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边塞诗

作者:许绚如  日期: 2023-02-22  点击: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边塞诗教案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2课时

   

边塞征战诗

   

复习课

   

   

   

大纲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知识与

能力

了解边塞征战诗的主要特点。

把握边塞征战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

掌握边塞征战诗的解题方法、技巧。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边塞征战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难

点阐释

 

学法指导

 

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经典诵读】

《出塞》[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宋]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军行》[唐]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逢入京使》[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塞下曲四首》[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巳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余里,寃气苍茫成黒云。
因嫁单于怨在邉,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月夜忆舍弟》[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0 《燕歌行》[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1 《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唐]卢纶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调箭又呼鹰,俱闻出世能。奔狐将迸雉,扫尽古丘陵。
亭亭七叶贵,荡荡一隅清。他日题麟阁,唯应独不名。

12 《凉州词二首》[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13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4 《从军行二首》[唐]王昌龄

向夕临大荒,朔风轸归虑。平沙万里余,飞鸟宿何处。

虏骑猎长原,翩翩傍河去。边声摇白草,海气生黄雾。
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
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秋草马蹄轻,角弓持弦急。
去为龙城战,正值胡兵袭。军气横大荒,战酣日将入。
长风金鼓动,白露铁衣湿。四起愁边声,南庭时伫立。
断蓬孤自转,寒雁飞相及。万里云沙涨,平原冰霰涩。
惟闻汉使还,独向刀环泣。

15 《从军行》[唐]王昌龄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16 《从军行七首》[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玉门山嶂几千重,山北山南总是烽。人依远戍须看火,马踏深山不见踪。

17 《塞下曲四首[唐]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秦筑长城城已摧,汉武北上单于台。古来征战虏不尽,今日还复天兵来。
黄河东流流九折,沙场埋恨何时绝。蔡琰没去造胡笳,苏武归来持汉节。
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请书塞北阴山石,愿比燕然车骑功。

18 《从军行》[唐]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19 《塞下曲四首》[唐]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北海阴风动地来,明君祠上望龙堆。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龙斗雌雄势已分,山崩鬼哭恨将军。黄河直北千馀里,冤气苍茫成黑云。
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

20 《燕歌行》[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一、边塞诗和其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诗指以边疆的自然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诗歌。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战争频繁,统治者重武轻文,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许多青年就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也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代表诗人: 高适、岑参、王昌龄、崔颢(hào)、王之涣、李颀(qí)、李益等

二、边塞诗的标题

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词。

《从军行(其二)》·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边塞诗中常见意象

在题材内容上,以边塞景色与战争场面为主。描写的景观有狂风、酷热、严寒、冰雪、大沙漠、惨烈悲壮的战役、异国情调的胡乐等。

塞诗中常见的景物:胡天、秋月、北风(朔风)、朔云(寒云)、大漠、烽烟、孤城、雪山、边关、黄河、雨雪、风沙、黄沙、长云、关山、瀚海、边声、角声、胡雁、边雁、牧马;

边塞诗中常见的战事意象:金鼓、旌旗、烽火、辕门、戍楼、吴钩、戈矛剑戟、 斧钺刀铩、雁飞鹰扬 、箭飞马走、金戈铁马;

边塞诗中常见的地名:碛西、轮台 、龟兹、夜郎、天山、阴山、受降城、玉门关、关山、阳关、凉州、楼兰、青冢、青海、阴山、龙城、燕山、蓟北、疏勒、长城、金河、雪海、安西、北庭、陇西。

边塞诗中常见的乐器:羌笛、琵琶、胡笳、芦管、角、鼓。

边塞诗中常见乐曲 《折杨柳》、 《杨柳曲》、 《梅花落》、《关山月》、《行路难》等。

边塞诗中常见人物:(单于、胡、羌 、羯、夷:指少数民族)单于、呼邪、北狄、吐谷浑、都护、将军、单于、胡姬、征人、胡儿、飞将。

四、边塞诗常见意境特点

    雄浑寥廓,雄奇壮丽,寂寥落寞、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辽阔、壮阔

残破荒凉,沧桑悲怆,肃杀凄凉、苍凉

五、边塞的内容与情感

(一)描写山川景物奇丽壮阔  、苍劲寥廓的边塞风光、风土人情与边陲人民的生活状况。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营州歌》·高适

营州少年厌原野,皮裘蒙茸猎城下。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描写了营州少年习惯原野生活环境,表现边地少数民族的骑射生活。

《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描写了边塞和平宁静开朗壮阔的景象

 

(二)描绘戍守战斗的场面,揭露官兵矛盾,表达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对朝廷大臣懦弱无能的谴责。

    《燕歌行》·高适: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古从军行》·李颀: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兵车行》·杜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兵车行》·杜甫: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体现了诗人对良将的期待,对无能边将的嘲讽。

 

(三) 歌颂将士杀敌卫国建功立业、不惜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将士收复失地的愿望、决心

