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东流水 万载家国情——《桂枝香·金陵怀古》
作者:陈琦 日期:
2022-12-30 点击:
次
情境任务:宋神宗熙宁9年(公元1076年),罢相的王安石再次出知江宁府,退居金陵。这天,他登上高处,金陵美景尽收眼底,他在此写下了《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登高怀古的佳作。如果王安石也有微信朋友圈,登高抒怀后他把这首作品发成一条新动态,请你作为微信好友在发布的诗歌下面发布一段诗歌评点。
活动一:初入诗境,观水识人
在写诗歌评点之前,我们先来走进这首诗。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先贤面对汤汤流水总是能够产生许多智慧的哲思:范仲淹在洞庭湖前感慨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毛泽东在湘江中流击水时,替天下苍生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水是情感的催化剂,其中永远承载的,是万古不灭的家国情怀,今天就让我们置身诗境,去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浪,缘景明情,去感受水中万载永恒的家国情。
Q1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聆听朗读的时候找出词中描写水景的句子。
明确:千里澄江似练
追问:这句词描绘出长江怎样的特征?
明确:广阔、澄澈(秋水之美)
过渡:广阔而澄澈的长江水景为我们缓缓展开,那么我们就溯水而上,去看看给这江水赋予生命与情怀的诗人。年轻时候的王安石,有“矫世变俗”的志向,在他手上接过宰相的印信后,他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要为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做一场改头换面的手术,也就是你们所熟知的“王安石变法”。变法最终失败,公元1076年,王安石失去了最心爱的长子,同时二度罢相而归,退居金陵。他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几乎就是在汴京与金陵间兜兜转转,每一次回到汴京,他都是那个叱咤风云的政治家,每一次回到金陵,他又是那个澄澈睿智的文人。看着我们的诗词,我们看到,长江又等回了王安石,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相遇。
Q2那么请同学们在词作中找一找,王安石此时在做什么?(动作,情态)
明确:“登临送目”
过渡;那么登高远望的他看了什么,想了什么呢?
活动二:再入诗境,缘景明情
请同学们分析讨论,于千里澄江畔,伴王安石登临送目,赏其所观,思其所想。请结合以下表格赏析诗歌的景与情。
提示:1、想象与联想能帮你更好的置身诗境2、意象的组合能够帮你洞悉诗歌的情感
景物(意象) 手法 你的主观感受 作者所思所想
Q1;在我们正式赏析之前简单勾勒一下此时的王安石,大约是什么样子(晚年丧子、理想破灭)
沧桑、苍凉的底色上加上色彩:眼神澄澈,胸怀天下
明确:1、观其所观: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千里”二字,上承首句“登临送目”——登高远望即可纵目千里;下启“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的大全景扫描,景象开阔高远。“澄江似练”,脱化于谢朓诗句“澄江静如练”,在此与“翠峰如簇”相对,不仅在语词上对仗严谨、工整,构图上还以曲线绵延(“澄江似练”)与散点铺展(“翠峰如簇”)相映成趣。既有平面的铺展,又有立体的呈现,一幅金陵锦绣江山图展现眼前。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是在大背景之下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残阳”“西风”,点出时下是黄昏时节,具有典型的秋日景物特点。“酒旗”“征帆”是暗写在秋日黄昏里来来往往的行旅,人事匆匆,由纯自然的活动景物写到人的活动,画面顿时生动起来。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是大手笔中的点睛之处。“彩舟”“星河”,色彩对比鲜明;“云淡”“鹭起”,动静相生。远在天际的船罩上一层薄雾,水上的白鹭纷纷从银河上惊起,不仅把整幅金陵秋景图展现得活灵活现,而且进一步开拓观察的视野——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如此雄壮宽广的气度,如此开阔旷远的视野与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比较,两者展现的气度与视野不相上下,一为千古传诵的骈文警句,一为前所未有的词中创境,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林逋《宿洞霄宫》“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所言,眼前所见,美不胜收,难以尽述,因此总赞一句“画图难足”,结束上阕。(丹青妙手也描画这壮美风光)
过渡:澄澈的眼中映入澄澈的山川,那么这颗澄澈的心又会想到什么呢?在六朝的故都金陵,王安石会想到什么?哪位同学,来为我们探索王安石的内心?
明确:2、想其所想
下阕怀古抒情。“念往昔”一句,由登临所见自然过渡到登临所想。“繁华竞逐”涵盖千古兴亡的故事,揭露了金陵繁华表面掩盖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紧接着一声叹息,“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此语出自杜牧的《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诗句,化用其意,以典型化手法,再现当时隋兵已临城下,陈后主居然对国事置若罔闻,在危难之际还在和妃子们寻欢作乐的可悲。这是亡国悲剧艺术缩影,嘲讽中深含叹惋。“悲恨相续”,是指其后的统治阶级不以此为鉴,挥霍无度,沉溺酒色,江南各朝,覆亡相继:遗恨之余,嗟叹不已。
“千古凭高”二句,是直接抒情,凭吊古迹,追述往事,抒对前代吊古、怀古不满之情。“六朝旧事”二句,化用窦巩《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眷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之意,借“寒烟、衰草”寄惆怅心情。去的毕竟去了,六朝旧事随着流水一样消逝,如今除了眼前的一些衰飒的自然景象,更不能再见到什么。
更可悲的是“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融化了杜牧的《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意。《隋书·五行志》说:“祯明初,后主创新歌,词甚哀怨,令后宫美人习而歌之。其辞曰:‘玉树后庭花,花开不复久。’时人以为歌谶,此其不久兆也。”后来《玉树后庭花》就作为亡国之音。此句抒发了诗人深沉的感慨:不是商女忘记了亡国之恨,是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才使亡国的靡靡之音充斥在金陵的市井之上。
活动三:置身诗境 评点荆公
过渡,命途多舛,仕途不顺的王安石,在自己人生的至暗时刻,并没有将情感停留在个人的悲欢离合,眼中是祖国的大好河山,满心所想的,是国家与民族的未来。由此,通过对这首诗歌的研习,我们真真正正体会到王安石的立足之高与胸襟之广,接下来,让我们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来撰写这首诗歌的评点,作为王安石朋友圈的评论。
材料补充:
1、评点的定义:评点,文言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作品的写作技巧和思想内容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评论、指点。例如,评论立意选材、布局谋篇的优劣,指点遣词造句、技法风格的长短。要求评论中肯,言简意赅,一语破的,发人深省。
2、示例
①宋代张炎《词源》:词以意趣为主,要不蹈袭前人语意。如东坡《中秋·水调歌头》(词略)、王荆公《金陵怀古·桂枝香》(词略),……此数词皆清空中有意趣,无笔力者未易到。
②周汝昌《唐宋词鉴赏辞典》: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