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蜀道难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 , 。 , , , 。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
①固有的传统会有所增减直至发生变异
②经过相遇相熟到彼此吸收溶解的过程
③承载着历史的惰性力而又不随顺时俗俯仰
④此时传统更新的历史时刻就来到了
⑤但当异质文化之水悄然进入这条河流的时候
⑥是它天然生就的品格
A. ③④②⑥⑤①
B. ③⑥⑤②①④
C. ⑤①②③⑥④
D. ⑤⑥④②③①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由首句“传统不是凝固的沉淀物,而是松散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可知,此处是在讲传统的稳定性,和这个意思接近的应该是③,其中的“惰性力”和“不随顺时俗俯仰”,体现出了“传统的稳定性”的特点,所以③应该是放在第一个横线处;和③关系密切的句子是⑥,其中说的“天然生就的品格”是指③中的“惰性力”和“不随顺时俗俯仰”,所以⑥在③后面。根据后文“但更新不是废弃自我主体,而是在旧传统中增加了新养分和新资源”可知,后四个横线处讲的是“更新”,即变化,所以第三个横线处与前面的句子应该是转折关系,⑤句是转折关系,②中的“吸收溶解”也是在讲更新与变化,所以和⑤的关系密切,因此第三个横线处和第四个横线处应该是⑤②,①是更新的结果,所以紧跟在②后面,正确的排序为:③⑥⑤②①④。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蜀道难》沿用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展示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由 入 道路上惊险奇丽的山川风光,展示了祖国壮丽河山的千姿百态,为大自然奏响了一曲 的赞美乐章。同时以山川的险要告诫世人,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某些现象的 。
A. 秦 蜀 气势磅礴 忧虑与关切
B. 蜀 秦 气势磅礴 忧伤与无奈
C. 秦 蜀 气贯长虹 忧虑与关切
D. 蜀 秦 气贯长虹 忧伤与无奈
2.【答案】A
【解析】“气势磅礴”形容宏伟壮观,雄壮有气势的样子(多形容景物)。“气贯长虹”形容正气旺盛,精神崇高。应选“气势磅礴”。根据《蜀道难》的主旨,应该是“忧虑与关切”。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使人听此凋朱颜
B. 问君西游何时还
C. 砯崖转石万壑雷
D.舞幽壑之潜蛟
3.【答案】B
【解析】B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百步九折萦岩峦
B. 侧身西望长咨嗟
C. 西当太白有鸟道
D.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4.【答案】D
【解析】“匪”通“非”,不是。
5.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经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赞者数四,号为‘谪仙’”。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C. 《蜀道难》是近体诗,是一首雄奇的送别绝唱,诗歌豪迈奔放,描写精彩,它运用了大胆的夸张、奇绝的想象,一唱三叹的艺术氛围,强化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D. 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称《蜀道难》“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是因为李白在这首诗中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
5.【答案】A
【解析】B项“现实主义诗人”错,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C项“近体诗”错,应是古体诗。D项“创制了新乐府的诗歌形式”错,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
二、语言表达
6.请以“蜀道”为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表达某种情思。
要求:①体现“蜀道”的特征;②句式一致;③运用排比、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6.【答案】你的突起险峻,你的崔嵬高绝,你的空寂苍凉,不正好引发了我内心的感慨吗?
【解析】仿写句子要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形式上要运用排比、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内容上要结合课文《蜀道难》,抓住“蜀道”的特征。
7.在下面一段文字空缺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020年新冠肺炎席卷全球,时至今日仍有许多国家受到疫情影响,就目前而言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只有研发疫苗这一个选项,因此,① 。在这场关于疫苗研发的竞赛中,② ,截至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③ ,这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4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3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采用的技术平台分别是非复制性病毒载体、RNA、灭活疫苗和DNA。
7.【答案】①各国都在紧锣密鼓地展开研发工作 ②走在前列的依旧是中美两个大国 ③其中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共有8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具体为语境补写题。本段文字与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有关,重点讲述的是疫苗的研发。第①空前面的文字是“真正能解决新冠肺炎疫情的只有研发疫苗这一个选项,因此……”,因此什么呢?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加紧疫苗的研发。第②空后面的文字是世界各国的研发进度,如“截至5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的官网上已经备案了110个正在研发的新冠肺炎疫苗”,特别提到“这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中,4个来自中国研发团队,3个来自美国,一个来自英国,采用的技术平台分别是非复制性病毒载体、RNA、灭活疫苗和DNA”。说明第②空要填研发疫苗中最突出的国家代表:中美两国。第③空后面是“这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说明备案的110个疫苗中有8个已经进入临床试验了。总之,要瞻前顾后,在上下文之间揣摩推敲,才能填写出最合适的文字。
8.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抱怨“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的落寞中,从“林壑尤美”的琅琊山中找到了精神的归宿,于是在四时之景中享受无穷乐趣,挥毫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
8.【答案】(示例)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尽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了一首首传世诗篇。
三、诗歌鉴赏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9、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的水色?请简要分析。
9.【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言之有理亦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0.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袭用乐府旧题,结合自己所见,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奇丽惊险的景色。
