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加入时间:2022-05-25
1、五莲一中高三一轮复习诗歌鉴赏导学案——羁旅思乡诗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高三语文组 使用时间:第 周 |
||||||||||||||||||||||||||||||||||||||
授课班级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课 题 |
羁旅思乡诗 |
|||||||||||||||||||||||||||||||||||||
课 型 |
复习课 |
|||||||||||||||||||||||||||||||||||||
教 学 目 标 分 析 |
课标要求 |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词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解读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对古代诗词的学习应达到如下目标:诵读。要求准确、有感情地诵读。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划分朗读停顿。积累。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常见的考查方式是默写。感悟。理解诗词的写作手法,理解诗词的中所抒发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简答题、赏析题。又双运用。能在现实的语言实践中恰当地运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结合显示创设具体的语言环境,让考生恰当运用古诗句。欣赏、审美鉴赏诗词意境、语言、情感方面美之所在。常见的考查方式是品析题。总结上述所说,对古诗词的考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默写,一是赏析。 |
||||||||||||||||||||||||||||||||||||
知识与 能力 |
了解羁旅思乡诗的主要特点。把握羁旅思乡诗的常见感情和主题。掌握羁旅思乡诗的解题方法、技巧。 |
|||||||||||||||||||||||||||||||||||||
过程与 方法 |
培养学生准确鉴赏羁旅思乡诗的能力。 |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
|||||||||||||||||||||||||||||||||||||
重、难 点阐释 |
|
|||||||||||||||||||||||||||||||||||||
学法指导 |
|
|||||||||||||||||||||||||||||||||||||
教具设计 |
|
|||||||||||||||||||||||||||||||||||||
教学过程 |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
|||||||||||||||||||||||||||||||||||||
【经典诵读】 阁夜 唐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⑴,天涯霜雪霁寒宵⑵。 五更鼓角⑶声悲壮,三峡星河⑷影动摇。 野哭⑸千家闻战伐,夷歌⑹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⑺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⑻ 。 【注释】⑴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⑵霁(jì):雪停。⑶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鼓、角,都是军中的乐器,用于报时或发号施令。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⑸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⑺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⑻ 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时间。首句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颔联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渲染出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紧张气氛。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颈联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尾联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①清沙白鸟飞回②。 无边落木③萧萧④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⑤悲秋常作客⑥,百年⑦多病独登台。 艰难⑧苦恨⑨繁霜鬓⑩,潦倒⑪新停⑫浊酒杯。 【注释】①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②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③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④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⑤万里:指远离故乡。⑥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⑦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⑧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⑨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⑩繁霜鬓:像厚重白霜似的鬓发。⑪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⑫新停:新近停止。重阳登高,例应喝酒。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登岳阳楼 唐 杜甫 昔闻洞庭水⑴,今上岳阳楼⑵。 吴楚东南坼⑶,乾坤日夜浮⑷。 亲朋无一字⑸,老病有孤舟⑹。 戎马关山北⑺,凭轩涕泗流⑻。 【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⑶吴楚句:吴楚两地以此划分界限:东为吴,南为楚。坼(chè):分裂,这里引申为划分。⑷乾坤:指日、月。浮:日月星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⑸无一字:音讯全无。