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朱仁标名师工作室
成员名单

  • 朱仁标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曹叶娟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陈琦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惠敏

    第二高级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李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林姣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王丽彬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文杰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许绚如

    和桥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杨英华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敏

    张渚中学

    加入时间:2022-05-25

  • 张盛

    宜兴一中

    加入时间:2022-05-25

课堂砥砺

《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群文教学设计

作者:张敏  日期: 2022-12-13  点击: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文化传承与理解: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音乐的艺术手法,从而获得美德教育。

教学难点:探究诗人在音乐描写中的情感以及对社会人生的感悟,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一、 导入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有哪些描写音乐的名句?
生: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生: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生: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生: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
生: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生: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师: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古今因为音乐编织出无数佳话。一曲《琵琶行》,一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至今流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千年乐音《琵琶行》。

一、 教学过程
学习活动一 :寻声暗问,赏析音乐
1.朗读《琵琶行》第二段中具体描写琵琶女演奏的诗句,说一说诗人是从哪几个角度来描写这次演奏的?
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展示讨论结果。
五组:视听结合。理由是“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准备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演奏时的情态,“轻拢慢捻抹复挑”中“拢”“抹”“捻”“挑”是弹奏中的指法,表面看,是展示琵琶女技艺的娴熟,实际上一系列时缓时急、时强时弱的动作变化,正是琵琶女内心世界的波澜;曲终时“收拨”一“画”,干净利落,整个音乐戛然而止,却余音绕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从视觉角度来写。听觉角度是通过一系列比喻来写。描绘琴声如“急雨"般疾速重厚,如”私语"般细促轻幽,如珠落玉盘似的圆润悦耳,如“莺语"般婉转流畅,如”银瓶乍破"铁骑突出"似的铿锵雄壮,如“裂帛"般强烈清裂干脆。正是这一连串的熟悉的声音来比喻、描摹变换的音乐节奏和旋律,短时间内使读者情绪时而激扬、时而幽抑、时而喜乐、时而哀怨。
三组:我们组讨论的也是视听结合的角度,但是我们对上一组同学的听觉角度做个补充。文中对听觉的描写除了运用比喻,还运用了“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窃窃如私语”“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以声写声,和“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以形写声的通感。
六组:我们组也说说视听结合中的听觉角度。除了比喻,通感,还有双声叠音词。叠音词如“弦弦、声声、嘈嘈、切切、",双声叠韵词如“间关、幽咽、掩抑、"这些词,要么直接模拟声音,要么使诗句增加音乐和节奏感,加强了音乐的悦耳动听和韵律节奏。这样准确地绘声拟音,就能给人以真切直观的听觉实感,仿佛身临其境。
师:这三组都是从视听结合的角度来说,还有其他角度吗?(板书:视听结合)
二组:正侧结合。“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其他都是正面描写。(板书:正侧结合)
一组:详略结合:详写直接描写音乐的诗句,略写侧面烘托。(板书:详略结合)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掌握的诗歌鉴赏角度为基本点,通过学生的组内讨论,交流,展讲,集合大家的智慧,一步步形成完整答案;而且能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
2.梳理诗中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按照提示完成表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2届石家庄质检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扩充着人类文明的追求,更赋予器物以生命,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边疆。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_________、“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绝非易事,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有_________、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有出类拔萃、_________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有_________、脚踏实地的笃实。
20. 第二段的主要修辞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效果。
生:排比。效果:①内容集中,使论证更有说服力;②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论述气势充沛。
师:在语言运用题中,我们常考查修辞手法及其效果,在诗歌鉴赏中表现手法也是考查重点。结合课件中的表格,归纳描写琵琶乐音及旋律变化的手法及效果。
生:比喻。琵琶声从粗重深沉,细腻柔美,圆润清脆,错落有致,婉转流利,低沉抑郁,激越高亢,气势雄壮,戛然而止都采用比喻的手法。效果是将抽象的音乐变为可感的形象。(请同学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
生:侧面烘托。通过写听众的沉醉和环境的寂静来衬托乐曲感人的艺术魅力,突出琵琶女琴技的高超。
生:对比 。有声和无声的对比,节奏高低起伏,激扬幽抑、喜乐哀怨的对比, 让我们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的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
设计意图: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才使难以捕捉,稍纵即逝的音乐形象得以永存。让看不见,摸不着的音乐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

学习活动二:对比分析,品读乐章
1. 分析《琵琶行》 《听颖师弹琴》与《李凭箜篌引》这三首诗在音乐描写上各自的特色和相同点。
师:清代方扶南的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道出了三首诗的异同,请细读并归纳总结。(见课件表格)
生:相同点:都运用了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
各自特色:
生:《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相互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
生:《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为侧面烘托。
生:《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直接描写,后八句侧面烘托。
设计意图: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环节以音乐描写作为比较点,找出三者中的异同。通过对比阅读,能拓展视野,增长见识,锻炼思维,推动学生走向思想深处。
2.《琵琶行》中,用大量篇幅描写琵琶女与诗人的身世等内容,这些与音乐描写有何关联。
师:白居易遇见了琵琶女互诉往事,于是有了千古美文《琵琶行》。你如何感知音乐和琵琶女、诗人身世之间的关联?
生:音乐低沉抑郁时是琵琶女独守空船,诗人谪居浔阳的凄凉时刻;
生:音乐清脆流畅时是琵琶女名满京城,诗人名动京师得意时刻;
生:音乐冷涩凝绝时是琵琶女年长色衰,诗人进谏遭贬失意时刻;
生:音乐高亢激越时是琵琶女漂沦憔悴,诗人孤苦落寞的落魄时候。
生:同在浔阳望明月,同忆京城繁华地,同叹韶华付水流,同感处境倍凄凉。
生:通过音乐将琵琶女和诗人的人生沉浮联系在一起,更好地体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伤人、叹己,这句话是作者内心的呼喊,也是诗人谪居之苦、沦落之恨的心情写照,是诗歌的主题。
设计意图:以声传情,声情交融。把音乐与演奏者的身世之悲、听者(作者)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来写,更加深了读者对乐曲内容及内在情韵的体验。

三、课后作业
学校艺术节要召开了,请根据本班的参演节目《梁祝》《二泉映月》写一段开场白,要求必须写出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要求:运用比喻或摹声等手法,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写出丰富的情感。
设计意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运用多种手法能够把抽象的音乐生动形象的形诸笔端。

四、课后反思
 在本课时中,对于教学重点既考查了角度又考查了手法及效果,学生能够在欣赏美妙音乐的同时掌握了欣赏音乐的艺术手法,并能通过讨论和相互合作形成完整答案。对于教学难点的把握,通过生生和师生的合作与交流,并结合诗歌主题也取得了预期效果。拓展阅读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掌握了诗歌比较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课后作业的设计,也是对本环节教学重点的一次从欣赏到写作的实践训练。但是在考查角度分析和手法时,答案有重合的部分。如视听角度中,听觉描写就运用了比喻手法,正侧结合中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等。虽有不足,但总体是完整实用的,并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