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作者:林姣 日期:
2022-12-13 点击:
次
课题: 故都的秋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故都的秋》是部编版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此文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
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平时的观察、了解,我发现学生在散文欣赏方面的技巧很欠缺。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通过一些诗句或是文学知识的补充,帮助学生深化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美之所在。
教学目标、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
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作者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备 课
备注
“导学”
(问题)
一、品诗导入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为历代文人所青睐,他们或作诗吟咏,以抒情怀;或填词谱曲,以展怀抱;或为文记之,以明志趣。那么,秋天在他们的笔下又呈现了怎样的一番况味呢?请同学们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1: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2:杜甫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3:柳永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师: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由情生,景随情异。文学作品,常常是情与景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写景抒情的名篇 《故都的秋》,体会作者郁达夫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学”
(自学)
“三学”
(互学)
“三学”
(共学)
一、总览文本、自主学习(自学)
预习任务清单:
任务一:
朗读并背诵老师补充的写秋的古典诗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范仲淹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曹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
任务二
自由朗读课文,圈点自己喜爱的词句,批注喜欢理由;
任务三:
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说说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用书中的语言概况。
任务四:
文章的哪些段落是描写故都的秋景的?写了哪些秋景(方法:圈点法)?要是请你把它们概括成几幅画的话,你会怎样概括(用看“画面的主体”的方法圈点出)?
二、深入文本、合作探究(互学)
交流自读收获:
(1)交流你喜欢的语句;
(2)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看出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情感了吗?是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些句子中感悟出来的?
(3)作者喜爱故都之秋的什么特点?用书中的语言概况。
(4)文章的哪些段落是描写故都的秋景的?写了哪些秋景(方法:圈点法)?要是请你把它们概括成几幅画的话,你会怎样概括(方法:看画面的主体)?
品读
(1)引导学生围绕散文的文体特点讨论:
“耳得之则成声,目遇之则成色”,作者把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聚之于笔下,这五幅画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言之无序是否让文章显得凌乱?
(板书 :形散)
(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把这众多的景物连接起来的“神”是什么?
(板书:清、静 、悲凉,神聚)
(3)品读三至十一节(通过“听听、读读、想想、说说”的方式完成),
体味景物是如何体现故都“清、静、悲凉”的特色的。
A、对“秋花图”的品读
听听:听教师读第三节。
说说:你想象出一个怎样的画面,请把它用语言描述出来。从其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秋味?
(补充“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帮助学生理解此文“驯鸽的飞声”凸显秋晨宁静的特点。)
想想:在各色牵牛花中作者为什么独钟情蓝色的牵牛花?
(引导学生从色彩传情的角度感悟)
B、对“秋槐图”的品读
读读:找学生读第四节。
说说:微微触动你的心灵的画面是什么?表现了故都秋的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背诵“无可奈何花落去”,体会其所包含的感情与此段文字的相通之处)
想想:假如是一个急着赶路的人,一个为生计奔波的人,一个急匆匆赶着去上学的人,是否会有心情体悟这幅画?郁达夫能用心体悟秋槐之落蕊、扫帚之丝纹,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交流:
教师补充:引导学生体会王安石罢相之后,写下的“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迟归”(屏幕展示)所内蕴的孤寂的情感:“细数落花、缓寻芳草”是否是为了休闲?如果不是,那是为什么?从中你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学生讨论,同桌交流)
(引导学生从写作背景中体悟作者与王安石境遇的相通之处,以此帮助学生体会在这份闲情背后所隐藏的淡淡的伤感、落寞。)
C、对“秋蝉图”的品读
从“丁香”意象的表达情感功能说起“秋蝉”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达情感功能。
补充(屏幕展示):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 杜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
——柳永
读读1:学生齐读补充的两句诗(了解“寒蝉”意象的表情达意功能)。
读读2:第五节最后一句:“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说说:从这句话中感受到的秋味。
D、品读“秋雨图”
结合对“秋蝉”意象的解说,介绍“秋雨”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表情达意功能。
补充(屏幕展示):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
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 瑾
读读1:读读补充的诗句,强化对秋雨意象的认识;
读读2:两个学生读都市闲人的两句对话:
“唉,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说说:评价一下同学的朗读,好在哪里,不好在何处?感受其中秋味。
(关键点:拖长“了,啦”,传递一种秋雨带来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E、品味“秋枣图”
说说:比较秋枣的淡绿微黄与牵牛花的淡蓝色,在表达情感,传递秋味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处。
(4)探究此文缘情选景的特色。
想想并说说:香山红叶燃烧如火,颐和园游人摩肩接踵,故都从来都不缺少明丽和热闹,为什么郁达夫却独爱那一种“清、静、悲凉”的故都的秋味,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皆为传递“清、静、悲凉”感觉的形、声、色呢?
补充:
知识支撑:(屏幕展示)
郁达夫简介: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丧父,备尝生活之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东渡扶桑求学,饱受异族之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其文风自有一种伤感、灰暗的色调。
教师小结:
1.作者的身世决定其性格特征与文章风格:忧郁善感、文风伤感;
2.作者所处的环境决定其当时的思想:苦闷、寂寞。
联系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引出此文“缘情写景”的特点,把握“以情驭景”、“景中显情”(板书)的特点。
收束:武林高手的最高境界是 “剑人合一”,道家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那么散文家的最高境界则是“物我合一”(板书)
三、他山之石、诗意创新(共学)
迁移阅读
阅读下例文段,说说其内蕴的感情:
1.秋天像一把柔软的梳子,梳理着静静的团泊洼;秋天如发亮的汗珠,飘飘扬扬地在平滩上挥洒;秋天的团泊洼啊,好像在香甜的梦中睡傻;团泊洼的秋天啊,犹如少女般羞羞答答。
2.相思树的碎花,落满了一地;白了头的芦苇,在水池边摇曳。在群雁南归的季节,老农忙着在秋日下曝晒刚收割的谷粒,一张张淳朴的脸上,浮现着满足的笑容。
同桌讨论,交流阅读感悟。
过渡:文题为“故都的秋”,但作者却写了很多与故都之秋无关的文字,是否为多余?作用何在?(引出作业1)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为情语”,在充满朝气的你们笔下,秋色又会呈现出怎样的一番情致?(引出作业2)
结束语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秋折寿。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
请同学们再放声朗读文中精美段落,再次整体品味作者的真挚感情。
“导练”
四、深化提高、自主创新
布置作业(屏幕展示)
1.思考课文中议论文字的意义;思考课文中关于江南之秋文字的作用。
2.以校园的秋景为写作对象,撷取几处景物,写成片段,要求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客观实景 主观情感 思想苦闷 不甘沉沦
秋晨院落 “清”——清闲 恬静 安谧
秋槐落蕊 “静”——细腻 幽远 幽静 深邃
秋蝉残声
秋雨话凉 “悲凉”—— 沉静、寡淡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敢说敢想:(1)要在公众场合敢说;(2)要说得动听。这就要求学生的语言要言之有物。“物”从何来?古语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基于此,在教法选择上,选用“讨论交流法”,确保学生有一个较为充分的表达的机会;选用“美读法”,提升学生读的水平。在内容组织上,注重拓展延伸,选用大量的古典诗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加学生文化积淀,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内涵。
实际操作下来,学生总体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是回答的声音不够响亮,自主思考能力还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