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月令》教学设计
作者:陈琦 日期:
2022-12-30 点击:
次
一、教学设计
情境任务:
2020年是汪曾祺诞辰100周年,高邮市文游台汪曾祺纪念馆正式开幕。百年汪老,诗与故乡,2021年,开馆一周年纪念之际,高邮市文游台汪曾祺纪念馆开展汪曾祺作品名篇推荐活动,向广大中小学生征集阅读汪老名篇的文评与书评。《葡萄月令》是汪老的得意之作,现邀请同学们用心品读,为《葡萄月令》写一篇短评。
活动一:文本梳理
1、通读课文,文章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写什么?
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葡萄12个月的栽种和生长情况
过渡:课前已经让同学们通读了文章,完成下列的表格,现在我来请同学说一下。
月 份 栽 种 过 程(人)
生 长 过 程(物)
一月 检查葡萄窖 睡在窖里
二月 挖窖 出 窖
三月 备料.刨坑.竖柱.上架.施肥 上 架
四月 浇水 喝水、抽条、长叶
五月 浇水.喷药.打梢.掐须. 喝水.抽条.长叶.开花
六月 浇水、喷药、打条、掐须 结 果
七月 掐须.打条.喷药.浇水.追肥 “膨 大”
八月 喷药、下葡萄、装筐、装车 “着 色”(成熟)
九月 喷药
十月 (做其他农活) 自由生长
十一月 拆架、剪枝以备来年插条、入窖 下 架
十二月 挖窖、入窖、检查 入 窖
活动二、诵读品味
1、整体感知
朗读文本,用三到四个词来写出你对这篇散文语言的初步印象。
预设:平淡;流水账;随意;自然;口语化……
过渡:这些是同学们阅读这篇作品初步的感受,我们暂且先放一放,品味一篇文章的语言最重要的是从语言的本身入手。
2、合作探究
有人说这篇文章语言的特点就体现在好几个“多”上。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本,看看能找到语言的几个“多”,并举例加以赏析。
“多”在何处 文中实例 赏析
预设 :表示时间的词;描写色彩的词;描写多;抒情多;比喻多;拟人多;口语多;短句多
过渡:虽然文学性的语言不少,但总体来看,口语化的语言比较多。可见,文章的“淡”,主要就体现在口语多上。它运用了口语化的语言,同时又有文学的色彩,这非常难,一般人写不好。要把口语的语言和文学的语言融合得天衣无缝,这非常非常难。所以汪曾祺先生的文字,可谓是“淡而有味”
3、深入挖掘
预设:我们现在再回到刚才同学们提出的对于这篇文章的阅读印象,刚才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读起来很像流水账,那么我们结合前面梳理文章内容的表格,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加以压缩:
葡萄一月在窖,二月出窖,三月上架,四月、五月、六月浇水、喷药、打梢、掐须,五月中下旬开花,七月膨大,八月着色,九月、十月自然生长,十一月下架,十一月、十二月葡萄入窖。
1、那现在我们还能给这段压缩的文字安上《葡萄月令》的标题么?
预设:不能
2、月令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们来看一下补充材料:“月令”主要采以“以时系事”,体现了人们遵循自然节律安排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观念思想,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月令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王者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的政令,故名“月令”。
过渡:由此可知“月令”的本义便是要顺应自然规律,汪老的命题,无形间是对传统劳动人民智慧的一种传承,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我们几乎可以通过这篇文章看到我们智慧的先民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3、那么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我们不管刚才对于月令的阐释,只看一下,用了“月令”二字,读来给人何种感觉?
预设:美感;古典,有底蕴
4、那么刚才我们看的这段压缩语段,还有没有美感?我们可以给它取怎样的标题呢?
预设:没有美感;葡萄的生长(栽种周期)
5、那么光看同学们取的标题,这文章看起来更接近哪种文体了?
预设:说明文
过渡:由此看来,汪曾祺的散文,是说明文的内容,散文的意境,自然朴实的风格。
6、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呢?
预设: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内心丰富、富有底蕴……
材料补充;知人论世:
不管别人怎么评价,我们知道,父亲自己对于《葡萄月令》的偏爱是不言而喻的。当年因为当了“右派”。他被下放到张家口地区的那个农科所劳动改造。在别人看来繁重单调的活计竟被他干得有滋有味、有行有款。一切草木在他眼里都充满了生命的颜色,让他在浪漫的感受中独享精神的满足。以至于在后来的文章中,他常常会用诗样的语句和画样的笔触来描绘这段平实、朴素、洁净的人生景色。果园是父亲干农活时最喜爱的地方,葡萄是长在他心里最柔软处的果子,甚至那件为葡萄喷的“波尔多液”而染成了淡蓝色的衬衫在文章中都有了艺术的意味,而父亲的纯真温情和对生命的感动也像“波尔多液”一样盈盈地附着在《葡萄》上。
纯真温情、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汪曾祺
活动三、写作实践
结合本节课所掌握的内容,完成《葡萄月令》的短评(150字左右)
请学生展示
补充材料:
①“月令”主要采以“以时系事”,体现了人们遵循自然节律安排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观念思想,反映出古代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的认识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月令以四时为总纲、十二月为细目,以时记述天文历法、自然物候、物理时空,王者以此来安排生产生活的政令,故名“月令”。
②文学短评的写作:文学短评虽然篇幅短小,但是它也必须是一篇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观点鲜明、语言流畅、短小精悍的文章。
写作角度与内容:
1、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
2、分析作品的形象
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文学短评示例:
“巨人”的述说
——析《贝多芬:一个巨人》的语言描写
何为的《贝多芬:一个巨人》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成功的塑造了伟大音乐家贝多芬的人物性格特征,让一个栩栩如生立体的人物性格展现在读者面前。
本文正是通过贝多芬的语言来塑造他甘心孤独,以“永恒”为伴,一生不懈地谱写音乐和对世人不能了解的坦然的形象。
他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看似诙谐幽默,实则蕴含着对不被世人了解的感伤,感情深沉而悲凉。“我有时不免叹息,我真软弱……”,可想而知,贝多芬对自己丧失了听觉时的无助,让其更人性化的一面感动着我们,伟大的人也有其平凡无助的时候,感情真挚动人,“听我心里的音乐!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觉!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贝多芬对世人的向往,希望他们能了解他真实的好灵魂,这样发自内心的呼唤无不使人动容。
总之,本文的语言描写鲜明、亮丽,深化了人物形象,点明了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