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单篇任务型教学实践——以《故都的秋》为例

作者:陈琦  日期: 2022-12-30  点击:
摘要:“学习任务群”,是在真实情境下,确定与语文核心素养生成、发展、提升相关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自主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个性,增长思维能力,形成理解、应用系统。[[[] 王宁.引领语文课程改革走进新时代[N].中国教育报,2018-3-7(9).]]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的展开,在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由传统的单篇讲授研习教学过渡到“大观念”的大单元教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而在这个过渡的时期,我们可以采用单篇任务型的形式,强调围绕主题的任务驱动,在教师设置的真实情境中,学生围绕具体任务,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文本研习,区别于以往教师的单篇讲授,真实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可在此过程中总结与汲取教学经验,以期正式过渡到“大观念”的大单元教学。
关键词:单篇文本教学;任务型教学;《故都的秋》

“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王岱.如何在统编教材的使用中落实课标精神: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六单元专题教学设计[J].语文学习,2020,7:36-40.]]。因此,任务设置的本质是语言活动,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过程,所以,情境任务的设计必须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语言建构与运用”。散文的阅读需要细品文本,品读文字背后流动的情感,也是开展单篇任务型教学的优质选择。由此,笔者选择了新教材《必修上》中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这篇散文,开展了单篇任务型的教学,在设置的真实情景中展开,以学生围绕着任务的实践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研读课文,通过展示学习成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为《故都的秋》教学设计,如有不当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教学设计
情境任务:
即将到来的2021年,是郁达夫诞辰125周年,浙江富阳郁达夫故居,将开展郁达夫写景散文名篇推介活动,要求录制作品写景文段的诵读视频,并为自己的诵读视频写一段推荐词阐明视频设计的理由,《故都的秋》榜上有名。现邀请同学们择取文段,参加该项活动。

活动一:文本梳理
1、郁达夫是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用一个字概括。
明确:“味”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2、这秋味具体有什么特点?用文中原句回答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这也正是郁达夫对故都的秋整体而直观的感受。
3、作者写了哪些秋景来展现这清、静、悲凉的秋味呢
明确:秋院,秋蕊,秋蝉,秋雨,秋果(3-11)
过渡:为了将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总印象描摹清楚,他又在文中为我们描绘了这5幅秋景

活动二:诵读品味
分学习小组探究:哪一幅秋景写的最有味,最美?诵读并阐述理由。(教师先示范读第三段秋院图)
(理由阐述角度参照下表,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主观感受?)
秋景图 景物 手法 主观感受


明确:秋院图(诵读建议:读出惬意,闲适,悲凉而不悲伤的感觉)
景物:破屋,碧天,驯鸽的飞声,槐树叶底的日光,破壁腰,蓝朵,秋草
手法:1、看到天色,听到飞声----视听结合
2、蓝朵(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色彩对比、冷色调
3、景物顺序:碧天到花底秋草       视角的变换,高低结合
主观感受:没有写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也没有写西山玉泉等具有北京特色的景点,而是选择租一椽破屋,悠闲的当院一坐,时间是清晨,惬意的泡一碗浓茶,欣赏很高的碧绿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而后的主体是在破壁腰中,大环境是落寞的,屋的背景是皇城人海,画面的主体细数静对着牵牛花(作者赏景时的动作与神态),作者喜欢冷清的蓝朵(幽深的蓝或淡然的白),与作者的悠闲自然相对应

明确:秋蕊图(诵读建议:细微柔软而落寞)
景物:槐树落蕊,扫帚的丝纹。
手法:1、铺的满地视觉,脚踏上去,细微而柔软的触觉,声音也没有,听觉,气味也没有嗅觉-------多种感官的结合
2、“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引用
主观感受:从触觉感受槐树的落蕊,细微柔软而又悄无声息,多种感官的结合,给读者一种细腻而逼真的感觉,这里寂静无人,可以独自徘徊,融于自然,体现出的是一种闲适。“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细腻又清闲落寞。生活中少有人关注的落蕊,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形象化,仿佛自我与自然融为一体,沉浸在悄然无声的意境中。

