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中华文明之光,汲取先贤智慧

作者:林姣  日期: 2024-04-03  点击:
中华文明之光,汲取先贤智慧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解读与设计
【单元解读】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为“中华文明之光”,选取了《论语》《孟子》《庄子》中的经典篇章和《左传》《史记》中的精彩片段,旨在引导学生从先秦诸子学说中了解先哲优秀的思想,从古代典籍中体会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进而体悟前人的智慧,把握当下,展望未来。同时,本单元也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阅读中要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要分析质疑,多元解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对古代优秀文章中的也典观点、论述方法的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评论,合理表达和阐述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精练,有理有据。
本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在对话中表达观点,阐述事理。在对答中或畅述平生之志,或巧解燃眉之急,字里行间蕴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深厚的传统文化。
【单元目标】
1、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明之光”。
2、体会儒道思想的不同特点,把握先贤对社会和人生的不同看法,从不同角度思考其深层意蕴。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通过分析对比,领会诸子散文在论事说理方面的不同特点。
4、在学习文化经典的过程中吸取思想养分,滋养理性精神,发展思辨能力,学习论说方法。围绕比较重要的社会、文化话题,鉴古而观今,写议论性文章,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设计】
一、学习情境
先秦诸子学说是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影响深远,需要我们深入品读;史传作品中记录历史经验,蕴涵古人智慧,我们要吸收借鉴。
我们班将开展以“感悟先贤智慧,汲取文化力量”为主题的活动,跟随本单元的经典篇章,走进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对话场景,领悟其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学习前人智慧,鉴古观今,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活动一、群读—— 思考诸子之志
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把握这样一些观点的内涵,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相关文章,也能帮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请分析这三篇文章中的重要观点,进而理解儒道思想的异同。

活动二、比读——召开“百家争鸣”思想交流会
1、儒家内部对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和《齐桓晋文之事》展现了儒家对人生价值和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儒家内部,孔子(及其弟子)和孟子在社会理想、治国理念两方面各有什么异同?

2、儒道对比:从课文看儒道两家在处世观念、社会理想、治国理念方面有着怎样的异同?
不同点:
① 社会理想不同。儒家重群体,道家重个体。在孔子的理想社会中,百姓丰衣足食,礼义教化盛行,天下大同。“大同”着重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秩序井然。全社会以仁义为纲达到和谐的境界,个体融于群体,以保持群体的和谐统一,维护群体的利益。
道家始终将人本性的张扬与满足放在首位,人不为物役,取法自然,天人合一。强调个人生命的存在和对人性自然的维护。庄子极力渲染个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为的是个体价值的实现,独立人格的保持。
可见,儒家是以社会的理想状态为最终目的,而道家是以人的理想状态为目的。
② 治国理念不同。儒家强调“有为”,道家强调“无为”。儒家的政治思想向来以“有为”为特征,主张以礼来治政,通过礼治建立森严的等级结构、伦常秩序,理想社会也就实现了。
 道家则呈现出“无为”特色。老子倡导“道常(恒)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之治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主张统治者治理天下要因任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不要妄加干涉。庄子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阐释,他说:“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以道德为主,以无为为常”,“帝王无为而天下功”。
相同点:都关注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人应当如何生活在世界上。

活动三、赏读——话语的力量
  《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用巧妙的论辩技巧说服齐宣王施行王道,做到“保民而王”;《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陈说利弊,论证严谨,说服秦伯退军,改变了秦晋围郑的局面;《鸿门宴》中,刘邦及其身边谋臣勇士与项羽势力进行巧妙的言语周旋,化险为夷。文中塑造了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留下了很多精彩的言词,耐人咀嚼。
这三篇皆为我们展现了先贤凭借话语力量消弭危机的经典场景,蕴涵高妙的智慧。
1、改编课本剧:任选一个对话场景改编为情景短剧。
要求:将文言文改为现代文剧本,人物形象符合原文,突出对话的精彩性。
 
