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教学设计
作者:李敏 日期:
2023-02-15 点击:
次
《书愤》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节奏。
文化传承与理解:
体会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技巧。
审美鉴赏与创造:
掌握诗中用典等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提高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体会南宋陆游壮志难酬、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人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领悟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
自主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自南宋以来的近千年里,诗歌领域中充斥着颓废、萎靡的风气;民族的战斗精神已消磨殆尽,国家的活力几乎枯竭。陆游诗集中十分之九是描写从军的快乐,抒发战斗豪情的;从古至今称得上男子汉大丈夫的只有陆放翁一人。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具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其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诗作《书愤》——
二、出示目标,明确重难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节奏。
2.学习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重)
3. 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诗人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情感。(难)
三、预习检测,答疑点拨
活动1:巡回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查看(1)课本上预习笔记,字音标注、疑难诗句标记;(2)大册“课文导读”【知识梳理】部分预学案完成情况。
活动2:学生根据已有学习资料,简要介绍陆游和写作背景。教师补充介绍。见PPT
活动3:请学生试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四、精讲重点,合作探究
1、问题:诗歌颈联中“万里长城”是用典的手法,可以看出他“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的决心。然而如今,诗人却壮志未酬,这种情感从哪个字体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产生沉重的失落感。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已”字又刻画出诗人功业未成人已将老的悲愤。
2.问: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点拨:诗人以诸葛亮自况。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基调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蕴藉着豪壮的感情。
3.问:除了这首诗,陆游还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亮?
提示: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
“《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
“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
南宋王朝偏居一隅,主张北伐和反对北伐这两种声音一直都在对抗。陆游是主张北伐收复失地的主战派,但一直受到压制。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4.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陆游此诗和杜甫《蜀相》,说说它们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情感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点拨:
(1)功绩方面。杜甫:“功盖三分国”、“天下计”、“老臣心”;陆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个人情感。杜甫:表达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陆游:以诸葛亮自况,渴望北伐复国,建功立业。
(3)表现手法。杜甫: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凭吊古人与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陆游:先回忆自己过去,然后写自己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自己的“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五、达标检测,反馈效果
(小册——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习题。
村居书喜 陆 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诗中写了诗人村居生活中哪些可喜之事?请简要分析。
[提示] ①春景喜人:春水已生,花香袭人,天气骤暖,鹊声穿树,雨后新晴等。②农忙时节的乡村生活喜人:酒的价格低,贫穷的人也买得起;农忙无闲人,老者亦耕田;官赋已交,整年不会有小吏催租。
六、作业设计
1、背诵这首诗。
2、完成本课小册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