明确:秋蝉图(诵读建议:由强到弱的层次感,抓住“啼唱”,“嘶叫”,“衰弱”,“残声”)
景物:故都秋蝉的蝉声
手法:典型意象的使用,渲染
主观感受:连用“啼唱”,“嘶叫”,“衰弱”,“残声”,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明确:秋雨图(读出北京都市闲人那种慵懒,闲适,淡淡的悲凉)
景物:息列索落的秋雨,都市闲人的对话
手法:视听结合写秋雨,“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颜色上的冷暗,单纯表现秋的清,听见雨声,都市人慨叹天气凉了的对话,体现秋的静

明确:秋果图
景物:故都的枣树
手法:细节描写,淡绿微黄的颜色,表现秋的清

过渡: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同学们的赏析,我们领会到了郁达夫笔下的秋味,他用他精致细腻的语言将清静悲凉的秋味渲染得淋漓尽致。同学们在录制诵读视频的时候要注意这些点。那么郁达夫在文章中仅仅只写了故都的秋么?
提问1:那么南国的秋有何特点?
明确:慢,润,淡,多雨少风。
提问2:郁达夫最后再次提到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呢?
明确:用饮食的味去领悟秋之味
北国的秋,像老白干味道浓烈,南国酿造的黄酒味润,馍馍比稀饭味道深,螃蟹比鲈鱼的味道浓,骆驼比黄犬味道长。以具体的家常事物作比,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提问3:郁达夫为何会对故都的秋有着这么深厚的感情呢?(知人论世)
明确: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东北全境在31年918事变之后被日军占领,华北岌岌可危,中华千年的文明古都北平,也处在了风雨飘摇中。(触景生情的他,描绘的是悲凉的景物,流露的是悲凉的心绪,表达的却是对孤独的一往情深。)故都的秋的那份清,静,悲凉联系写作背景,就显得格外的厚重。
带着郁达夫先生的这份心绪,我们再次回到文中,一起有感情地诵读一下那句展现北国之秋这点的句子。
活动二小结:梁启超曾经说过“境者,心造也”可以说,一景一物都是作家内心情绪的外化。在诵读的时候我们要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手段,作者真正的目的,是通过写作,在这一景一物中,凝滞自己深挚的情感,故都的秋天,是郁达夫眼中的秋天,更是他心中的秋天。读景物描写片段时,要置身其中,体悟作者的情。通过对于这篇作品的赏读,我们在以后赏析相关作品时应该能有新的启发;对于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我们在写作中也要善加使用

活动三:写作实践
为了使诵读视频能更好的推广,要求参赛选手为自己的视频写作一段推荐词(结合本节课所探讨的内容,50字左右)
二、学生活动单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品味文中写景的句子,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意内涵
3、学习推荐词写作

文本解读
思考:1、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有哪些特点?(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2、郁达夫写了哪些画面,速读全文并概括。

活动任务
活动一:品味诵读
小组探究:哪一幅秋景写得最有味,最美?阐述选择理由并诵读,读出情韵。
(理由阐述角度参照下表,看看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运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怎样的主观感受?)
秋景图 主要意象 主要手法 主观感受


活动二:写作实践
为了使诵读视频能更好的推广,要求参赛选手为自己的视频写作一段推荐词(结合本节课所探讨的内容,100字左右)






资料链接:
推荐词写作要求;
1、介绍作品名、作者
2、介绍人物性格、主题特色、写作特色等,选取一点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语言优美
3、推荐语:希望大家从中有所获得(获得什么)

推荐词范例:
散文《山间草木》(2018年第6期) 作者:金明光
草木无言,草木有情,在金明光的笔下,昂然挺立的青松有了青云之志、风韵楚楚的柳树有着励志的过往、倒悬身子的大树也要迎着阳光向上生长,由物及人,给人更多的是启迪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