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干谒诗

作者:许绚如  日期: 2023-02-22  点击:

      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干谒言志诗

语文学科教案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授课班级

    

课时安排

1课时

   

干谒言志诗

   

复习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会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干谒言志诗的主要特点。

把握干谒言志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

掌握干谒言志诗的解题方法、技巧。

过程与

方法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干谒言志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重、难

点阐释

 

学法指导

 

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经典诵读】

1.上李邕

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时人见我恒殊调,见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赏析:这首诗是李白在天宝四年游北海郡时写给北海太守李邕的。头四句用《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诗人自比大鹏,字里行间豪气激荡。五六句表现凡俗之人不理解自己,意在讽刺,也饱含着世无伯乐的感慨。宣父即孔子,唐贞观年间下诏尊称孔子为宣父。《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末二句借此典劝李邕重视自己。此诗言辞颇为自负,乍一看犯了干谒诗之忌,却通过“时人”和“丈夫”、“宣父”和“丈夫”两两对照,巧妙地恭维李邕超越“时人”,有“宣父”之雅量。这样既无碍于干谒之体,也保持了自己略无拘束的个性,这也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的地方。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唐代诗人孟浩然,苦学多年,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给丞相张九龄写了一首五言律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期求得到援引推荐。诗的前四句描写洞庭湖的景色。八月湖水,碧波荡漾,水天相接,混为一体;湖面之上,雾气升腾,波浪翻滚,撼击岳阳。后四句转入抒情,言明心迹。想渡湖而无舟楫,圣明时代却不能有所建树,心感愧耻;看着别人垂钓,多想一展自己的身手。诗歌委婉地表达了希望为圣朝干一番事业的急切心情。

【注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只能。 

楫:()划船用具,船桨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 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 看着那些垂钓的人钓得鱼儿上钩,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赏析:

此诗当作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阔大。 三、四句实写湖,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不仅广阔,而且充满活力。 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色,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这是写景的妙用。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还找不到门路而已。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3.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代诗人朱庆馀,在临考前给水部员外郎张籍写了一首七言绝句《近试上张水部》探听虚实洞房花烛夜后,早晨要拜见公婆,精心梳妆,羞问夫婿,眉毛画得深浅合不合时宜?此诗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公婆的新媳妇,把张水部比喻成舅姑(公婆),探听虚实。比喻通俗贴切,别出心裁。

张籍看过,大为赏识,回诗一首《酬朱庆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诗歌仍以比喻作答,把朱庆馀比作“越女”,把他的诗比作“菱歌”,用“一曲菱歌敌万金”表明对其才华的赏识。

 

4.东都望幸

唐章碣

懒修珠翠上高台,眉月连娟恨不开。

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

赏析:唐以洛阳为东都。诗中字句,大意说东都的宫女日夜盼望君王巡幸洛阳,自己有机会承恩受宠,转念一想,又陷入绝望:因为君即使东巡,也会从长安带来他宠爱的美人,自己仍旧没有机会;以致懒于梳妆打扮,整日双眉紧锁,也不再上高台眺望了。

【学习过程】

一、干谒言志诗题解及常见意    

干谒言志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自荐信。一些文人为求得进身机会(科举登第、入仕、入幕等),十分含蓄地写一些诗歌,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展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以求引荐。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进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的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行卷其实就是一种干谒行为,行卷之诗,从宽泛的意义上说,都可以视为干谒诗。

干谒诗作为唐代诗歌中较为可观的客观存在,往往因其内容单调、多乞怜语而为人所轻。但是,干谒诗中体现出来的文人干谒心态对研究诗人、诗歌的意义以及干谒诗的写作技巧却是不容忽视的。

常见标题:标题中往往含有“奉呈”“奉赠”“投赠”“献”“上”显贵的官名(姓)等字眼。

常见意象:诗风不同,意象不定。朱庆余的温婉含蓄,多生活类意象;孟浩然的恳切朴素,多阔大类意象……

二、干谒言志诗的类型:

干谒依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分法,按照干谒目的不同,或为求取科举而干谒,或为授官、铨选而干谒,或为入幕出幕而干谒。以干谒者身份的不同又分应考士子、有出身人、前资官、在朝官员等。在干谒方式上则又有互利法、恳请法、激将法等不同。