字:这里指书信。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⑺戎马:指战争。关山北:北方边境。⑻凭轩:靠着窗户。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赏析】 诗为大历三年(768)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寓岳州(今湖南岳阳市)时所作。首联二句,即揭示登楼的题旨,写自己宿愿终偿的欣喜之情。颔联二句,极度夸张地写出登楼所见。坼吴楚而浮乾坤,这是形容楼前浩渺无垠的洞庭湖的水势。吴楚,指春秋战国时吴楚两国的旧地。大致说来,吴国在洞庭湖东面,楚国在湖西及湖南一带,所以诗人说吴楚之地好象被这个大湖分为两半。“乾坤”,指天地,包括日月。这一句说,洞庭湖太阔大了,天地日月都象是在其中漂浮着,不论白天还是夜晚。 以上四句,既已写出登临所见之景;后面四句,则写登临所生之情。然而并非上四句只写景,与情不相关,下四句只写情,与景不搭界。前后两部分的关系是情因景生,景以衬情,浑然一体,组成有机的抒情感怀意境。颈联二句,因湖山之景而触动身世之悲,写满腹的孤身漂泊之感与万里乡关之思。“亲朋”句承“吴楚”句,“老病”句承“乾坤”句。当时老杜从蜀中东下,在岳阳楼上必然想起吴楚的亲友,故“吴楚”跟“亲朋”连接起来了。他出峡之后,长期在水上漂泊流浪,所以看到“乾坤日夜浮”的泱泱大水,就跟自己“老病孤舟”的凄惨晚景联系起来了。此处的哀情和上四句的阔景就是如此有机结合的。中间这两联,上联侧重景,下联侧重情,而又连为一体,以景物的阔大和孤身漂泊的痛苦互相映衬,艺术效果极为佳妙。末联仍是登楼时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当时吐蕃入侵,西北边疆不宁。不为个人身世而哭,而是为国家的危难而哭,这样的结尾使得全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①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②那畔③行,夜深千帐④灯。 风一更⑤,雪一更,聒⑥碎乡心梦不成,故园⑦无此声。 【注释】 ①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词作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接近李煜。内容多抒写个人的相思离别和哀思闲愁,情调感伤低沉,凄婉哀怨。感情自然真挚,多用白描手法。这首词为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随康熙出巡山海关外,途中所作。②榆关: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③那畔:那边。④千帐:极言跟随康熙出巡卫军的营帐很多。⑤更:旧时夜里的计时单位,每夜五更,每更约相当于来两个小时。⑥聒: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⑦故园:家乡,这里指北京。 【赏析】 上片开首两句写出旅程的艰难曲折,遥远漫长。词人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程又一程,愈走离家乡愈远。这两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方法,将“一程”二字重复使用,突出了路途的漫漫修远。第三句点明了行旅的方向。强调的是“身”向榆关,暗示出“心”向京师,它使我们想到词人留恋家园,频频回首,步履蹒跚的情况。“那畔”一词颇含疏远的感情色彩,表现了词人这次奉命出行“榆关”是无可奈何的。这里借描述周围的情况而写心情,实际是表达纳兰对故乡的深深依恋和怀念。二十几岁的年轻人,风华正茂,出身于书香豪门世家,又有皇帝贴身侍卫的优越地位,本应春风得意,却恰好也是因为这重身份,以及本身心思慎微,导致纳兰并不能够安稳享受那种男儿征战似的生活,他往往思及家人,眷恋故土。“夜深”句既是上片感情酝酿的高潮,也是上、下片之间的自然转换,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经过日间长途跋涉,到了夜晚人们在旷野上搭起帐篷准备就寝;然而夜深了,“千帐”内却灯光熠熠,为什么羁旅劳顿之后深夜不寐呢? 下片开头两句描写荒寒的塞外,暴风雪彻夜不停。紧承上片,交代了“夜深千帐灯”,深夜不寐的原因。“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的两相映照,又暗示出词人对风雨兼程人生路的深深厌倦的心态。这样的天气,这样的境遇,让纳兰对这表面华丽招摇的生涯生出了悠长的慨叹之意和深沉的倦旅疲惫之心。“一更”二字反复出现,突出了塞外席地狂风、铺天暴雪,杂错交替扑打着帐篷的情况。“聒碎乡心梦不成”与上片“夜深千帐灯”相呼应,直接回答了深夜不寐的原因。结句的“聒”字用得很灵脱,写出了风狂雪骤的气势,表现了词人对狂风暴雪极为厌恶的情感,“聒碎乡心梦不成”的慧心妙语可谓是水到渠成。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羁旅思乡诗题解 羁旅思乡诗概念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所谓“羁旅”,即因上述种种原因,长久寄居他乡之意。在此过程中,他们因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它们或写羁旅之思(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或抒发郁郁不得志之情。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阅读这类诗,要大抵了解诗人的历史和遭遇,弄清诗人所思所想和诗中寄寓的复杂感情。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常用诗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所以,表达游子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如: 战乱频仍: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宦游不归: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久戍边关: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漂泊在外: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逢年过节: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羁旅思乡诗字词特点: 羁旅类诗词中有一些关键的字词,如“孤”“悲”“无情”“怜”“空”“独”“故园”“相思”等。有时特殊的节日,也是关键信息,如冬至、除夕、元宵节、重阳节等重要节日,常常引发旅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如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等写于唐朝两个重要的节日,2006年江苏卷元代词人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写于妻子的生日,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哪! 