《从军行》·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烽火照耀京都长安,不平之气油然而生。辞别皇宫,将军手执兵符而去;围敌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我宁愿做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胜过当个白面书生只会雕句寻章。

《从军行》·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借孤寂艰苦悲壮的战争生活的描写表现戍边将土的壮志豪情。

 

(四) 对将士艰苦激烈的戍边生活的同情

《逢病军人》· 卢纶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色入金疮。

—个饥、寒、疲、病、伤的退伍军人形象控诉了扩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五) 戍边将士思乡怀人之愁,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碛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在无处投宿的沙漠里行走,更激起作者的思乡之情。       

《题苜蓿峰寄家人》·岑参

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

闺中只是空思想,不见沙场愁杀人。

以家人的思念来反衬征人思乡的愁苦。

《从军行》·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前两句描写秋天的一个黄昏,战士独坐在烽火城西的戍楼上,吹拂着海风,交代了地点、时间。为抒情主人公设置了一个苍凉荒远孤独寂寞的背景。作者巧妙的转换角度,由实入虚,借主人公设想万里之外的妻子对自己的思念来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对妻子以及家庭的无限思念之情。

《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裘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是借代手法。前二句描写唐军与侵略的胡人战争的场面,为后两句的抒情作铺垫,后二句将“河边骨”与“梦里人”两个意象进行对比,少妇深信丈夫还活着,丝毫不疑其已死去,几番梦中团聚。本应悲伤却被作为思念,诗意更深挚,情景更凄惨,因而也更能使人一洒同情之泪,可见诗人立意之高妙。本诗描写唐军将士奋不顾身、战死沙场的悲壮情景,①表现了将士们忠勇敢战的气概和不怕牺牲的精神;②表达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寄  予无限的同情③及厌战情绪。

“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六) 投笔从戎、建功立业;壮志难酬、怀才不遇、报国无门。

《渔家傲》·范仲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书愤》·陆游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七)送别友人时或惜别感伤,或壮别感奋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六、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盛唐以前,国势强盛,边塞诗大多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国势衰微,诗中悲壮 惋伤成分多;南宋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颓,面临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这样在知识分子的笔下,多用来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初唐:

《从军行》·杨炯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  

   

盛唐:

《少年行四首》·王维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凉州词》·王翰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

基调是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

《从军北征》·李益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陇西行》·陈陶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国势渐衰,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南宋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宋代:宋朝时期统治者昏庸,山河沦陷,不重用人才,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愤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尤其是南宋,偏安江南的郁愤、北望中原的伤感,深深的亡国之痛(恨)、收复失地的渴望、统一中原的企盼、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无奈、斥责……南宋的登高诗、抒怀诗等等,这个主题都是主旋律。

    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

    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七、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一)融情入景、以景衬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李益)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王昌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 

表达效果:渲染气氛、烘托情感

正衬:凄清单调的景——思乡、幽怨的情

          奇异壮阔的景——豪壮、昂扬的情;

反衬:艰苦恶劣的环境——对英勇威猛将士的赞美之情

 

(二)对比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王翰)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李白)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

表达效果:突出和强调

          如用内地和边塞的景物对比,突出边塞环境的艰苦。

(三)虚实结合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岑参)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高适) 

表达效果:运用想像,拓展诗歌内容,形成时空的对比。

 

(四)用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

    闻道玉门犹被遮, 应将性命逐轻车。(李颀)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表达效果:使诗歌内容凝练、含义深刻。

 

八、链接高考

2018年全国I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陆游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诗歌翻译】

胸中自有军事谋略,想要试炼一番却没有门路,空怀豪情。草书如同行军打仗,书写前喝酒,好似军中的旗鼓以壮声威,手中的笔好似战士的刀枪,其气势如同银河从天上倾泻而下。以端溪出产的砚台磨墨,在烛光的照耀下,下笔纵横如飞。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了太平,感觉酣畅淋漓。

1.D(此处“飞纵横”指的是诗人下笔纵横如飞,并不指烛光。)   

2.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酒”是诗歌中重要物象(但不是抒情意象)的作用,要准确解读就必须读懂原句“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和“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这两联包含作者书法创作之前借酒壮势,趁酒浓意的心境,也包含作品完成后作者志得意满的踌躇。

[天津卷]

凉州词(其一)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出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qì] ,应驮白练到安西。

问题: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2)本诗运用了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⑴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   的沙漠上。

⑵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写为主,虚中有实。

【赏析】前两句写眼前景物,同时点出了所写的地点、时间、天气、季节。首句“边城暮雨雁飞低”,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群低飞的鸿雁,并使人看到雁飞的地点是边城,时间是日暮,天气是阴雨。次句“芦笋初生渐欲齐”,再把人的视线引向一片出芽的芦苇,并从芦苇的长势说明已是春暖季节。这前两句:一写从边城仰望的天空景(远、高、动);一写在边城俯视的地面景(近、低、静),都是在视线所及的范围之内的景物。诗的后两句则把诗境扩展到浩瀚遥远的大漠彼方,一直把诗思推到视线之外。
  第三句“无数铃声遥过碛”,写的是在沙漠上级缓行进的一队驮运货物的骆驼,但句中却并没有出现骆驼和押运人员的形象,只有从沙漠上遥遥传来的络绎不绝的驼铃声。这是以声传影,因声见形的妙用。这里只需写铃声之传来,自会凭联想艳声音转化为形象,自会在脑际浮现一支连延不断的驼队渐行渐远的图景。