B.诗人大致按照由古及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蜀道所在之地的山水进行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C.诗人以变幻莫测的笔法,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崎岖的面貌,艺术地感叹自己仕途的艰难。
D.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来写景抒情,“五丁开山”等传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10.【答案】C
【解析】“艺术地感叹自己仕途的艰难”于诗无据。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 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绘声绘色地展现出一幅深山早行的立体图景。借犬声、水声的叠加写出了景的纵深,还原出山间声响“合奏”的美妙乐章。
B.颔联写“不闻钟”暗示道士不在道院,诗人心情有些许失落,为后文“无人知”与“愁”做铺垫。
C.“野竹分青霭”描绘了雾竹一色的奇景,“分”字既从空间的角度写出了翠竹参天分隔青雾,又能表现出高耸的翠竹与云雾相接融为一色。
D.尾联由景及人,表现诗人因“不遇”而自然流露的怅惘,徘徊于松树之间的身影将惆怅的情绪形象地外化。
【答案】B
【解析】B项,“颔联写‘不闻钟’……诗人心情有些许失落,为后文‘无人知’……做铺垫”错误,颔联虽写“不闻钟”,但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诗人心情有些许失落”;“不闻钟”的确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与尾联“愁”相关,但不存在为“无人知”做铺垫。
12.同样运用到“鹿”这个意象,当下网络流行语写道:“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梦醒时见你,可我林深时雾起,海蓝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相较于李诗,你更欣赏哪一个“鹿”的形象?结合原文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更欣赏李诗“鹿”的形象。李诗“鹿”的形象意蕴更丰富:①李诗“鹿”的形象刻画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鹿显得鲜活、灵动。②李诗“鹿”的形象灵动飘逸、高洁优雅能够展现这片仙风道骨的隐逸净土风貌。③李诗“鹿”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明显的喜悦追慕之情,衬托了作者对隐逸之风的向往追寻。④网络流行语中鹿的形象比较单薄,缺乏丰富意蕴。鹿与其他意象之间,与整体意境缺乏深度关联。只是通过鹿与雾不同意象的简单对比,通过见与不见的不同状态来表达男女情感纠葛,爱而不得的朦胧愁绪。
(2)更欣赏网络流行语“鹿”的形象。网络流行语“鹿”的形象既有传统寓意又有现代表达:①该语段仿作李诗,在原诗“见鹿”的基础上又写到“林深时雾起”,后又“不见鹿”,运用对比有一定的波澜变化,以“鹿”轻快灵动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②“鹿”的形象与爱情的寓意有关,如《诗经·召南·野有死麕》、成语“鹿车共挽”中“鹿”都喻指爱情,该语段先写“梦醒时见你”后又从“不见鹿”写到“不见你”,“鹿”的形象蕴含作者的思念爱慕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比较诗歌的能力。比如更欣赏李诗“鹿”的形象。《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早年在戴天山读书时所作的五律。此诗主要写作者上戴天山的所闻所见,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访问道士不遇图,通篇着意于写景,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道士世外桃源的优美生活境界。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是诗人进山的第二程。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常常见到出没的鹿;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原是方外本色,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又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暗示道院无人。“不闻钟”与题中“不遇”遥相呼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采莲曲
李白
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风飘香袂空中举。
岸上谁家游冶郎,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骝嘶入落花去,见此踟蹰空断肠。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二句写溪边采莲女隔着荷花谈笑风生,给人似有似无的朦胧之美。
B.三、四句勾勒出一幅人花相映清新明丽的采莲图,节奏轻快,活泼自然。
C.五、六句写采莲女的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出游的青年男子,他们借着垂杨暗中窥视。
D.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令人断肠。
【答案】D
【解析】D项,“七、八句写采莲女采莲之后返回,她们骑着紫骝”错误,是诗人骑着紫骝,马儿嘶鸣着,惊花,花落,空见那一份景色,使人凄怆断肠。这里充斥着诗人对时光飞逝、岁月不饶人的感叹,及对美景易逝的无奈之情,寄托着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伸而发出的愁思。
14. 诗界评价本诗“弥补了六朝以来采莲女形象的苍白与虚饰”,请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塑造采莲女形象的。
【答案】诗人采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塑造了活泼、明艳、大方的采莲女形象,人物形象鲜活丰满,极富生活气息。正面:①诗人将吴越娇艳清纯的采莲女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加以表现,通过她们的笑声让人领略到她们内心的欢乐,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②描写采莲女的新妆与香袖,表现她们着装上的明艳。侧面:③又用岸上游冶郎的徘徊不忍离去从侧面来衬托采莲女们的魅力,同时也表现了采莲女的落落大方。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塑造人物形象手法的能力。“笑隔荷花”将采莲女纤手拨荷花愉快交谈的神态细腻地表现出来。颔联是说温和的阳光下,采莲女的新妆,清澈的流水,风飘香袖的妩媚。采莲女不知是在挥手还是在故意摆弄,将香袖高举,河面倒映着采莲女精心打扮的新妆,最是那一低头的闲花照水,露出她们娇羞的神态,腼腆不胜凉风的吹拂。这是从正面突出采莲女的活泼美丽。颈联两句写欢声笑语吸引了岸上的游冶郎,不知哪家的公子,三三五五、似隐非隐在垂杨下。诗人将她们置于青翠欲滴的荷叶丛中,又以游冶郎的徘徊搔首来衬托她们的娇美,使用乐府写罗敷的手法,从而更加委婉传神。全诗采用正面与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手法通过描写精心装扮的采莲女在阳光明媚的春日里快乐嬉戏的旖旎美景,以及岸上的游冶郎对采莲女的爱慕,来表达春日里,青年男女之间微妙萌动的爱情。
四、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 , ”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
(2)《蜀道难》中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 , 。”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绘声绘色地刻画出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
【答案】(1)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2)连峰去天不盈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3)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