二、羁旅思乡诗常见意象 1.环境意象:月亮、秋风、浮云、衰草、杨柳、孤舟、梧桐 2.动物意象:鸿雁、归鸟、杜鹃、鹧鸪、沙鸥、瘦马 3.时空意象:节日、日暮、寒秋、远山、高楼、驿站 4.声音意象:笛声、芦管声、角声、鸦鸣声、杜鹃声、鹧鸪声 5.特殊意象:家书 【意象例解】 月亮:见月怀人。对月引发思亲,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秋风、秋霜、凄风、苦雨:人生的失意;伤感。 衰草、黄叶、落花: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 梧桐:民间传说,凤凰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古书上说,梧桐能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诗人体察梧桐叶落的飘零景象,咏叹身世的孤苦凄凉,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杜鹃:又叫杜宇、子规,叫声凄切哀伤,声如“不如归去”。口角鲜红,故有“杜娟啼血” 之说。常与哀怨、思归有关,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 猿啼:常象征漂泊之人的悲苦之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沙鸥:往往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的形象。 西楼、高楼、小楼、危楼、危栏: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鸿雁、孤雁[候鸟,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之愁]“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浮云、浮萍、飞蓬[因漂移不定,喻在外漂泊的游子]“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其他如客船、车铎、孤帆、驿道、圆月、晚钟、天涯、砧声、油灯、家书、故园、慈母、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烟、日暮、燕、笛、柳等。特别是暝色、日暮时分,妻独守空房,当会思念远方的游子;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也会蓦然而生。与日暮、暝色相近的意象还有暮霭、落日、夕阳也可表现游子思乡。 重点留心三种意象:①“望月怀远” ②“鸿雁传书”③“折柳送别” 【常见节令】 1、人日:正月初七日。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 2、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 3、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戊曰,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难得的娱乐活动。 4、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 5、清明:三月的节气名,也是祭祖扫墓的日子。 6、上巳(阴历三月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 7、端午:五月初五日。 8、七夕:七月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 9、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阖家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亲人。 10、重阳: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的习俗。 11、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日中的子时,古人认为阴极阳生之时。 12、除夕:一年中最后一天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意象含义】 ①“望月思亲“——月亮寄托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 ②“鸿雁传书”——鸿雁是孤独;思乡思亲;音信联络引发游子的羁旅之感。 ③“折柳送别”——惜别怀远 ④“杜鹃啼血”——凄凉哀伤的象征 ⑤”黄叶飘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⑥“杯酒抒怀”——就是诗人寄托愁情的载体,是排遣人生苦闷的良药。 ⑦“流水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 ⑧寒蝉——悲凉。猿猴——伤感。沙鸥——飘零;伤感。等等 三、羁旅思乡诗的情感:【合作探究——提炼情感主旨】 1.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背景介绍】永泰元年(765),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使杜甫失去了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这首诗是他从成都到渝州(今重庆)、贵州(今重庆忠县)的途中写的。旅夜,旅途之夜。
3.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4.菩萨蛮(其二) 唐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①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②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释】:①只合:应当。②垆边:垆:指酒家。垆,旧时酒店用土砌成酒瓮卖酒的地方。《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记载司马相如妻卓文君长得很美,曾当垆卖酒:“买一酒舍沽酒,而令文君当垆。”③皓腕凝霜雪:形容双臂洁白如雪。
5.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6.渔家傲· 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
