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峨日朵雪峰之侧》
作者:张敏 日期:
2023-11-29 点击:
次
教材分析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关乎理想的诗,一首关乎攀登的诗,这是一首英雄主义的颂歌。诗人借攀登者的形象,顽强地表达了对现实遭逢不测的抗争,全诗洋溢着一种要去征服大自然的豪情壮志,一种浪漫主义精神。当然,这种豪情壮志带着血痕。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把握诗歌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诗歌中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诗中塑造的众多审美意象,感受凝重壮美的艺术氛围。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以及歌颂生命的伟大情怀。
教学重点
理解诗人对生命本真的追寻以及歌颂生命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
分析诗歌中对比、象征等艺术手法,提升诗歌鉴赏水平。
情境导入
那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跛行的瘦马,那从北斗星空之侧悄然轧过的高车,那披毛牴角豪天悲血的月下野牛,那牧羊妇捧起熏沐的香炉,那远行的鹤阵在清越的嘎嘎长唳,那帐房烟熏火燎的灶头上的黄铜茶炊,那峨日朵雪峰飞逝的雄鹰……
这一切在他笔下元气淋漓,从青海高原的开阔、粗犷和忧伤中,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他就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昌耀。
读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油画长卷。那雪山、草原、河流、戈壁,恢弘大气,摄人心魄。 今天,让我们跟随诗人的《峨日朵雪峰之侧》,开启一场攀登之旅。
作者简介:
昌耀(1936年-2000年),原名王昌耀,湖南省桃源县人,诗人。
1950年参军,1951年春赴朝鲜作战,其间曾两度回国参加文化培训。
1953年“停战协定”签字前十余日,身负重伤,从此永远离开了部队。
1955年赴青海参加大西北开发。
1957年因一首短诗被定为右派,遭受了二十余年的坎坷与磨难。
1979年重返文坛,任青海省作协副主席、荣誉主席,专业作家。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昌耀抒情诗集》、
《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昌耀的诗》等。
他被人誉为“他那一辈人中唯一可以被称作诗人的人”
“最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当代诗歌史上的一个传奇”。
写作背景:
1957年,昌耀因诗作《林中试笛》被打成右派,此后仅得以一“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以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写这首诗的时候,昌耀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正在接受劳动改造。但是,诗人并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对生活的热爱。坎坷的命运和艰苦的生活,磨砺了诗人的意志,更是砥砺了诗人的思想。
解题:
“峨日朵”是现在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而“峨日朵”则应该是当地老百姓“峨堡”的发语词。那么,“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镇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命名,只是诗人采用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
活动一:朗读诗歌,入情入境
1、播放视频朗读
2、如果用一两个词语形容这首诗的风格,你会想到什么词语?
节制、内敛、沉思……
3、初读感知,揣摩诗意
写勇士登山时见到的壮观景象及战胜险情的生命体验。
借这个高度上的蜘蛛表达对生命力的赞颂。
活动二:初识登山者形象
诗中的“我”是什么人?“我”在做什么?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表明“我”登山者的身份。 “仅能”写出“我”的高度理智与清醒。 “我”登上的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
“小心”:所处环境的险要。写出了此刻的“我”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惊异”:写出“我”对自然、对生命的赞叹!
活动三:解读意象,赏登山之景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2、置身诗境,赏登山之景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
解读:这一长句用“薄壁”“峨日朵之雪”“太阳”“山海”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壮丽的雪峰落日图,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太阳象征着真理与信仰,诗人通过写太阳跃入山海,道出了时代变革即将到来。
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解读: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使落日更显壮观。这跃入山海的太阳象征着真理与信仰,而石砾象征着弥漫整个时代的虚无狂热的荒谬信仰。昌耀所看到的“石砾滑坡”正是指代着虚无和狂热终将消失了。
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在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这样的场景是诗人现实生存状态的写照,也是精神生活的写照。说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般楔入巨石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解读:在这样的高度,内外都有力量拉扯“我”下滑,在坚守、占据自己的高度时其艰难和痛苦可想而知。落日、石砾的“下滑”与人的攀登,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两相对比,于悲壮之景中凸显了人的顽强、坚韧。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解读:雄鹰、雪豹威风凛凛,是真正的强者,也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灵的象征,代表着一种真正的强大、雄壮和坚韧。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
解读:“蜘蛛”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同时也暗喻那些虽然渺小、但不失刚毅之志的无名英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活动四:探究登山者形象
1、诗人笔下的“我”具有什么特点?
攀登者致力于征服,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
2、雄鹰、雪豹、蜘蛛等意象衬托出“我”的什么情感?
小得可怜的蜘蛛,与太阳、山海、巨石、雄鹰、雪豹等,不管形体、力量、风格,都相差巨大,但就是它,也登上了高山,说明真正的强大与坚韧不在于外在形象,而在于精神、意志和心灵。
即便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也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体现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3、“我”联系时代背景,观照诗人境况,结合诗句,谈谈你对《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诗人昌耀并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彰显诗人精神空间的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尽管“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
活动五:分析艺术手法
探究:试着分析本诗对比手法的运用。
光明的太阳不过是虚妄的神明和幻象的真理的别称,正在跃入幽暗却引力无穷的山海。
堆砌的石砾不过是狂热的信念、迷信的追求、廉价的乐观的代号,正在滑向棕色的深渊。
一派嚣鸣的、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原来是在“滑坡”,是在“远去”,而接纳和归结它们的恰恰是沉寂和冷静。
在峨日朵雪峰之侧坚守住高度的不是强大的雄鹰或雪豹,而是弱小的可怜的蜘蛛。
诗歌描绘画面的时候采用了哪些表现方法?
视听结合:
视觉:“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
听觉: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视听合一,表明“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决非易事。
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我“同在!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就是从这只小小的蜘蛛表露出来的。很多时候,不起眼的细小意象比司空见惯的“波澜壮阔“更有力量。
活动六:拓读明理,攀登人生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那么你认为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还是超越之后落入的孤绝?
这首诗表现的是孤绝之境的超越。
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在这首诗中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他在这首诗中开始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继而完成了自我超越。联系写作背景,昌耀并没有与那个时代一同“滑坡”,而是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站稳了自己的高度。这是生命意志和生命强力的伟岸展示。
如果我们不幸身处孤绝之境,应该怎么做?
人生的苦难和挫折,是对人生的一种造就,战胜挫折和苦难就会赢得财富。今天我们领悟了昌耀的人生体验,明天我们也要像他那样用自己的顽强意志去直面挫折,即使身处孤绝之境,也要笑对人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结束语:现代诗人昌耀于滚滚的历史洪流中,去关照尘世间一切卑微渺小的生命,去锤炼自己乃至民族谦卑刚毅的精神。“每一个生命都有去追求极致绽放的权力”,愿我们坚定自信,努力向上,不惧苦难,勇往直前。
课后延伸:
仁者
——昌耀
人生困窘
如同在一条
不知首尾的长廊行进
四周都见血迹
仁者之叹不独于
这血的真实
尤在不可畏避的血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