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训练——名家精练之杜甫(解析版)
一、(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赠别郑炼赴襄阳
[唐]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B
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 “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意象及分析抒情方式的能力。首先要分析意象的特点以及在诗歌中有无象征寓意;其次要结合诗歌表达技巧来分析其对于抒情的作用,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技巧的,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二、【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BC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看是鉴赏景象、物象还是人物形象。本题是鉴赏景物,要找出用到来的意象,想象整个画面,概括出意境特点。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绝句漫兴九首①
[唐]杜甫
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其九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注]①这组绝句是杜甫写在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时值安史之乱的第六个年头。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愁”是第一首诗的诗眼,点明诗人客居成都、心忧国事的愁苦。“愁不醒”表明难以从愁绪中摆脱出来的心境。
B.“无赖春色”以“无赖”写“春色”,将春色拟人化,写出了春色多事让人讨厌的特点,带有嗔怪的意味,领起下文。
C.第二首诗中“隔户杨柳弱袅袅”句,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门墙外柔弱的柳枝随风摆动、惹人怜爱的情景。
D.“恰似十五女儿腰”运用比拟的手法,准确地描绘出柳枝纤弱柔美的特点,寄寓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2.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的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比拟”错误,应是“比喻”,“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夸大其词,应为“怜惜”之情。)
2、第一首的三、四句运用拟人和直抒胸臆(反衬),嗔怪春天让百花绽放有些草率(冒失),叫黄莺娇啼太过殷勤(急切),反衬出诗人的愁思深重。(答以乐景衬哀情亦可。技巧1分,解析1分,情感1分)
第二首的三、四句运用误会和反转(正衬),使诗歌加入情节,叙说顿生波澜,妙趣横生:“我”说是谁说她早晨时不称意,不舒展自己的身姿(误会),原来是狂风摧折了最长的枝条。在叙事和写景中融入对柳枝的怜惜之情。(技巧1分,解析1分,情感1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注)
杜 甫
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雨色动微寒。
黄鹂并坐交愁湿,白鹭群飞大剧干。
晚节渐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
惟君最爱清狂客,百遍相看意未阑。
[注]本诗作于杜甫晚年,诗人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孤苦。路十九,是杜甫的朋友,常邀诗人饮酒赋诗。曹长,唐人好以他名标榜官称,尚书丞郎、郎中相呼为“曹长”。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描绘的是雷声隆隆,阴雨催寒的景象。喧雷、寒雨的叠加描写烘托出诗人难以排遣的郁闷。
B.颔联借助“黄鹂”“愁湿”表达对雷雨夜的厌恶,借“白鹭群飞”的欢快景象抒发见到路十九时的愉悦心情。
C.颈联首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晚年诗作的自信,也透露出诗人的清苦,后句写自己难有知音。
D.尾联中的“清狂客”是诗人自称,表现了与路十九的亲近关系,“惟君”既表达感激之情,也有自哀之意。
2.杜甫写诗,惜字如金,标题往往大有用意,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也透露出诗人的清苦”错,该句主要是叙述自己晚年耽于写诗,诗作更加老成。颈联写诗人到了晚年,虽对自己的诗非常自信,却又有谁欣赏,能让诗人去他那里一起喝酒呢?此联看似信手拈来,却蕴含着自信、潦倒、心酸、自嘲等多重情感,其实更是诗人晚年写诗达到炉火纯青地步的写照。)
2.“遣闷戏呈”这个标题正是全诗的点题之笔。诗人年华老去,生活潦倒。知音鲜少,苦闷难言,“遣闷”说明诗人写诗是为了排遣苦闷;“戏呈”则表明杜甫见到故人时的喜悦之情,于戏谑欢欣之中体现了二人志趣相投,友谊之深。
五、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9分)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唐]杜 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本诗作于肃宗上元元年末、二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裴迪到蜀州的东亭送别客人,看到早春梅花开放,怀念杜甫并写了一首诗寄给他。本诗是杜甫就裴迪之诗的答谢之作。
B.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C.颔联写杜甫看到雪想到裴迪送客时的情形,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2.诗歌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C(C项,“看到雪”错误,此处诗人以“雪”比喻梅花,并非真的是看到“雪”。)
2.①忆友之情。从诗歌的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愁。从颈联中的“伤岁暮”可以看出,诗人因自己上了年岁而伤感。③思念故乡之愁。从颈联下句“若为看去乱乡愁”可知,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④忧国忧民、感时伤世之情。从诗歌的注释来看,国家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乱世心急如焚。
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9分)
堂成①
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②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③。
[注]①杜甫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底来到成都,第二年春末,草堂落成。此诗便是那时所作。②桤林:桤木是一种落叶乔木。③扬雄宅、《解嘲》:扬雄,西汉文学家、学者,蜀郡成都人。扬雄宅又名草玄堂。扬雄埋头撰写《太玄》,有人嘲笑扬雄只知写《太玄》,但没有任何禄位。扬雄写《解嘲》剖白心迹。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草堂环境背景:背向城郭,邻近江水,坐落在沿江大路的高地上。