7.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情感小结】 (一) 天涯漂泊羁旅愁。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宿建德江》·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二)望尽天涯怀人愁。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四)反映国家离乱、山河沦丧以及人民的的苦难生活。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四、羁旅思乡诗的手法: 1.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以景衬情。 在诗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有一定的规律: 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苦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之情” 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对羁旅之苦的感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感时花溅泪”传达对国事衰危的悲叹,寄一腔爱国深情。 例如: 《宿建德江》 孟浩然(唐代)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2.叙事抒情、寓情于事、生动感人。 《秋思》 张籍(唐代)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虚实结合、变化起伏、拓展时空。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4.渲染烘托、对比反衬、突出主旨。 《绝句》 杜甫(唐代)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乐景衬哀景 以乐景写哀情,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鲜明对照,反衬诗人思乡之情更加浓厚。 《绝句》·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当时诗人客寓成都,亟思东归,因战乱道阻,未能成行 6.侧面落笔 不说自己想家,却说家人想自己,令人倍觉凄凉。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7.因梦寄情 在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梦里往往能够得到满足,寄情于梦,这种方法常常为人采用。这种写作手法使情感更为动人真切。 《思江南》·方干 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故乡情。夜来有梦登归路,不到桐庐已及明。 《浪淘沙令》·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常见景物特点及语言特色】 景物特点常常是:萧瑟,凄凉,冷清,孤独,寂寞。 语言特色: 质朴清新,如王禹偁的《村行》。苍凉低沉,如秦观的《踏莎行》,范仲淹的《苏幕遮》。 浑厚悲凉,杜甫的《江汉》、《旅夜书怀》、《登高》,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深沉委婉,杜甫的《月夜》,方干的《思江南》,张继的《枫桥夜泊》。 ①、清新雅致——新颖自然、(谢朓、谢灵运) ②、平实质朴——质朴真切、通俗易懂 ③、绚丽飘逸——辞藻华丽、节奏轻盈(李白、) ④、含蓄隽永——婉约含蓄、蕴藉隽永(柳永、李清照、李煜、刘禹锡 ⑤、粗犷豪放——豪迈奔放、雄浑旷达(苏轼、辛弃疾 ⑥、简洁生动——准确精炼、生动形象 ⑦、沉郁顿挫——缠绵悱恻、哀怨沉郁(杜甫) 诗歌的语言主要特征有:形象化、生动化、个性化、陌生化;凝练性、形象性、情感性、跳跃性。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而这几个方面往往是合为一体的。 五、链接高考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4分) 1.B(本题B项,“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搅扰,乱入河中”错,据诗句“人远凫鸭乱”,可知是人已经走远,野鸭才乱入河中,写出环境的幽僻。故选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解析】本题问“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山色远寂寞”描绘夕阳照射之下,远远望去,群山苍茫,笼罩着夕阳的余晖,给人寂寞空旷之感;“江光夕滋漫”写满溢的江水在夕阳余晖中闪耀着特有的光泽;整个画面境界阔大壮美,而又给人寂寥孤独之感。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要联系题目、注释、背景等全面解读,要仔细寻找能表露作者情感的词语,或者分析诗歌中的形象等,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由“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描写通泉山水的壮丽美好,表达了诗人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伤时愧孔父”诗人借孔子叹凤、泣麟的典故,表达自己“伤时”之痛,即生不逢时的苦闷; “我生苦飘零”则表达了飘零他乡的哀痛;“所历有嗟叹”直抒身世之慨,“去国同王粲”是借王粲在国家动乱之时无奈依附刘表的典故,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参考答案: 1.【答案】C 应该是“万家井邑出现”,不是“万亩良田,井然有序”。结合地理位置分析。 2.【答案】B 本题要抓住关键“鸟雀之声”“思乡”分析。 3.【答案】《晓行巴峡》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清江”“浣衣的少女”“鸡鸣”“江面上舟船”“江岸远山”“山桥”等,这些美丽的景象。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选用“猿鸣”,猿声凄异其哀转之声,正好与人临于险境时之不安心声相撞击,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楚,深味行路之难。“泪沾裳”,从而产生“怀士”之心,后悔何为而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涉险至此。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选用“玉露”“枫树林”等景物,“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一片萧条。“巫山巫峡”,诗人所在。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2016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元曲,回答问题。(8分) 水仙子·舟中 孙周卿 孤舟夜泊洞庭边,灯火青荧对客船,朔风吹老梅花片。 