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文言文复习《师说》(学生版)
作者:曹叶娟 日期:
2022-12-14 点击:
次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
《师说》翻译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所以( )传道受( )业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 )者,孰( )能无惑?惑而( )不从师( ),其( )为( )惑也,终( )不解( )矣。生乎( )吾前,其闻( )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 )师( )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 )道也,夫庸( )知其年( )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 )无( )贵(地位高)无贱( ),无长( )无少( ),道( )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 )道( )之不传( )也久矣!欲人之无惑( )也难矣!古之圣人,其( )出( )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 ),其下( )圣人也亦远矣,而( )耻( )学于( )师。是故圣( )益( )圣( ),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 )子,择师而教之;于( )其身( )也,则耻师( )焉,惑( )矣。彼( )童子( )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 )吾所谓传其( )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不( )焉,小( )学而大( )遗( ),吾未见其明( )也。巫医,乐师百工之( )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 )与彼年相若( )也,道( )相似也,位卑( )则足羞,官盛( )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 ),其( )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 ),其贤( )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 )贤( )于弟子,闻( )道有先后,术业( )有专攻( ),如是而已( )。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 )经传( )皆通( )习之,不拘于( )时,学于( )余。余嘉( )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 )之。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
《师说》重点知识归类
(一)通假字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2.或师焉,或不焉 ( )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
4.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
5.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
7.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 今义:
(三)一词多义
1.道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之士也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道相似也 (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道芷阳间行 ( )
伐无道,诛暴秦 ( )
2.或
或师焉,或不焉 ( )
冀君实或见恕也 ( )
或凭几学书 ( )
3.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吾师道也 ( )
吾从而师之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烛之武退秦师》 ( )
4.传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朔气传金柝 ( )
5.之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 )
句读之不知 ( )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
6.者
乃使其从者衣褐 ( )
古之学者必有师 ( )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
7.而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小学而大遗 ( )
惑而不从师 ( )
吾从而师之/人非生而知之者/择师而教之 ( )
则群聚而笑之 ( )
(四)词类活用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 )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
3.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
5.小学而大遗 ( )
6.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
7.吾师道也 ( )
8.或师焉 ( )
9.位卑则足羞 ( )
(五)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翻译: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翻译: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翻译:
4.不拘于时,学于余。( )
翻译:
5.师不必贤于弟子。( )
翻译:
6.而耻学于师。( )
翻译:
7.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翻译:
8.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翻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内文言文
《师说》理解性默写
1.求学需要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要纠结于小的方面,否则就会像韩愈在《师说》中批判的“ ,
”一样本末倒置。
2.韩愈的《师说》中,作者阐述了择师的标准,除了对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外,更重要的是:“ ,
”
3.韩愈《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
4.韩愈在《师说》中表达自己写作目的的两句是:“ , 。”可见他对年轻好学者的扶掖之心。
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一个对偶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有些“士大夫之族”不愿意相互学习的借口是:“ , 。”
6.韩愈的《师说》中,作者认为“学生不一定比不上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有贤能”的原因是:“ , 。”
7.韩愈的《师说》中,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不懂句读会问老师,有疑惑却不愿意请教老师”的不良现象,作者的评价是:“ , 。”
8.在《师说》中韩愈所指的老师和教小孩子读书的老师是不一样的,(与“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解决疑惑”观点相背的)两句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