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作者:林姣 日期:
2024-04-03 点击:
次
课题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教材分析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所写的文章,是统编版高一必修下册语文教材第三单元第一课。学习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体悟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及敢为人先的科学创新精神,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民族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品味文章朴素而又严谨的语文风格,在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题及写作特点。
2.思维发展与提升:圈点勾画,梳理作者及其团队发现、应用青蒿素的科研过程,感受语言逻辑思维之美,探究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思想境界。
3.审美鉴赏与创造: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感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激发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 感受中国医学的博大精深,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观念,激发历史使命感和民族责任感。
教学难点 从文本出发,通过对文本的分析感知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以及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视频导入:
观看视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屠呦呦
作者简介:
屠呦呦,女,药学家,于1930年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2011年获得“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所获奖项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9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屠呦呦“共和国勋章”。
人物风采:
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评)
屠呦呦的研发对人类的生命健康贡献突出。她的研究跟所有其他科研成果都不同,为科研人员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让·安德森评价)
2016年感动中国之屠呦呦颁奖辞
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知识拓展:
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本病主要表现为全身发冷、发热、多汗,长期多次发作后,可引起贫血和脾肿大。疟疾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至今依然还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它使51%世界人口受到威胁。人对疟疾普遍易感,尤其是疫区幼儿、孕妇、老年人、免疫力低下者、HIV感染者,以及前往疟疾流行地区且无免疫的人较易感染。
青蒿素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WHO认为,青蒿素是治疗疟疾耐药性效果最好的药物,以青蒿素类药物为主的联合疗法,也是当下治疗疟疾的最有效最重要手段。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青蒿素其它作用也越来越多被发现和应用研究,如抗肿瘤、治疗肺动脉高压、抗糖尿病、胚胎毒性、抗真菌、免疫调节等
解题: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以两个并列的名词作为标题,将青蒿素的发现置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宏大背景中,简明扼要地阐明了发现青蒿素的重大意义。
“一小步”,既突出了其对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满含自豪感,又表现了作者的谦逊胸怀。
任务一: 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思考: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①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发现青蒿素的抗疟功效的。
②屠呦呦和自己的团队是如何把青蒿素从分子变成药物的。
③青蒿素的发现是如何影响世界的。
④关于青蒿素的发展与超越。
⑤中医药学的贡献。
2、思考:本文应该分为几个部分,全文的写作结构又是怎样的?
任务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1.从第三自然段看,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2、为什么先写研究工作的背景而不直接写研究工作的过程?
① 写疟疾重新肆虐,突出研究工作的使命感。
② 写“523 项目”和中医研究院的任命,突出了国家规划和院所领导的作用。
③ 强调团队的作用,不独自贪功,客观公正。
3、把引用的内容“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删掉好不好?
不好。
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文章的说服力。
4、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5、青蒿素的“发展和超越”具体指的是什么?双氢青蒿素有哪些优势?
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使用青蒿素作为一线药物治疗疟疾。
优势:
① 双氢青蒿素比青蒿素的效果大大提高。
② 双氢青蒿素治疗的病人,复发率很低。
③ 在分子中引入羟基,也给发展新的青蒿素衍生物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④ 可尝试用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治疗其他疾病。
6、研发抗疟药物青蒿素经历了哪些重要阶段?在每一个阶段屠呦呦及其团队都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
7、我们知道青蒿素的发现是重大的一步,为何作者说“一小步”?
①此处用词准确而严谨。就人类征服疾病的整体而言,这确是一小步,因为这只是解决了众多的疾病之一。
②“一小步”也可见屠呦呦并没有因这个重大发现而骄傲自满,体现作者的谦逊胸怀。
8、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为什么能发现青蒿素,并一步一步影响全世界呢?
①大量地试验,从成百上千种方药中提取了上百中提取物;
②大量地阅读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支撑;
③对科学的献身精神,自己做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
④严谨的科学态度;
⑤其他科研单位的协作;
⑥国际交流与合作。
9、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试简要分析。
① 用小标题领起各部分内容,简明概括。
除第一部分外,本文用五个小标题,提纲挈领,概括了青蒿素从发现到制成药物经过的不同阶段,介绍了中医药学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读者借助小标题就能对各部分内容、对全文内容一目了然。
② 采用了“总—分—总”、由一般到特殊、由个别到一般等顺序行文,过渡自然,条理清晰。
第二部分总写发现、提取青蒿素的经过,第三、四、五部分具体写研究工作的过程,第六部分总括中医药学的贡献,结构严谨。先写青蒿素的研究普及,再写对双氢青蒿素的认识以及它们的联合应用,这是一个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符合对事物的认知规律。前五部分写青蒿素的贡献,最后一部分写中医药学的贡献,这是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顺理成章,升华了文章内容。
任务三: 深入思考,分析人物精神
1、文章中为什么有时用“我”,有时用“我们”?