2、《齐桓晋文之事》与《烛之武退秦师》都展现了“劝谏之道”,请你说说孟子和烛之武在劝谏策略上的不同。 
    孟子:(针对宣王的疑虑)列举实例、巧妙设喻、正反对比、排比引用等,最终是宣王信服。
    烛之武:先让步,再站在对方角度分析利弊,环环相扣,最终劝退秦师。
3、学会赏读,感受话语的力量。
  人物间的一场场对话对历史事件所起的重要作用,甚至是一席话就能扭转战局,缓解危机。请结合文本谈一谈哪些对话具备这些特点,这些言词又是怎样转变他人的思想,改变危难局面的? 写一段200 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赏读一、烛之武说服秦伯
还原历史情境,多角度思考:烛之武凭一己之力怎么劝退秦军的?他的语言艺术如何?小组合作交流,汇总并梳理答案,派代表展示本小组讨论结果。
首先,烛之武退一步避其锐气。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自认处于必败之地的话,很自然地使秦穆公放松了警惕。
其次,推心置腹地为对方分析利害关系,始终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亡郑不利于秦,存郑反倒可以共其乏困”的局势对秦有利而无害。
再次,提出“晋国诚信”的问题,让秦穆公认识到晋国的野心必会给秦国带来威胁。
烛之武立足现实、纵横历史与未来,着眼于秦、晋、郑三国的位置关系和利益纠葛,情理兼备、步步深人,最终说退秦师。
赏读二、刘邦向项王谢罪
 第一,叙旧。刘邦这番讲话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要极力模糊项羽的政治警觉,使项羽的政治认识仍然停留在共同反秦的历史阶段之中。因此,叙旧就成为刘邦最重要的手段。通过叙旧,使项羽顾念当年并肩作战的友情,不去思考秦王朝灭亡之后刘、项两大集团关系的历史性变化。结果证明,这种策略极为有效。
  第二,逢迎。经过张良的开导,刘邦已经完全了解引发项羽大怒的原因,是自己的行为刺伤了项羽的自尊与虚荣,关键又是自己比项羽先入关。因此,在鸿门见到项羽后,刘邦极力淡化自己首先入关灭秦的功劳,把自己费尽心机攻入关中,说成是“不自意”,是自己都没想到,言外之意是我刘邦心中也认为是将军您应该先入关。这一点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项羽的自尊与虚荣。
第三,化必然为偶然。刘、项两大集团的矛盾,是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必然性冲突,不是一般的偶然性冲突。刘邦有意要淡化这种冲突的必然性,因此,他说是有小人挑拨离间,导致刘、项误会。这明显是化必然为偶然,化大为小,避重就轻。  
赏读三、樊哙闯帐慷慨陈词
樊哙开场以“亡秦”作类比暗示,说“亡秦"残暴百姓,杀人如麻,导致天下叛乱:这实际上是借“亡秦”警告项羽,不要走“亡秦"的老路,随便杀人,丧失民心。当然,不要随便“杀人” 并不是泛指,而是指刘邦。
然后拿出怀王之约。刘邦对项伯、项羽的说辞,都没有敢提到当年怀王“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这句话,为的是怕项羽认为自己有当关中王的野心。但是,樊哙此时不忌讳地讲出来。樊哙以第三者的身份说出这件事,使项羽不能怪罪刘邦,同时又告诚了项羽,刘邦是功臣,是理所当然的关中王。这就在道义上公开抢占了制高点。樊哙的意思非常明确:沛公是在按怀王之约”行事。刘邦虽然先入咸阳,人关后却连根毫毛都没拿,都替项王守着。“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做事的分寸拿捏得十分得当。
活动四、思辨——组织质疑探究会
  阅读史传作品,了解了史实之后,还要进行深人思考,甚至质疑史书的记载。本单元所选的两篇史传中就有不少值得探究的问题。
  1、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在于当时三国国情国势和利益关系这些客观因素,秦晋都是大国,都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秦穆公的退兵绝对不仅仅是因为烛之武的口才好,而是因为烛之武抓住了秦晋两国的利害关系来大做文章,正好切中了秦穆公的要害。正所谓“春秋无义战”,因利可出兵,自然也可能因利而退兵。作者为了凸显烛之武的形象,也为了明确地剖析秦晋的关系,故而对历史事件做了艺术加工。
  2、项羽不杀刘邦仅仅是因为“为人不忍”吗?
(1)项羽并没有真正重视刘邦
刘邦能够先入关中,主要是靠走南路避开秦军主力,他在进军关中的途中和秦军打的硬仗不多,主要是靠各种计谋,这在与率军与秦军主力正面交锋的项羽看来,多少还是有些投机取巧,不算多大的本事,至少在战场上肯定不是自己的对手。
(2)项羽讲义气 
项羽和刘邦以前在同一个阵营率军作战,两人曾经约为兄弟。项羽讲义气,重感情,要让他不顾义气当众杀死曾经的结义兄弟,有点拉不下面子。 
(3)在刘邦已经表示臣服的情况下杀刘邦对项羽自身也不利 
项羽之所以会对刘邦感到愤怒,主要还是因为刘邦竟然敢派人守住函谷关,阻挡项羽进军关中。现在刘邦亲自跑上门来谢罪,并解释说自己的本意并不是要背叛项羽,而是要防备别的来路不明的势力。刘邦已经亲自登门表示了顺从和臣服,相当于承认自己是项羽的手下,如果这种情况下还不肯饶恕刘邦,那么在众人看来就会显得气量太小,对项羽自身也非常不利。 
(4)项羽不得不给替刘邦求情的人面子 
项伯、樊哙都帮刘邦求情。项伯翼蔽刘邦,樊哙护主,二人都在护刘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项羽能够迅速起家,与家族势力基础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对叔父也必须予以尊重。项羽重义,对樊哙护主的义气非常赏识。
3、司马迁对鸿门宴的记述存在哪些“不合常理”的地方?
     比如项羽一方确实是原计划要杀刘邦的话,项伯作为项羽阵营的一员,他就敢如此露骨地当着项羽的面屡次护卫刘邦吗?就算项伯要报恩于张良,他也没有必要为刘姓的安危提着脑袋出卖他们项家的利益。还有就是刘邦真能够轻易从号称四十万大军的项羽军营逃跑?
请你细读课文,探究上述问题(也可自己设计问题),写出自己的看法。

