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从“清风徐来,水波不惊”到“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群文阅读之“前后赤壁赋”

作者:陈琦  日期: 2022-12-30  点击:
选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设计理念: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的18个学习论任务群中,“阅读”是完成学习任务群的最重要的基础,每一个学习任务群都会给学生指定相应的阅读目标。作为经久不衰的话题,贯穿着语文教育的始终。群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个议题将大量的文本集中串联,组织构建各个知识点,形成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方法。实施群文教学有利于学生构建语文核心素养,其丰富的不仅是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让学生在阅读视野、效率、品质等方面都能得到较大的提升。

教材分析:
统编本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选取了《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选取苏轼在黄州的作品有历史的原因,黄州时期是他创作的一个高峰,很多教材的编纂者从苏轼众多的作品中选出了苏轼关于赤壁主题的作品,这些也是最能够代表苏轼风格的作品。能够将苏轼在被贬期间的人生经历及面对苦难时从未放弃,积极面对,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传达给学生。基于这样的选文阅读背景,我以苏轼在赤壁心境逐步走向超然为主旨,串联起这“前后赤壁”,让学生可以联系比较,对苏轼的认知更加深刻。

学情分析:
要对同一时期不同心境的作品做一个比较阅读,就需要找到一个比较点。但是学生对苏轼了解有限,文言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有限,往往文言文的学习,目标设置重文言内容,轻人文价值,所以要找到一个平衡点,课前做好长足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探究的品质。

学习准备:
1.师生课前查阅苏东坡的个人生平,在对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的基础上,借鉴阅读《苏东坡传》,全文阅读《苏东坡突围》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或借助工具书解决课文的文言字词,尤其是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
3.基于“问题+”小组形式,便于探究、评价、质疑等。

学习目标:
1.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明白赋与词的文体特色
2.鉴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理解苏东坡复杂的感情世界

学习重点:
鉴赏《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文章中的景物描写,理解苏东坡复杂的感情世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苏轼在逝世之前写过一首自题小诗:“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你要问我这一生的成就在哪里?不在徐州、密州、杭州这些做过大官的地方,反而是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这是何等的幽默诙谐,乐观潇洒!就在第一次遭受人生挫折的黄州,他由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并写就最好的诗文。接下来我们让我们借助苏轼在黄州写的系列作品,一起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二、学习任务与学习活动示意图
活动/任务 1、明两赋文体 2、赏文中美景 3、知胸中块垒
过程一 选文文体特色赏析探究 抓住作品中的写景部分 结合活动二对于景的赏析把握其中的情感
过程二 感受文学样式的美感 把握其写作对象,及其特征,以及写作手法 通过对于情与景的理解与分析体会苏轼心境的变化
过程三 总结文体阅读赏析的方法 赏析其表达特色 根据以上几项学习任务为苏轼题写致敬词

三、活动一:明两赋文体
小组合作探究
选文 文体 文体特征 赏析方法
前赤壁赋 赋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后赤壁赋 赋 “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资料补充: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四、活动二:赏文中美景
美景再现:品读文本,勾画语句,再现美景。
以《前赤壁赋》为例:这是一篇散文,但更包含有浓浓的诗意。要想品其美,必须要读出其美,因此,朗读是第一步。一是让学生听范读,初步感受语言的抑扬顿挫之美;二是学生自己投入,试着诵读;三是听读,即听同学朗读,感受流畅之美;最后才是诵读,将课文艺术地读出来,这样才会有深刻的感受。
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围绕“泛舟夜游”“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7 个关键词来展开想象,描绘出作者眼见之景。然后,交流同学们想象的美景,挑选出最好的作品大家交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此情此景我们是何种感受。在这个过程中,把握其写作对象,及其特征,以及写作手法。

选文 写作对象 特点 手法
《前赤壁赋》 清风、水波、月、白露等 朦胧、开阔、渺远 典型景物
俯仰等
《后赤壁赋》

五、活动三:知胸中块垒
延续活动二的美读体验,知人论世,景中见情
选文 写作对象 特点 情 知人论世,结合词人经历进行分析
《前赤壁赋》 清风、水波、月、白露等 朦胧、开阔、渺远
《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在文中,“水”与“月”无疑是最关键的意象。 无论是开篇的写景,还是中篇的抒情说理,抑或收篇的主客同乐,始终都是抓住“水”与“月”这组关键意象来完成的,“水”与“月”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串连起文中的情、景、理,读来让人时时觉得置身于水光月色与水声月影的交相辉映之中。
通过对每一段关于景物的描写, 特别是对有关水、月语句的串讲,可以引导学生赏析,体味水与月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或是清静的,或是幽寂的,或是哀怨的,或是明朗的。由此告诉学生“一切景语皆情语”,由景入情,分析诗人情感变化,学生自然根据景物的描写能感觉到作者乐与悲,悲与喜的转变。结合课前对于苏轼生平经历的资料收集,知人论世,明晰其心中块垒,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后赤壁赋》:“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这六句景物描写与《前赤壁赋》中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以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这四句话同是以描写水与月为主,但写法上却大不一样。后赋还写了前赋没有的登山情景:“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 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划然长啸, 草木震动,山鸣谷应, 风起水涌”,渲染出可惊可怖的气氛, 与前赋风月水光的幽静, 恰成鲜明的对照。这段景物描写与主观感受的叙写亦可以与其乌台诗案经历相联系。
整合与总结
①小组赏析两篇赋中的写景片段,讨论并整理出两篇赋的情感变化示意图,加以展示。
②综合前后赤壁的学习,结合课前对苏东坡生平的简要了解,谈一谈对苏轼人物的认知

六、活动四:实践运用
湖北黄冈苏东坡纪念馆在苏东坡诞辰纪念日向全国中小学生征集对苏东坡的致敬词,请结合两赤壁的学习进行创作并对创作理由简要说明。(1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