推开篷雪满天。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一笑琅然。 (1)分析“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使用的两种修辞手法。(4分) (1)比拟、排比。“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用“争先”“鏖战”把“诗豪”“风”和“雪”拟人化,“诗和雪缴缠”,用“缴缠”将“诗”拟物,把抽象的“诗”具象化,生动形象地描写风雪交加的壮美,表现作者迸发的诗情。“诗豪与风雪争先,雪片与风鏖战,诗和雪缴缠”构成排比句,描写了作者的诗情与风雪难分难解的关系,渲染了气氛。 (2)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4分) 孤舟夜泊、青荧客船、朔风等,表现了作者的孤独之感、羁旅之思;漫天飞雪激发了作者的创作豪情,风雪鏖战,“诗豪”与风雪争先,“诗”又与雪缴缠,表现了作者啸傲孤独与风雪的豪迈气概;“一笑琅然”,抒发了作者战胜困境的快意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2011年全国卷Ⅱ)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参考答案: 1、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来写的,上阕写的情景是在日间“渐向溟”时。下阕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答出以时间为线索1分,能简要说明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题干已经提示从两阙的首句看,而上阕的“渐向暝”和下阙的“更深人去”就容易看出时间线索。 2、作者在词中表达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侯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答出心情2分,能简析表现的,给3分,意思对即可)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此诗是刘长卿从岭南潘州南巴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所作。 1. 本诗前两句的景物描写对全诗的感情抒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本诗与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均属羁旅之作,抒发的感情同中有异。请简要分析两诗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6分) 1、①暗示时光的流逝,勾起诗人的感伤情怀。(1分)“摇落”使人想到草木摇落变衰,“稀”写出茂密的青枫经霜之后的凋零。草木的变化写出了时令的变化,让人感伤年华的一去不归。(1分) ②在诗歌的开头营造了凄清旷远的意境,烘托出诗人孤寂悲凉的情怀。(或答融情于景)(1分)这两句描绘出一幅西风落叶图,景中隐含乡情旅思,以悲凉旷远之景衬托诗人思乡感伤之情。(2分) 2、刘诗所写之景萧瑟悲凉,西风叶落,霜叶凋零,城孤鸟独,主要表达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情怀和无尽的乡思,同时也有宦途坎坷的深沉感慨。王诗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等诗句写景开阔,意境恢弘,虽有时序交替的感慨,但传达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自然理趣,洋溢着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相思离愁之情较淡。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4.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3.B D 解析:B.“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D.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4.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诗歌大意: 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留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是徒白遇到赏识我的严武。在雪岭,我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5~6题(11分) 深湾夜宿 王勃 津涂①临巨壑,村宇架危岑②。 堰③绝滩声隐,风交树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农调砧④。 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 【注】①津涂:道路。②岑:小而高的山。③堰:拦河蓄水的土坝。④砧:捣衣石。 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夜宿的深湾是个偏僻的地方,道路面对巨大的山谷,村子建在危险的山上。 B.一个“隐”字,写滩声时隐时现地传来,可想象出诗人凝神远听的神态。 C.一个“深”字,写出江边的树木随风起伏,树影晃动时的情景。 D.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远近交替写深湾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景。 E.前三联,写出诗人眼中的异乡景色风情,第四联抒发游子乡思,情景相生。 6.诗的第三联描写了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5.A(2分)、D(3分)(A项错在对诗中“危”的理解上,这里的“危”是高的意思,不是指危险。D项“第一联是写近景,第二联是写远景”错,应是第一句与第四句写近景,第二句与第三句写远景。) 6.描写了这样的图景:天已入暮,江上的儿童还在辛勤的划船;(2分)天晚了,山中的妇女还在捶洗衣裳。(2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的深厚同情。(2分)
【课堂小结】 羁旅诗赏析思路总结 ①、整体感知,确定情感类别 ②、抓住意象,分析关键词语 ③、熟知技巧,明确艺术特色 ④、反复诵读,品味语言风格
从诗歌的情感、景境进入……到诗歌的时间、政事背景……最后上升到生活、生命的本质感叹 (诗之意境--眼中境) (诗之历史--身处境) (诗之主题--心中情)
|
|
|||||||||||||||||||||||||||||||||||||
教学反馈(后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