我在童年的时候,曾目睹民间中草药治病救人的事例。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
1969年,中医研究院任命我领导抗疟药研究工作。
我们随后将青蒿提取物分成酸性和中性两大部分。
受临床疗效的鼓舞,我们转向分离提纯……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生长在北方的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比较低……
在研究最困难、最关键的时刻,我从传统中医文献中获得新的灵感和启示。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
在1971年10月4日,我们成功得到了安全性高的中性提取物……
在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协作下,我们确定了青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
我们团队后来将双氢青蒿素发展成新的药物。
衷心感谢评委会对我在发现青蒿素及其治疗疟疾的功效等方面贡献的肯定。
我也衷心感谢为青蒿素发现和应用作出诸多贡献的中国同事们和国际友人们。
我们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我们终于打开了开发新抗疟疾药物的大门。
《青蒿素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于2009年出版,这本书记录了青蒿素发现的历史及我们在研究进程中所学到的知识。
2、屠呦呦能够发现青蒿素靠的是什么精神品质?请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子,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分析。
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分析:数字背后反映出研究工作的繁复,揭示了青蒿素研究工作的艰难。体现出孜孜以求、不怕艰辛的奋斗精神。
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最早提到青蒿治疗疟疾的记录,出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书中有这样的话: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分析:中国古代文献资料浩如烟海,而句子中又用了“最早”这个词,可见研究之艰难与严谨。体现锲而不舍的实战精神。
在20世纪70年代的历史环境下,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为了战胜疟疾,我和我的同事勇敢地做志愿者,第一批尝试青蒿提取物,以确认其对人体的安全性。
分析:研究环境恶劣,但仍排除万难进行了临床试验。体现出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高度责任感;致力于科研的奉献精神。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分析:充满对中医药领域的热爱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
分析:谦虚且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
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将目光锁定在青蒿上,尽管从中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但大量筛选鉴别工作还需要她亲自去做。通过反复研究分析,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终于从青蒿中得到了青蒿提取物样品,并获得对感染疟疾的小白鼠和猴子百分之百的抗疟药效。屠呦呦的团队终于找到了发现青蒿素抗疟疗效的突破口。
分析:在追求科学的道路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勇于攀登的人才有可能登上科学的顶峰。挫折与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为何失败。这表现了屠呦呦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屠呦呦身上凸显出哪些科学家应该具有的品质?
① 敬畏好奇、热忱医学的浓厚兴趣。屠呦呦有着对医学研究的热忱,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
② 治病教人、造福人类的责任意识。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
③ 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
④ 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
任务四、拓展时代意义
作为新时代高中生是我们,在学过本文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① 童年时期的兴趣、爱好,特别是好奇心对于一个人将来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的作用,屠呦呦从小就饱有对中草药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为她后来能够坚定的选择中草药提取的科研方向种下了种子。
② 做人要有一颗心怀天下的大爱之心,不管是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涉及什么样的领域,要时刻记得人类是共同发展的整体,要尽心尽力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
③ 做事要脚踏实地,要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要有坚定的人生理想,并愿意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不能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那么就把自己做的工作变成自己的一生挚爱,饱含激情地投入其中。
④ 对科学事业本身的热爱与执著才是一个真正科学工作者的终身追求,某个科研项目的成功可以“功成不必在我”,但来不得急功近利,“出名要趁早”的浮燥与焦灼。
85岁的屠呦呦淡定背后的执着坚守,代表中国大陆科学家“破冰”诺贝尔奖,也是对那些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速成论者的提醒。科学有自己的规律,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它无法严格地用投入去预测产出,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就能创造出新事物,也很难按部就班达到预定目标。
探讨屠呦呦精神的时代意义。
①崇尚英雄精神是从中汲取优秀的品质和精神。英雄精神是“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英雄精神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精神信仰、英雄精神是“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奉献精神、英雄精神是“卧薪尝胆”的奋斗精神。
②铭记英雄精神是永葆中华民族战斗力的精神力量。“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力量。
③传承英雄精神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提到,“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坚持目标、勇于探索、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传统中医药学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的观点。
课后作业,读写训练
1、某中学文学社举办“感动中国——我最崇敬的人物” 评选活动,请任选一位,按要求回答问题。
要求:①请参考示例为所选人物拟写标题和颁奖辞;②符合人物特征;③语言表达生动、连贯、得体;④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⑤标题不超过15字,颁奖辞不超过100字(含标点符号)。
[示例]
[标题]李兰娟:蕙质兰心,巾帼英雄
[颁奖辞]她是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是感染微生态学的奠基者。她始终不忘心济苍生、科学报国的志愿。抗击非典,她冲锋在前;战新冠“疫”情,她提出“四抗二平衡”方案。仁心仁术,执着果敢。民族脊梁,她就是李兰娟。
2、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疟疾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黄帝内经》 称“疟”,《金匮要略》称“疟病”。①_________________,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最早记载,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则明确指出青蒿可治“疟疾寒热"。但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抗疟成分并不是从青蒿中提取的,②__________________, 应该被称为"黄花蒿素”或"黄蒿素”,但因青蒿是中国传统中药的名称, ③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早就发现青蒿具有抗疟作用
而是从黄花蒿中提取的
所以才称之为“青蒿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