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响在历史中的劳动之歌 ——《芣苢》《插秧歌》教学设计
作者:张敏 日期:
2022-12-13 点击:
次
教学目标:
1. 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歌形式特点。
2.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3.鉴赏艺术手法,体会诗歌劳动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劳动与诗歌的关系
鲁迅曾在《门外文谈》幽默地论及诗歌起源于劳动,他说:“我们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其中有一个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大家也要佩服,应用的,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就是文学。”
(二)任务一:初读《芣苢》和《插秧歌》,整体感悟诗歌节奏与形式
芣 苢 (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之。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dōu móu)/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ā)。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shì)/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芣苢
芣苢,车前草,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其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三)任务二: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与艺术手法
1.结合注释,翻译诗歌。
《芣苢》译文: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插秧歌》译文:
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插拆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好小鹅小鸭(不要让他们来破坏秧苗)。
2、品味字词,感知劳动过程。
思考:这两首诗都擅长用什么字词来呈现劳动场景?
动词
A请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其中意味。
《芣苢》
思考:诗中“采、有、掇、捋、袺、襭”这六个字的顺序能够更换吗?试结合诗歌分析原因。
不能。这是按劳动情景的推进来写的。
开始是一叶一叶地掐取,接着是大把大把地捋采,最后是扯起衣襟兜装。这由“掐”到“捋”再到“兜”的过程,生动地表明她们愈采愈多、愈采愈快,劳动热情也愈来愈高涨。这是一个由少到多、由慢到快的完整劳动过程,即越采越多,直至满载而归,所以顺序不能更换。
B请分别找出两首诗歌中的动词,揣摩其中意味。《插秧歌》
同样描绘劳动场景,两首诗歌的动作描写有何不同?
《芣苢》
专注于采摘动作的描写,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细腻地描绘劳动的过程,富有诗情画意。
插秧歌》
按照“抛秧—接秧—拔秧—插秧”顺序描绘一家四口在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劳动场景。通过呼唤和应答等侧面描写表现忙碌、充实、和谐的生活状态。
任务三:对比分析,体悟劳动感情。
思考:这两首诗给我们呈现了先民们不同的劳作、生活方式。请比较两首诗的感情基调。
思考探究:《芣苢》展现出他们劳动时情景。如果要给诗歌加个诗眼,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三三两两的美丽姑娘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一开始,姑娘们是一颗颗掇之,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捋之,手提衣襟袺之,扎起衣襟襭之,
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唱和之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赏景“乐”
劳动之“乐”
生活之“乐”
思考探究:《芣苢》中写到农妇们采摘芣苢是快乐的,那么在《插秧歌》中,一家人是否也都在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呢?
不全是;
(1)诗人以一种看似轻松的笔调,实则饱含苦涩的意味:一家人一起劳动本应是其乐融融,然而“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诗人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他们戴的斗笠比作头盔,把披的蓑衣比作铁甲。头盔和铁甲都是战士打仗必备的装束,将插秧的情景比作了战斗场景,突出了劳动的紧张气氛。值此农忙季节,偏又遇到阴雨连绵,使得本来就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更增添了几分艰辛,表现了农民的艰辛。
思考探究:《芣苢》中写到农妇们采摘芣苢是快乐的,那么在《插秧歌》中,一家人是否也都在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呢?
(2)农妇招呼农夫来用早餐并小憩片刻,可得到的回应是“低头折腰只不答”,这里的“只不答”并非一声不吭,而是没有直接回应“歇”还是“不歇”,实际上农夫岔开农妇呼唤回答道:“秧苗刚栽下去,根还不牢固,再说还没有栽完,怎么能‘歇半霎’呢?”
最后,嘱咐农妇管好家里的鹅与鸭,免得它们糟蹋庄稼。这一句看似随意实际上非常精妙,由插秧写到家务事,可谓忙上加忙。勾勒出了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忙碌的农人形象。
3.分析表现手法
【分析《芣苢》】
(1)赋:直陈其事的手法。为什么不采用《诗经》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因为这首诗并不是文人精心构思下的作品,而是一首产生于劳动之中,以劳动生活为歌唱内容的民歌。正是运用这种简朴的手法,来表现真实的劳动的美感,表现人活泼泼的生命力量。
(2)重章叠句:能产生优美的旋律,有利于抒情,表现主人公的欢快之情。
“采采”在诗中连续出现形成一种轻捷跳跃的节奏感,贯穿全篇的“薄言”,则在一个个“采采”之间起到了调节和平衡的作用。
“采采芣苢”在每章中出现两次,不仅节奏感鲜明,更营造出一种芣苢极为茂盛、漫山遍野,以至触目皆是的景象;而且构成的回环往复的旋律,不仅把轻松连贯的采摘动作和劳动场面渲染了出来,而且把情感流动的节律、劳动女性欢悦自得的心情传达了出来。
这六个动词,虽然都表示采摘动作,但含义有所不同:“采”是打算采摘,“有”是动手采摘,“掇”是一棵一棵地采摘,“捋”是成把成把地采摘,“袺”是采得多了用衣襟兜起,“襭”是衣襟盛满了再掖起来。这种字义上的逐层递进,从表层看,描写出劳动成果由少到多的过程;从深层体味,则能感受到劳动妇女在劳动中越来越欢快的心情。
【分析《插秧歌》】
1.白描:以分镜头、分时段描绘的方式,在短短的56个字中,既勾勒出5个人物,又描绘了由晴到雨再到晴的天气变化,还写出了从天明到早餐的时间跨度和从田园到家中的空间跨度,头绪繁多,但丝毫没有杂乱感。
2.比喻:颔联写雨时,不直言雨势之大,而是以形象化的比喻作暗示。该联中的“兜鉴”与“甲”这两个喻体,并非取其坚硬的本性,而是取其能够发出的声响设喻。当雨打在斗笠和蓑衣之上,竟然发出类似于敲击“兜鉴”与“铁甲”的响声时,雨便绝不会是牛毛细雨,只能是大暴雨。这样的雨,砸在身上时必然伴随着无法避开的疼痛。更重要的是,“兜鉴”与“甲”是战场上最重要的防护装置,进入到本诗中,这防护却丝毫发挥不了作用,只能听任“雨从头上湿到胛”。
问题:中华民族有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读了这两首诗歌,谈谈你对劳动有怎样的认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又该树立怎样的劳动观呢?
习总书记寄语:
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
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