B.三、四两句写草堂自身景色,桤林茂密,风吹树叶,露水滴树梢。生机勃勃,意境开阔。
C.乌飞燕语,景语皆情语,诗人以他自己的心情,来体会禽鸟的动态,似乎禽鸟也与诗人同感。
D.全诗从草堂营成说起,最后仍然回到草堂结束。“堂”“宅”呼应,关合之妙,不见痕迹。
2.全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B.(B项,“三、四两句……意境开阔”错误,从诗句来看,“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草堂修在桤林深处,桤林茂密透不进强烈的阳光,仿佛漠漠轻烟笼罩着,连风吹叶子,露水滴树梢都能听到。此处写到“吟风叶”“滴露梢”,这是以动衬静,故此处的意境不是“开阔”,而是“幽静”。)
2、①新居初定,景物怡人,心情宁静喜悦。②“暂止飞乌”的“暂”写出草堂是歇息之地,而不是终老之乡。流露作者彷徨忧伤之感。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官定后戏赠①
杜甫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②。
[注]①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任河西县尉,他不肯作,改任右卫率府的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差使。②飙:风,疾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首联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奔走趋奉,体现了他傲岸的人格和归隐的愿望。
B.“耽酒须微禄”一句表达了诗人为了饮酒的嗜好,不得不指望这份微薄的俸禄,反映了诗人生活的潦倒。
C.前三联紧扣一“戏”字,看似洒脱、旷达,实则暗含了诗人身居闲职的自嘲和志不得申的无奈。
D.“托圣朝”是为自己的“狂歌”找一个借口,是自身纵酒狂放,无所顾忌的托词,暗藏了久困不遇的牢骚。
2.尾联是如何抒发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 A (“归隐的愿望”无中生有。)
2. ①直抒胸臆。“归兴尽”表明作者打消回乡念头,屈就赴职的意愿。②借景抒
情。借眼前的狂风烘托仕途坎坷的失意、凄凉。
八、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1-2题。(9分)
孤雁①
[唐]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①《孤雁》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
1.下列各项对本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唤出“孤雁”,孤雁非常想念它的同伴。不单是想念,而且还拼命追寻,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
B.领联“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
“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C.颈联通过对孤雁飞着叫着寻找同伴的描写,将孤雁的渴望、煎熬表现得淋漓尽致。“犹”和“更”道出了诗人心中沉重的悲哀与伤痛。
D.尾联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表现了孤雁对野鸦团聚在一起的羡慕、向往之情。
2.全诗通过“孤雁”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D(解析:D项中的“向往”“羡慕”错误,应为“哀愁”和“追寻”)
2.诗中的“孤雁”是离群独飞、思念同伴的孤独凄苦、热烈执着的大雁形象。诗歌通过孤雁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颠沛流离的亲人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对漂泊生涯的苍凉感慨;以及不坠青云之志的高远追求和执着精神。(每点结合诗句分析)
九、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奉寄别马巴州①
杜 甫
勋业终归马伏波②,功曹非复汉萧何。
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
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
知君未爱春湖色,兴在骊驹白玉珂③。
[注]①本诗写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时客居四川的杜甫除京兆功曹,但没有到任。马巴州,杜甫友人,当时的巴州刺史。②马伏波:东汉开国功臣、名将马援。③骊驹玉珂,代指早朝骑马之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
A.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身不逢时。
B.颔联“南国”一句,描绘了南方水云相映的景色,暗示诗人南行之意。
C.尾联点明朋友志向所在,以此作结,含蓄表达对朋友的赞赏勉励之情。
D.全诗主宾并举,相互映衬,将“别倩”写得既曲折委婉,又真诚坦荡。
2.本诗颈联“独把鱼竿终远去,难随鸟翼一相过”有何含义?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A(解析:A项,“首联用名将马援、汉相萧何两个典故,感叹了朋友和自己的身不逢时”错误,因为友人与伏波将军同姓,用此典,有以马援指代友人马巴州之意,是对朋友建功立业的祝愿,而不是感叹朋友的身不逢时。)
2.①本联意为:我独自拿着鱼竿,终究是要远去荆南江湖间,以后难以再随鸿雁一起去拜访你了;诗人在此设想了别后的状况;②蕴含着诗人对自己年华不再的感伤和寄情山水、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③也表达了以后和朋友相距遥远、再难相聚的忧伤。
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登 楼
[唐]杜 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山名。②西山寇盗:指吐蕃。③梁父吟:《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首联点名题意,提挈全篇,“花近高楼”是眼中所见,以乐景写哀情;“登临”二字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文的种种观感。
B. 颔联描写锦江春色,是登楼所见,锦江流水挟着春色从天边汹涌而来,玉垒山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
C.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是登楼所想,北极象征大唐政权,但君主昏庸;后句是对入侵者的警告,忧虑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
D. 杜诗格律谨严,意境雄浑。颔联以“天地”对“古今”,时空相应,意境宏阔悠远;颈联对仗工整,辞严义正,浩气凛然。
2.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6分)
【参考答案】
1、C(解析:“君主昏庸”错,“北极”象征大唐国运久远,并没有君主昏庸之意)
2、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2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