(一)求取科举登第的干谒诗 

唐代科举主要有常科、制科两类。因此,求取科举入仕的干谒诗也相应地针对常科、制科而有所不同。 

(1)求取进士出身的干谒诗

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入长安,干谒一代贤相张九龄,其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则成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既表明了入仕的愿望,又委婉含蓄、不卑不亢,实属干谒诗中第一等文字。

大诗人李商隐的《喜舍弟羲叟及第上礼部魏公》写给礼部侍郎魏扶。《令狐八拾遗见招送裴十四归华州》作于开成元年冬(836),诗云:“嗟予久抱临邛渴 便欲因君问钓矶”希望得到令狐绹举荐入仕。

(2)求取制举入仕的干谒诗

高适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初试制科失利,至天宝八年(749)方有道科中第,前后十四年光景。这十几年高适为求制科一第,频频干谒权贵,留下了一批干谒诗。如《真定即事奉赠韦使君二十八韵》,该诗作于开元二十二年(734),韦济时任恒州刺史。《奉酬睢阳李太守》作于天宝初年,干谒李少康。另于天宝八年(749)作《留上李右相》干谒宰相李林甫。 

另一位为求制举而留有大量干谒诗的是大诗人杜甫。杜甫在漫游完吴越之后就于开元二十三年参加了进士考试,年少轻狂的杜甫似乎并没有把落第放在心上,继续自己的壮游生涯:“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壮游》)。时过境迁,当天宝五年(746)三十四岁的杜甫再次来到长安时,已时不我待,诗人急切的参加了来年的制举考试。此时人到中年的杜甫少了些年轻气盛,多了些理性务实,但等待他的依然是艰辛的十年长安困守。在此次制举前后,杜甫为求登第,作了许多干谒诗,但等待他的却是命运无情的捉弄。

(二)围绕铨选、调迁的干谒诗

这类干谒诗多出于已经科举及第的前进士、前明经或者任满待选的前资官,也包括一些被贬官吏,总体上说,由于干谒在铨选和科举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一,这类干谒诗数量不如求取科举出身的干谒诗多,同时在干谒心态上更加平和,语气上更多的保留了一份自尊。

(三)请求入幕的干谒诗

如李白的《赠何七判官昌浩》作于被赐金放还后的天宝十年(751),希望能得到举荐公共效力于幕府。《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作于至德元年(756)应征入李璘幕府后赠韦子春的。“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表明了李白入幕的原因和理想。杜甫也于天宝十三年(754)作《赠田九判官》与《寄高三十五书记》,干谒已在哥舒翰幕府任行军司空的田梁丘和书记高适请求援引入幕。并于同年作《投赠哥舒开府翰二十韵》亲谒哥舒翰。

(四)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

终其一生李白写下了大量求取荐举入仕的干谒诗:《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走笔赠独孤驸马》、《赠从兄襄阳少府皓》、《赠徐安宜》、《赠任城卢主簿》、《赠范金乡二首》、《赠瑕丘王少府》、《赠薛校书》、《赠何七判官昌浩》等等。李白用一生的干谒换来的只是昙花一现的荣耀,当年志在“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雄心壮志,到终老也只是一个美丽的梦想。

三、干谒言志诗的常见情感

1.对自己才华的昂扬自信;

2.积极入仕的急切心情;

3.对推荐者的赞美;

4.潇洒旷达,傲视权贵的态度;

5.贫贱骄人,悲愤难鸣的心情;

6.命运多舛、出身寒微、无所依托的苦闷。

四、干谒言志诗的常用手法

1.比喻。登龙门、折桂喻登第,落羽比喻落第,飞鸟、良马喻己。

2.对比。孤鸿燕雀相比,衬托高洁之志;凤凰与蚂蚁相比,显示双方地位悬殊。

3.双关。干谒诗大都具有表里双层意蕴,其表层意蕴常取自比喻性的意象或描述性的意象;而里层意蕴则取自象征性的意象。

4.借景抒情。借四海升平之景表达对显贵的赞美。

干谒言志诗常见的考题形式方法归纳

考题形式: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通过分析诗歌中景物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六、高考链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①裴(péi)侍郎:即裴瓒(zàn)。

②朱门:权贵之门。

③孔门:孔子儒家之门。

④至公:公正的长者,指裴侍郎。

⑤垂纶(lún):钓鱼。

⑥地:见地,缘由。

⑦等闲:平白无故。

14.(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

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

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

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14.解析:D项,“受恩必报”属于无中生有。“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的意思是“男子接受人家的恩惠应当根据自己的能力情况,我平生就不随便接受人家的恩惠”,这是对别人施加恩惠的态度,并无“受恩必报”之意。故选D。)