活动五、感悟——古人阐述之道
   讨论: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说服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参考角度:缓和主要矛盾、考虑对方身份及性格、注意己方态度、至情至理等等。
【学习正确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议论文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和看法的一种文体。本单元写作活动要求我们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和灵魂,观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针对某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观点,就是要让人了解你的写作意图,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还是要纠正或补充他人的看法,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交代清楚,论点摆出来,文章的主旨也就有了。
    要想准确明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针对问题,明确观点
  明确观点,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在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观点,才能保证观点不脱离材料;其次,要使观点准确而有说服力,这就要求确立的观点充满积极意义和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令观点经得起推敲;最后,还要学会用简洁的、没有歧义的语言表述观点,让人一看便知,一读便明。
2.  多面思考,纲举目张
阐述观点要做到“纲举目张”。“纲”是观点,“目”就是阐述观点的若干依据。所谓纲举目张,就是指议论文在展开论证时,应确立准确、鲜明的中心论点,并能根据论证的角度与重心,将中心论点分解为若干分论点进行论证。
3.比较探究,突出优势
阐述自己的观点有时需要和其他不同观点作比较,说明自己观点的不同之处,以及这种不同是出于什么考虑,采纳自己观点的好处或者优势是什么。如果他人的观点也有某些合理之处,则考虑是否可以吸收部分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观点的不同往往源自看问题的角度有异,阐述自己的观点也要顾及所选择角度的优劣,说明这个角度是否可以更全面地看问题,据此而提出的观点与办法为何利大于弊,有利于解决问题。
4.要有明确的思路、恰当的结构

活动五、制作文言文知识卡片
整理文言知识,特别注意实词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的文言句式。
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尤其是先秦时期的文质兼美、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先哲们的文章,让我们在积累到了大量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他们对于社会人生的积极思考,感受到他们宏远的家国情怀,以及深沉幽微的哲学探究。

实战演练
【作业】(教材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经典寓言的寓意往往是丰富的。有人认为《庖丁解牛》表达了庄子“顺应自然”的思想,有人则认为主要是强调人要“保全天性”……你怎么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请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的观点,8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