇士不怯死。愿公之详计而无与俗同也。且楚攻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今公又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是墨翟之守也;食人炊骨,士无反北之心,是孙膑、吴起之兵也。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者,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意者亦捐燕弃世,东游与齐乎?请裂地定封,富比陶、卫,世世称孤寡,与齐久存,此亦一计也。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管仲有三行之过,然据齐国之政,一匡天下,光照邻国。有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丧地千里。然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若此二公者,非不能行小节,死小耻也,以为杀身绝世,功名不立,非知也。公其图之!”

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因罢兵A而去BC解齐国D之围E救百姓F之死G仲连之H说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遗,指给予、送给,与《五代史伶官传序》“吾遗恨也”中的“遗”词义不同。

B.文中“杀身亡聊城”和“以为亡南阳之害”的两处“亡”的用法与含义都相同。

C.“期年”文中指满一年,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期年之后”的“期年”词义相同。

D.“颜色不变”与《琵琶行》中的“暮去朝来颜色故”中的“颜色”都是“脸色”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国将领田单进攻聊城,一年多仍未能攻下,鲁仲连把信绑在箭上射给燕将,想以此劝服他们。

B.鲁仲连谈及墨翟、孙膑、吴起等人,意在夸奖燕将善于防守和用兵,打消燕将休战回国的顾虑。

C.鲁仲连在信中为燕将指出两条明路: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成名就。

D.燕国大将被鲁仲连劝服,于是撤军回国,鲁仲连帮助齐国攻克了聊城,也使百姓免遭战乱之祸。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秦人下兵,魏不敢东面,横秦之势合,则楚之形危。

                                                                                                

2)二者显名厚实也,愿公熟计而审处一也。

                                                                                               

14.请结合文本,概括鲁仲连说服燕将应放弃守城的理由。(3分)

                                                                                              

                                                                                             

                                                                                            

10BEG【解析】译文: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战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

11D【解析】文中的“颜色不变”中的“颜色”是“脸色”的意思,《琵琶行》中的“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是“容貌”的意思。

12C【解析】“一是归国报效齐王,安享富贵;二是投奔燕国,功成名就”错。应为“一是归国报效燕王,功成名就;二是投奔齐国,安享富贵”。

13.(1)如今秦国派出军队,魏国不敢向东进军,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就危急了。

(评分标准:下,派出;东面,向东进军;横秦,秦国连横。“下”“东面”“横秦”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4分)

2)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仔细考虑,慎重选择其中的一个。

(评分标准:厚实,富贵安逸;熟,仔细;审,慎重。“厚实”“熟”“审”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夸奖燕将,勇猛而善于用兵,智比墨子等人;②权衡利弊,弃城归燕,个人与国家都获利更多;③辨析节、耻,劝燕将三思,不拘小节,终成大就。

(评分标准: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参考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夺取了七十多座城池。当初,有位燕国大将攻占了聊城,可是却被人在燕王那里进了谗言。这位燕将害怕会被处死,就死守在聊城,不敢回国。

齐国的田单攻打聊城一年多,士兵死亡很多,却攻不下聊城。鲁仲连就写了封信,系在箭上射进城去给燕将。信中说:“我听说,明智的人不违背时机而放弃有利的行动,勇士不回避死亡而埋没名声,忠臣不先顾及自己后顾及国君。如今您发泄一时的气愤,不顾及燕王无法驾驭臣子,是不忠;战死身亡,丢掉聊城,威名不能在齐国伸张,是不勇;功业失败,名声破灭,后世无所称述,是不智。所以聪明的人不能犹豫不决,勇士是不怕死的。希望您详加计议而不要和俗人一般见识。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而齐国并没有向南反击的意图,认为丢掉南阳的损失小,比不上夺得济北的利益大,所以作出这样的决策来执行。如今秦国派出军队,魏国不敢向东进军,秦国连横的局面就形成了,楚国的形势就危急了。如今,您又用聊城疲惫的军民抵抗整个齐国军队的进攻,一年都没有被攻下,这如同墨翟一样地善于据守了;缺乏粮食吃人肉充饥,没有柴烧,烧人的骨头,士兵却没有叛离之心,这如同孙膑一样擅长带兵啊。您的本领已在天下显现。虽然如此,可是替您考虑,不如罢兵休斗,保全兵力,回国向燕王复命,燕王一定高兴。燕国的官吏和子民见到您,就如同见到父母一样,交游的人会抓着您的胳膊赞扬将军的赫赫战功,您的功业可得以显扬。将军上可辅佐国君,统制群臣;下可存恤百姓,招纳说客。矫正国家的弊端,改革社会的陋俗,完全能够建立更大的功名。如果将军不愿回去,是否能考虑一下舍弃燕国,抛弃世俗的成见,隐居于齐国呢?我会让齐王赐您封地,与秦国的魏冉、商鞅一样富有,代代相袭,和齐国并存,这是另一条出路。这两者,要么扬名当世,要么富贵安逸,希望您能仔细考虑,慎重选择其中的一个。

“况且我还听说,过于看重小节,难以建立大功;不堪忍受小辱,难以成就威名。从前管仲有三种错误的行径,但他执掌齐国政事,扶正天下,光耀邻邦。曹沫是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可是他能隐忍多次败北的耻辱,与庄公重新谋划。曹沫就凭着一柄宝剑,在祭坛之上劫持桓公,脸色不变,义正词严。多次战败丢掉的土地,一会儿功夫就收回来。以上说的管仲、曹沫两个人,并不是不能遵行小节,为小耻而死,只是他们认为功名未立,壮志未酬,愤而求死是不明智的做法。愿将军三思而后行!”

燕国大将深为折服,答复鲁仲连说:“谨遵先生之命。”于是就撤军回国了。所以说解除齐兵对聊城的围困,使百姓免遭战祸,全是鲁仲连的功劳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