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江上精读

作者:陈琦  日期: 2024-04-09  点击:

江上

冯至

 

子胥望着昭关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换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却真实地获得了真实的生命。时节正是晚秋,眼前还是一片绿色,夏天仿佛还没有结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烟稀少的平原。

他在这荒凉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来原野渐渐变成田畴,村落也随着出现了,子胥穿过几个村落,最后到了江边。(诗化情境,晚秋尚有一片绿色以正衬子胥此时的境况——柳暗花明又一村,充满诗情画意,突出子胥死里逃生后轻松、幸福的心境。)

太阳已经西斜,岸上三三两两集聚了十来个人:有的操着吴音,有的说着楚语。(对偶手法,突出江岸聚集之人来自不同的地域,汇集吴、楚民情,更显故事之自然与客观,营造出典型的社会氛围。)有人在抱怨,二十年来,这一带总是打过来打过去,弄得田也不好耕,买卖也不好做。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前几年吴王余昧死了,本应该传位给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个这样贤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洁。”(对话论理,季札的高洁与退隐,为下文突出子胥的人品埋下伏笔。)

“他只自己保持高洁,而一般人都还在水火里过日子,——我恨这样的人,我们都是吃了他高洁的苦。”一个年轻人愤恨地说。

那老年人却谅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为感动我们,不是比做国王有意义得多吗?——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挂剑的那件事而论,对于友情是怎样好的一幅画图!”(“季札挂剑”这一典故,用来表示对亡友吊唁、追怀,或用于形容恪守信义;对比手法,众人对季札宁死不为王、退而耕田态度不一,其中转折突出“那老年人”的谅解,士各有志,季札行为感人——重义气,淡功名,引发子胥的反躬自省。)

季札在死友墓旁挂剑的事,子胥从前也若有所闻,他再低下头看一看自己佩着的剑,不觉起了一个愿望:“我这时若有一个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剑,当作一个友情的赠品,——而我永久只是一个人。”(过渡作用,既承接上文众人品评季札挂剑的情态,又开启下文子胥的就此发愿,突出内心孤寂与纠结,以及渴求政治知己的强烈愿望,为下文寻得渔父朋友而埋下伏笔。)子胥这样想时,也就和那些人的谈话隔远了,江水里的云影在变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这时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渔船,船上回环不断地唱着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驰,

与子期乎芦之漪。(渔父为引渡行人苦恼而作歌,“太阳和月亮都过去很久,而我不能迟迟入睡,日月之光是那么的明亮,我和你在河边的芦苇丛中相遇”。)

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驰,是怎样感动子胥的心!他听着歌声,身不由己地向芦苇丛中走去。(江边邂逅,渔父的歌声“感动子胥的心”,身不由己,循歌而行。)

西沉的太阳把芦花染成金色,半圆的月也显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边永久捉不到的一块宝石。(比喻诗化,夕阳沉金,半月映江,成为永远捉不到的宝石,唯美至极;借景抒情,此等美景,慢慢地治愈着子胥。)渔夫的歌声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忧悲, 

月已驰兮何不渡为?(“太阳快要落山,我心又忧又悲。月亮已经出来,你为什么还不渡江呢?”)(隐喻手法,“日月”在天,光鉴天地;歌词后续,“事寝急兮将奈何!芦中人,岂非穷士乎!”不知不觉子胥已成曲中人。)

歌声越唱越近,渔舟在芦苇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这歌声是吸引,亦是救赎,正应后文所言,“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

多少天的风尘仆仆,一走上船,呼吸着水上清新的空气,立即感到水的温柔。子胥无言,渔夫无语,耳边只有和谐的橹声,以及水上的泡沫随起随灭的声音。船到江中央,水流变得急聚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的宁静。(心理描写,子胥风尘仆仆,眼前的一切——清新的空气、温柔的江水、和谐的橹声,尤其那无语的渔父,让其回归“原始一般的宁静”。)子胥对着这滔滔不断的流水,他想这是从郢城那里流来的。他立在船头,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为那里的楼台也曾照映在这同一的水里。他望着江水发呆,不知这里边含有多少故乡流离失所的人的眼泪。父亲的、哥哥的尸体无人埋葬,也许早已被人抛入江心;他们得不到祭享的魂灵,想必正在这月夜的江上出没。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谁知道这时正有一个人在遥远的江上,想把那污秽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随着月光膨胀起来……(对比手法,滔滔的流水是时间的牵绊,浮动的月光是空间的牵系,子胥已是境遇窘迫,命悬一线,却仍心念家国,相比那些“郢城里的王公们都还在享受眼前的升平”,人在羁旅异乡,与流离失所的百姓们早已同频共振,令人潸然。)

他再看那渔夫有时抬起头望望远方,有时低下头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样一个人呢?一个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向哪里去的远方的行人罢了。但是子胥,却觉得这渔夫是他流亡以来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两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运命,怕只有最亲密的朋友才唱得出这样深切感人的歌词,而这歌词却又吐自一个异乡的、素不相识的人的口里。

船缓缓地前进着。两人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他看那渔夫摇橹的姿态,他享受到一些从来不曾体验过的柔情。往日的心总是箭一般地急,这时却唯恐把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与渔夫共同领会这美好的时刻。(爱憎分明,刚性男儿子胥,在渔父的世界里得以柔化、舒缓,矛盾交织,一面是仇深似海,一面是清淡如水;唯恐江水渡完,子胥是想挽留这难得的宁静与美好。)

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嗫嚅,但他最后不得不开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给你作纪念呢?”渔夫倒有些惊奇了。

这时子胥已经解下他的剑,捧在渔夫的面前。

渔夫吓得倒退了两步,他说:“我,江上的人,要这有什么用呢?”

“这是我家传的宝物,我佩带它将及十年了。”

“你要拿这当作报酬吗?”渔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见有些行人,不知为什么离乡背井要走得那么远。既然远行,山水就成为他们的阻碍;他看惯了走到江边过不来的行人,是多么苦恼!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闲暇,就把那样的人顺便渡过来。因为他引渡的时候多半在晚间,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样的歌曲。“这值得什么报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说:“你渡我过了江,同时也渡过了我的仇恨。将来说不定会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渔夫听了这句话,一点也不懂,他只拨转船头,向下游驶去。

 

子胥独自立在江边,望着那只船越走越远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语地说:“你这无名的朋友,我现在空空地让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坟墓。”(照应前文季札挂剑的典故,子胥与渔父萍水相逢,“一个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个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乡”,却得对方引渡摆渡,不由感慨:唯一的恩人、无名的朋友,足矣!)

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剑,觉得这剑已经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个永久难忘的朋友保留着这支剑。(哲理性的诗意美,子胥赠剑被拒,却阻挡不了子胥认定对方为知己这个想法,故而渔父虽已离去,但剑已然是朋友的了,只因“始吾心以许之”“将来我却还要寻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