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红烛》
作者:张敏 日期:
2023-11-29 点击:
次
教材分析
《红烛》是必修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在延续“青春”这一主题的同时,拓展了生命的意义。“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有更多的使命与责任。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清抒情脉络;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强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三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难点
理清抒情脉络;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红色记忆:教师播放闻一多演讲视频
任务情境:
斯人已逝,精神犹存。近期,市图书馆拟开展一场“民国名人展”,由你来负责闻一多的展区。你认为哪个物象最能代表闻一多的一生?请你选择物象,拟定展区的主题,写一段文字来介绍闻一多。
选择物象:红烛
拟定展厅主题:燃烧的红烛,光辉的一生
一、知人论世,红烛映初心
在闻一多的展区中,我们看到了这些代表闻一多身份的标签。请你按照这些标签,为我们介绍闻一多吧!
诗人:新诗集《红烛》《死水》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在创作诗歌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曾参加五四学生爱国运动,后来加入中国民盟为民主而奔走呼吁。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毛泽东曾评价他:“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这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1912年,进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19年,积极参与五四运动
1922年,美国留学,学习艺术
1925年,回国,办刊物,当教授,民主爱国活动
1927年,创建“新月派”
1932年,清华中文系教授。
1938年,带领学生一起转移到西南联大。
1946年,《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击杀
写作背景: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歧视,写下许多爱国诗篇。1925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二、红烛赞歌,吟咏大比拼
1、范读美听,吟咏诵读(教师播放朗读视频)
2、朗读指导
3、请大家自由朗读,并尝试分别用一个词来概括诗人在每节诗歌中咏叹红烛的不同情绪。
4、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
四“扬”三“抑”:第1节“扬”——第2节“抑”——第3-4节“扬”——第5-6节“抑”——第7节“扬”——第8节“抑”——第9节“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三、细细研读,体会高尚情操
解构意象,探寻象征意义: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
李商隐的“蜡烛”与闻一多的“红烛”意象分别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
“蜡炬”被分解成了“灰”和“泪”两部分。
“红烛”被分解成了“色”“灰”“泪”“光”四个部分。
请大家分析“红烛”的“色”“灰”“泪”“光”在闻一多的诗中分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红烛的“红”
第一节,凸显红烛的颜色,并联想到诗人自身。
红烛的“红”象征什么?
(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烛的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把“这样红”换成“鲜红”,“吐”换成“掏”,哪个更好?
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
红烛的“光”
红烛的“光”象征什么?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不误,不误”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对先前的认识进行了彻底的自我否定。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燃烧自我,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第2、3节,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
思考:第2、3节,诗人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
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如何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当时,民众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囵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第4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历史使命感?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
诗人要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沉睡的中国人,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获得解放。
红烛的“泪”
第5、6节,是诗人大悟:红烛流泪是因“残风”的存在。
“侵”象征邪恶的行径,残风象征邪恶的势力。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
“着急”刻画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无私奉献为的高尚灵魂。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红烛的“灰”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如何理解“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因为要“创造光明”,所以红烛灰心流泪”。这种因果关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但这是社会使然,表现出诗人既看清现实,又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如何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卒章显志,道出了红烛闪光的品格的精髓之所在——默默无闻地烧,明知最终会化为灰烬,却矢志不移、忠贞不贰,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需要高尚的品格,只要能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可忽略不计。
四、感知“三美”,传承红烛精神
1、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2、结合全诗分析,“红烛”象征着什么?
红烛象征着献身祖国的精神。
红烛象征着诗人这个爱国者形象。
3、请以闻一多的身份,就红烛精神为主要内容,对今天的青年写一段简短的、号召性的话语。
示例:同学们,青年闻一多先生在面对红烛时的思考,道出的是自勉自励、不断向前的无畏精神,是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这对我们青少年树立人生理想,培养人文情操具有指导意义。
“青春”不止意味着宏图大志、激情与梦想,还意味着使命与责任,意味着要有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历史担当。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付诸实践的奉献。希望我们都能像红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本诗主旨:
《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人将自己比作红烛,更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毁世人的迷梦,去捣破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儿”和“快乐的种子”。诗人通过红烛这一意象,表现了自己的赤诚之心和奉献精神,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祖国的抱负。
作业布置:
学了这首诗歌,请你结合初中学过的《最后一次的演讲》《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和闻一多的事迹,给闻一多先生写几句墓志铭来表达对先生的纪念和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