15.参考答案: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解析:第一问,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颈联描写了渔乡隐居(垂纶,垂丝钓鱼,指隐居)和风中鸿雁鸣叫两个场景,“隐者”和“鸿雁”都是孤高耿介的意象代表,形象化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怀。第二问,结构安排方面的作用。其他三联直抒胸臆,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情感态度,感情激烈。而间写两个具体场景,使得全诗节奏得到了舒缓。

【诗解】首联,“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意思为虽然出身低贱,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朱门”指古代王侯贵族的府第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后指富贵人家,本诗中代指世俗权势。“孔门”指孔子的门下,代指儒家。

颔联,“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意思是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考取进士功名,而不是通过其他途径。至此,前四句从起到承,一气呵成,节奏明快,内容清晰,针对性强。可以看出诗人不愿放弃科举这条,也是惟一的一条能实现自己兼济天   下愿望的道路,虽然充满辛酸和曲折,但是诗人还是决定走到底。

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此句一改前两句的明快节奏,从叙述议论变为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别具一格。“垂纶”即“垂钓”之意,“渔乡思”暗含作者出世归隐之意。在古代诗歌中,“渔樵”常常作为文人学士隐居的象征词语。

仔细品析第三联,发现作者存在十分矛盾的心理。秋天是生命的凋零之季,是生命的衰落之季,在这个季节里,写思归,作者其实想表达的是不是真正的思归,而是想说:如果不能做官,不如摆脱名缰利锁,不如退隐归去。在干谒诗中出现如此消极情绪,似乎很不正常。但仔细体味,这种“归隐”“退隐”之思,是一种很高的格调,表现了作者高傲的心态,有一种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

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就在于:他既想通过写干谒诗得到别人的提携,又要维持维护自身孤傲的立身处世做人的态度。想做官的语气要诚恳打动人,但又不能失掉自身身份,不能低三下四。这种高傲的文人情绪与作者对科举的孜孜追求使诗歌在矛盾中形成了一种张力,表现了丰富细腻的内心情绪。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有地”,是有根据的意思,引指在能力所及范围之内。“等闲”是随便之意,此句的意思是男子汉是否接受别人的恩惠,必须根据自己能力而定。这句又回到了干谒诗的表白自己心迹,愿为报恩的常见内容上来。

 

【提升训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

和谈校书秋夜感怀,呈朝中亲友

白居易

遥夜凉风楚客②悲,清砧繁漏月高时。

秋霜似鬓年空长,春草如袍③位尚卑。

词赋擅名来已久,烟霄④得路去何迟。

汉庭卿相皆知己,不荐扬雄⑤欲荐谁?

[] ①此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作。谈校书应为诗人在朝为官时的同事、朋友。②楚客,指贾谊。③袍:官袍。④烟霄:喻显赫地位。⑤扬雄,擅长词赋写作,曾被大司马王音推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第一句中的“遥夜”和“凉风”照应了标题中的“秋夜”,点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

B.第二句通过对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的描绘,以动衬静,营造出月夜清幽的氛围。

C.第五句中的“擅名”,指有名声。这句说诗人在词赋方面享有好声名已很长时间了。

D.第六句中的“去何迟”与上句中的“来已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诗人的心绪。

解析:B项,结合上句中的“悲”,再从此句中捣衣声的“清”、滴漏声的“繁”、月亮的“高”可以看出此处营造的氛围是凄清,故“清幽”不当,写捣衣声和计时刻漏声也是为了突出气氛的凄清。

(2)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解析:答题要抓住关键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分析。“楚客悲”借贾谊经历,暗寓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秋霜似鬓”“春草如袍”,用比喻表现“位尚卑”,年长官微的慨叹;“不荐扬雄欲荐谁”,以扬雄自比,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参考答案:①诗人借贾谊流落楚地的经历,暗寓了自己被贬客居他乡的悲愁。②鬓发像秋天的白霜,官袍还是卑微的青色,诗人运用比喻,抒发年长官微的慨叹。③诗人借“荐扬雄”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文才卓绝却无伯乐引荐的苦闷之情。

 

 

 

 

 

教学反馈(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