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人生哲理诗教案

作者:许绚如  日期: 2023-04-12  点击: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人生哲理诗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人生哲理诗

   

复习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知识与

能力

了解人生哲理诗的主要特点。把握人生哲理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掌握人生哲理诗的解题方法、技巧。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人生哲理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难

点阐释

 

学法指导

 

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经典诵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哲理】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雪梅》

【宋】卢梅坡

梅雪争春末肯降,

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

【哲理】这的确是一首绝妙的哲理诗,无论在理致与笔趣上,都超过了前面提到的那首诗,它既有宋诗工巧细密之所长,又兼得唐人诗虚处着墨、意象微茫之特色。"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评价梅雪,恰如其分。此诗好就好在:它能写出别人诗中所有(雪似梅,梅似雪),又能写出他人笔下所无(梅雪争春,各具特长)。这首咏物诗,没有写景,没有抒情,纯属议论,却写得如此生动,另具一格。

《雪梅》

卢梅坡

有梅无雪不精神,

有雪无诗俗了人。

日暮诗成天又雪,

与梅并作十分春。

【哲理】此诗深得梅与雪的天然风韵,且在吟咏之间,寄托了微妙的哲思与理趣。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同样为此理的还有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学习过程】

一、人生哲理诗题解

    (一)概念

“哲理诗”一词自西方,起源于古希腊。未创“哲理诗”之名前叫“说理诗”。由于诗与哲学共通点都是以透视万事万物的核心为天职,所以哲理诗通过用不同议论自身特点去揭示某事物本质演变规律,在叙述过程中“理玄”,很有见地以形象性和抒情性有机结合。它侧重生于人们的生活诗化,总结人生智慧,传达理趣。它的写作方式是介于韵散文之间,篇幅有长有短,押韵自由。

如《老子 道德经》曹操《龟虽寿》,哲理诗的“理”在情景中而感发,内容幽远奥妙。如白居易的《长恨歌》;苏轼的《琴诗》;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等写作哲理诗,要语出自然,有警句创见,避免概念化、一般化,切忌人云亦云,浅薄无味。

“哲”者,智也;“理”者,道理、事理也;“哲理”就是睿智洞照之人事与自然之理。阐发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的诗便是哲理诗。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内容多种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情、艺术等方面。

(二)哲理诗特点: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这种诗内容深沉浑厚、含蓄隽永,多将哲学的抽象哲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篇幅短小精悍,古代大都是四句的绝句,新诗则一至四句均有出现。

两种情况: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说明青少年才华初露。

哲理诗分两类,一是有一定的诗意,但不够含蓄,往往是“概念大于形象”。二是具有生动意象。但含蓄,寓理于形象中。

二、人生哲理诗内容

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哲理诗往往是在写景状物,写人叙事时有意识地蕴含一些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原理。这类作品往往是叙议结合,寓理于事,寓理于景,寓理于物 。叙事,写景是手段,表现理趣才是目的。优秀的哲理诗都是以形象说理。

因此,在解读哲理诗中的哲理时,首先要品味诗句,抓住形象(景、物、事)特点,进而联系社会现象、生活实际,由此及彼地联想,悟出其中蕴含的哲理。(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

三、人生哲理诗表达的情感:

1、描写自然景物的哲理诗最多,也最为人们所熟悉。

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虞世南的“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许浑的“夕云乍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王安石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叶绍翁的“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

2.描写社会政治的哲理诗,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观点,启迪深思。

左思的“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地位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咏史》);

曹松的“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己亥岁》)。

3、描写人生理想的哲理诗,往往都是诗人的感情宣泄,真切自然,读了催人奋起。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画菊》);

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已亥杂诗》)等。

4.描写文艺创作的哲理诗。

王安石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题张司业诗》);

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示子聿》);

郑板桥的“沉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题画竹》);

张问陶的“敢为常语谈何易,百炼工纯始自然”(《论诗绝句》)等。

5、描写爱情的哲理诗,也不乏名篇,不过这类作品,大都是借助比喻或象征来表现感情的。

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竹枝词》);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等

四、人生哲理诗的手法:

1、首先在形象的描绘中蕴含道理。  

1)最常见的是借助描写景物来表现。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如王之涣气吞寰宇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一看题目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对草的描绘的初衷是表达别情,不经意间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思,使人联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先描绘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态,再以西施为喻,写出西湖的神韵,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给读者以艺术美的享受。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一种美学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审美价值,可以说是善状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诗中所阐明的道理绝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绎,而是通过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艺术手法来表达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说出来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 

2)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  

3)通过生活中的细节加以表现。典型的例子是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总之,此类诗寓情于景,由景悟理,因事见理,传达出启人深思的哲理。  常用的词语有:或通过写景(记事、状物)引发议论(寓情于景<物>,由景<物>悟理,因事见理),或借景(事、物)喻理,   

2、其次是在抒情之中蕴含道理。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  

3、在议论之中阐明道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这里的议论是同形象描写相结合的,是用诗的语言来表达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因而议论显得比较隐晦。  如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五、链接高考

1.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青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语”“烟中树”“暮” “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提升训练1】

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颔联中“闻笛赋”“ 烂柯人”的典故分别流露了作者怎样的心请?

参考答案:“闻笛赋”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隐含对当时统治者迫害自己旧友的不满。“ 烂柯人”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2.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寓意。

参考答案: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大自然中,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诗人以“沉舟”“ 病树”自喻,以千帆竞发,万木争春景象展现美好的前景,表明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仍然信心百倍、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诗表达新生事物必然发展起来,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意思。 

 

【提升训练2】

阅读下面宋诗,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1、本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昨夜,漆黑的江面飘摇着一叶孤舟,风狂、雨骤、浪急,危机四伏。今早试卷帘子看时,两岸依然是充满生机的青山绿树。风浪有平息之时,黑夜尽头就是黎明,而风光美好的大地是永远长存的。

2、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哲理主要体现在“依旧青山绿树多”中,本句在写景抒情中表达哲理:黑暗总会过去,风浪终会平静,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风雨总是暂时的,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不可遏止。)

 

【提升训练3】

  ·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描写的是春天水涨后船在江中自在行的自然现象,春水未至舟难行,春水泛涨则大船也如羽毛之轻,顺水自在而行。

【理趣赏析】

1、比喻做学问必须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指只要借助外力,创造好条件,做起看似困难的事来也轻而易举。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间,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借蜜蜂的辛勤采蜜,对辛勤的劳动人民进行热情的歌颂;又借蜜蜂酿造的蜂蜜被一些人轻易取走,对那些不劳而获的剥削者进行无情的讽刺。

*表面上占尽风光,为名利处心积虑的人最后也难免两手空空。所谓“终朝聚敛苦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红楼梦》)

《泾溪》唐•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船到险处,船家生怕出了差池,便会小心翼翼,谨慎防范,故能平安渡险。相反,到了“平流无石处”,难免思想麻痹,放松警惕,因而常常发生船翻人亡的事故。

【理趣赏析】

*潜在的危险不易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

*要居安思危,时时有一种危机感。

过沙头    ·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理趣赏析】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进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

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一事的成功所陶醉。

     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绿影扶疏意味长。

  注:罗与之,南宋诗人,曾应进士举不第,晚年归隐。

【理趣赏析】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易于衰败,平凡如叶的生命能更为长久。 或者:与其追求显赫荣华的人生,不如享有恬淡而长久的人生。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理趣赏析】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尽信书不如无书”。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课堂总结】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鉴赏方法:

(一)能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初出渐渐明亮的样子)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如何分析?分析出哲理诗传达的深刻道理时,要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运用到对哲理的分析中去。中学生学过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有:对立与统一,量变与质变,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本质与现象,真理与谬误,运动与静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就喻理诗词所表现的情况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则,如杜甫的“水深鱼极乐,林茂鸟知归”;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或含有规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事物发展是波浪式前进,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现对立统一规律,如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朱熹《观书有感(其二)》的“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由量变引起质变,如:杜甫中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如刘禹锡的“芳林新叶催旧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要全面地看问题,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对于这些哲理的归纳,对提高认识立意的深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反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