 

【提升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转应曲

戴叔伦

边草,边草,边草尽来兵老。山南山北雪晴。

千里万里月明。明月,明月,胡笳一声愁绝。

1)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简要赏析这首词中两组叠句(“边草”、“边草”与“明月”、“明月”)的表现效果。

参考答案:(1)这首词描绘了萧瑟凄清,山川寂寥的画面;边塞将凋的枯草,积满山山岭岭的冰雪,初晴的夜空普照大地的明月,偶尔传来的悲切呜咽的胡笳声,孤独苦守的赢弱老兵…… 表达了戍边将士对长期戍边生活的极度愁怨,对家乡的极度思念, 诗人对将士们的同情。

2)“边草”一叠,营造了荒草连天,茫无际涯的荒凉意境,为老兵提供了活动的背景,烘托了老后空虚彷徨的心理状态。(1分)“明月”一叠,营造了月光满地,冷清凄苦的意境,烘托了老兵望月怀乡、辗转难眠的思乡情绪。(1分)叠句重唱,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音韵美。(1分)渲染了“愁绝”的气氛。(1分)

3、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 出塞入塞寒, 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 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

1)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第一句中的“空”字写出了            ,渲染了             “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              

又点明了                     “处处黄芦草”写出了                                 

(2)这首诗前四句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写了两类人:                       

其中“皆共尘沙老”描写                            的生活。分析作者对两类人的不同的情感态度。

答案:(1)“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2)“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

4.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在新疆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答案:是“暗”字,一个“暗”字不仅写出了画面的暗淡,而且将岁月流逝,人事消磨,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融入其中,此外还与“匹马戍梁州”的梦想形成对比,造成强烈的情感落差。)

梦,是指奔赴抗敌前线,赶走金侵略者,收复中原,建功立业,流芳后世的理想与愿望。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答案:运用先扬后抑对比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奔赴抗敌前线,报效祖国,收拾旧山河的雄心壮志,与请缨无路,报国无门,有志向难申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壮沉郁的浩叹,令人荡气回肠。)

5、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答:(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1分);军情紧急(1分)。作用:营造了萧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1分),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1分),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1)描写了寒风紧吹、冻泥开裂、梧桐叶落、枝梢断折的寒冷萧瑟的景象。交代了严酷的环境,提供人物活动背景,渲染凄凉氛围,烘托战士的勇敢大无畏精神。表达作者对唐军将士不畏艰难、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的赞美。

2)大山莽莽,白雪漫漫,红旗飘飘。色彩鲜明,深厚壮美。

风吹、山静、旗动、人行、笛吹,动静结合,静中显动。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⑴貂锦指什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答:精锐部队。借代。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震撼人心,你认为呢?为什么?

答:本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本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对穷兵牍武政策的批判。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1)第二句“马头冲雪过临洮”中“冲”字如果换成“冒”字好不好?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3分)

 

 

 

2)请结合诗歌的内容,简要赏析本诗人物形象。(5分)

参考答案:(1)(3分)不好。“冲”字描绘出战士们在雪夜冲锋前行的生动画面(1分),更表现出将士们一往无前、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使诗歌充满了一种高昂激扬的情绪(1分)。“冒”字也能表现冒雪前进的情形,但在力度上没有“冲”字强烈(1分)。(语意相近即可;若答成“冒”字好,分析言之成理,酌情给分;若没有明确回答“好”或“不好”,扣1分)

2)(5分)全诗通过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为我们塑造了英姿勃发,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戍边将士的形象。(2分,形象特点答出1点,给1分,答出2点,给2分;语意相近即可)诗歌通过衣着来进行人物的外貌描写,用“金带连环”束“战袍”,刻画出了戍边将士们那种全副武装、神采奕奕的风姿;“马头冲雪过临洮”以天气恶劣、行军艰难来突出戍边将士们勇往直前的精神;“卷旗夜劫单于帐”以“卷旗”的细节,写出勇士们夜赴战场的决心与行动,“乱斫胡兵”和“缺宝刀”既表现了战斗场面的激烈,更表现了将士们奋力杀敌、拼死搏杀的无畏精神。(3分。能从外貌、环境和行动描写三方面进行分析,各给1分;语意相近即可)

9、.(2010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习题。

雨雪曲 江总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

[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命题质量不高。别路:离别的道路。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

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课堂总结】

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1.关注诗歌的作者,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关注诗歌的意象,弄清景物描写与所抒之情的关系。3、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4.抓住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高适) 

 

 

教学反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